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575

  “你们选吧。我们还得说会话。”苏城本来就是好奇而已。另一方面,他也是暗暗吃惊。电影院的拷贝可不是一张碟片或者一盒录音带那么简单。那巨大的匣子不光昂贵,而且麻烦,尤其是许多香港电影并不在内地放映,要拿到拷贝就更困难了。而看这疗养院的架势,竟是今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的拷贝全都有,要是给周老准备的,那也就罢了,现在看来,十有八九是给周老的孙女准备的。毕竟,周老的读书都需要人来读了,看电影,尤其是香港动作片,估计不太可能会成为他的爱好。
  这疗养院,还真不是一般的享受。
  周老的孙女大概早就习惯了苏城这样的作风,见他不去了,也不再邀请,就和舒兰把头凑在一块,研究了起来。
  一会儿,就隐隐约约听她们选定了《霸王别姬》。
  苏城对此倒是有些印象,陈凯歌的成名作。不过,他对陈凯歌的印象,更多的集中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就凭这个视频,陈凯歌的无极也应当算是一部好片。
  简直和纪录片一样有内涵。
  周老睡午觉去了,姑娘们看电影去了,石油总公司不相干的官员说着话,也就三三两两的离开了疗养院。
  陈立正、贺海涛、刘秉、张长亭和林永贵等人,自动自觉的留了下来,另找了一个亭子,坐了下来。
  亭子紧邻碧绿的竹林,能看到蜿蜒而去的溪水和平静的大河。
  鼻端嗅着竹子的清香,几个人都平静了下来。
  陈立正还颇有闲心的整理了自己的头发,他的前额很宽,发际很长,总有一些碎发想要脱离掌控,而陈立正就不厌其烦的用手作梳,将它们归到后面去。
  “咱们说说细节吧。管道公司的,大家有什么困难没有?”林永贵对此还是很热心的。按照目前的模式,中哈石油管道的经济利益大部分归大华实业,政治利益大部分归林永贵,其他人充其量是弄些残羹剩饭罢了。
  当然,残羹剩饭也是很吸引人的。
  陈立正放下了当数字的右手,用手闻了闻指头,道:“土地和厂房就那么回事,选定了地方,我就去搞批文,设备的话,就照以前说的,转移一部分,购买一部分。”
  “那工程师和工人,怎么调派?”林永贵自然的看向贺海涛。
  贺海涛因为得到的比预计少,有点敷衍的道:“石油总公司在管道公司的占股,从7成降低到了3成,那管道公司能有多少国企编制?如果没有编制,我们怎么派人过去?”
  他有点不太想派人过去了,但提出的理由确实正当。国企员工只要还过的去,多半是不愿意砸掉自己的铁饭碗的,就算到了90年代,甚至2000年,也不会有本质的变化。
  林永贵自然而然的看向刘秉道:“能有多少个编制?”
  “现在不好说啊……”
  “管道公司的性质算是什么,国企还是私企,我看也得重新定义才行。”贺海涛有点要搅浑水的意思,道:“如果是国企的话,大华实业派人管理国企员工就有问题,如果是私企的话,从我这里调人,有困难……”
  “算私企!”苏城打断了贺海涛的表演。
  贺海涛现在不恼了,笑呵呵的道:“要是私企的话,总不能让我们的员工辞职吧,我也没这个能耐。”
  林永贵皱眉道:“合同刚签好,你就想反悔?”
  “合同说的是给人,没说是调派还是借调吧。要不就按照借调的来。”如果员工全是宝石机的,那大华实业就算有控股权,员工也不会听苏城的。
  对此,苏城并不意外的道:“借调可以,不过,普通工人就不用借调了。”
  “我不是不给你,我也想给你,但没有编制,工人们肯定要反对的……”
  “不用你给,我有一个主意。”
  “哦?”贺海涛不动声色,心想:你要想带走人,不出点血不行。
  “津石总厂好像停产了吧,我用他们的人。”苏城这么一说,倒是把贺海涛给愣住了。
  津石总厂的行政级别和宝石机相同,都属于大型国企,计划经济时代,双方既是对手也是战友。遇到技术攻关的难题了,大家就凑在一起搞,碰上石油部的生产任务了,就你争我抢。
  改革开放以后,津石总厂首当其冲,长期受到私企和乡镇企业的影响,经营每况愈下。许多有经验的工人,经常是白天睡觉,晚上去私企加班……最后,在杜利军的领导下,津石总厂一头撞向礁石。
  杜利军提前退休了,津石总厂却搁浅在了改革的沙滩上,上万名工人只靠银行的救济性贷款维持生活。
  这些工人的技术,不比贺海涛掌控的宝石机差,要求却会低的多。
  “苏董想的还真周到。”贺海涛的表情有些讪讪的,他就没想到这个可能。
  这下子,出血的招数也就没用了。
  其实,原本派人对宝石机是有好处的。他们的工资压力很大,生产任务又少,已经快到待岗的程度了,所以贺海涛才会同意总公司的合作方案。
  结果,他动了两下心思,原本谈好的事情也做不成了,又拉不下脸皮来反悔,只能一个人在边上生闷气。
  陈立正看向林永贵,说:“你怎么看?”
  “原则上我同意,津石总厂也是个老大难了。”林永贵说着,道:“我看,就由总公司组织一个工作组,考察一下津石总厂的情况吧。合资工厂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协议,尽快修通中国自己的对外石油通道。”
  这个大帽子扣下来,谁也不好说三道四了。
  ……
第四百八十六章
各有所持
  “我们可以给你们准备几百人,但随便挑不行,我们的生产任务也很紧的。”贺海涛对挑人是很有警惕心的。毫无疑问,如果石油总公司愿意全部或部分转卖津石总厂给大华实业,那大华实业就不需要普通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工人了。如此一来,苏城要求的几百名人员,肯定都是厂里的骨干。
  国企的培养机制多是老一套的传帮带,到了能“带”人的水平,那就算是出师的骨干了。这样的工人,在普通的车间要八年十年,在一些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车间,往往要15年以上才能出师。
  就工人的年龄来说,18岁进厂的工人,到33岁才称得上骨干力量,再到45岁体力衰退,也就是十年多一点的最佳水平。这样的工人,上万人的宝石机至多几百一千人。
  苏城要是把这些工人一股脑的弄走了,许多车间都要玩不转了。
  见贺海涛态度挺强硬,苏城“嗤”的一笑,问:“100人如何?指导一下新工厂的工作,等管道公司进入正轨以后,借调的人再回去也行。”
  “我尽量,具体怎么整,我们得回去商量一下。”贺海涛眼珠子一转,含含糊糊的说。
  苏城微皱眉,觉得他是有些推脱。
  林永贵咳嗽一声,道:“老贺,干脆一点,合资厂大家都有好处,你这时候打什么太极拳?”
  贺海涛呵呵的笑了两声,不承认也不否认,道:“三七分成,大华实业是吃到了肥肉,石油总公司就只有喝汤的命,我们这么大的企业只有一碗汤,真没什么意思。”
  “三成股份,也不算少吧。”苏城脸上的笑容是越来越淡了。
  贺海涛也不怵,无所谓的道:“少是不少,饿不死吃不饱罢了。”
  他这是纯粹的无赖嘴脸了。
  林永贵大约也没料到此点,首先是脸涨红了,呵道:“老贺,你这是搞什么?”
  “我搞什么了?难不成让他跑到厂里来,把我们的总工都挑走,才算伺候好了?”
  “谁说要挑你的总工了。”林永贵有点气急败坏了。大华实业和胜利油田的合作,是有一个默契的前提的。擅长海外竞标的大华实业公关哈萨克斯坦,而胜利油田则应该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获得国内的允诺和同意。
  现在,国内高层部分的合作,大华实业也参与了进来,若是石油总公司内部的矛盾,林永贵都无法解决的话,他的面子也实在挂不住。
  这不是变成吃白食的吗?
  当着陈立正的面,林永贵也不客气了,道:“三七分成,管道公司的控制权归了大华实业,你贺小子倒好,去了你脑袋上的紧箍咒了是吧?真当合同是一张纸。”
  被林永贵骂成了猴,贺海涛也是唾面自干,还嘻哈道:“合同可不是一张纸。”
  苏城眼神锐利的盯着他,脑袋也飞快的转动,考虑着宝石机能卡住管道公司的哪些项目。
  用合同说话是最后的考量,中国的商人,尤其是国企往往都不尊重合同,若是未曾好好的公关那些国企领导,哪怕是签好的合同也可以作废,打款送货什么能卡人的地方,更是永远不停的出问题。中国式的“社会经验”指的往往就是这些潜规则。
  对贺海涛这样的高级干部来说,他们一方面没有接受过法制化与合同制的教育和考验,另一方面,即使是媒体曝光,万众瞩目,贺海涛也可以用“挽救国有资产”之类的名头来掩饰。
  其实,国有资产流失不流失,那是签订合同以前的事,谁签字谁负责,也是很明白的道理。只是,经过了80年代的洗礼,到了90年代,国有资产流失什么的,往往就变成了巧妙的借口和毁约的万能药。
  偏偏国内的官司不好打,打了也没有执行能力,以至于合同都变成了备忘录,一旦双方的实力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被撕毁。
  像是贺海涛这样写好了合同再变卦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他一方面眼馋中哈石油管道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获得利益太少。
  当然,获得的利益少不代表没有利益,只是贺海涛心里不平衡罢了。
  他所掌控的宝石机是石油总公司里付出最多的,但不一定能拿到最多。因为以宝石机的实力,是没办法与胜利油田这样的庞然大物所抗衡的。以石油总公司的名义签订的协议受到各方的钳制,贺海涛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且很难从总公司的蛋糕里切下更多。
  如此一来,贺海涛自然而然的就想从苏城这里,多得些好处。
  就本质而言,贺海涛的行为与那些违规的连锁店,4S店之流没什么区别。
  他设置障碍,让客户在规定以外付钱。
  作为国内最大的石油机械厂,他能提供的资源着实不少。津石总厂虽然也是大型石油机械厂,可是被杜利军胡整了几年,又半停产了几年,所谓的骨干人员,跑的都差不多了。
  9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虽然开不出多高的薪水,但半下岗的人员,也没什么好挑剔的了。
  苏城若是不能从宝石机得到一些熟练而前端的技术人员,新建的管道公司怕是有一段很长的弯路要走。
  贺海涛明显是不在乎的。
  林永贵也不能下命令给贺海涛,僵着脖子瞪了他一会儿,对陈立正道:“我提议召开紧急党委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