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4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7/575

  更难得的是阿利耶夫的心意。为了安排一个适当的职位,以给予苏城回报,他怕是没少费心。
  苏城很快被这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馅饼给迷晕了,只用表面推脱的话说道:“就怕我太年轻,帮不上多少忙。”
  “如果苏城你不行,我更不行了。请你一定出面帮我。”小阿利耶夫比他老爹说的还实在,道:“阿塞拜疆的石油工业需要实质性的改变。石油是阿塞拜疆最重要的资源,但我们并没有做石油的实质经验,比起巴库派,我更相信苏城你的判断。”
  前苏联最懂石油的自然是巴库一派,但巴库派能用不能信。他们在全盛时期,甚至对苏维埃总书记也阳奉阴违,做听调不听宣的事儿。阿利耶夫父子自不能将全部身家交给他们来打理。
  与其聘用西方公司的管理人员,小阿利耶夫自然更信任苏城,过去两年以来的交往,已为双方建立了信任度。而大华实业的发展,也能给重生的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提供可贵的样本。
  阿利耶夫父子都这样说了,苏城再没有疑惑,慨然道:“谢谢阿利耶夫先生的任命,我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职责范围内为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谋利。”
  “是我和伊尔哈姆要感谢你。”阿利耶夫像是个邻家大爷似的,魅力全开,笑呵呵的:“你可以任命自己喜欢的管理人员,可以聘用自己喜欢的石油服务公司,大华实业也可以。我期望着,你能成为阿塞拜疆的哈默。”
  旁边的高官们听着阿利耶夫这句话,齐齐动容。
  亚蒙哈默是苏联的红色资本家,是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第一个与苏联合作的西方资本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亚蒙哈默等同于苏联对西方贸易的独家代理商,被列宁亲切的称作“哈默同志”。他同时也是苏联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为巴库石油的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阿塞拜疆的哈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褒奖了。
  苏城不得不再次郑重重申,说道:“我会尽力辅助小阿利耶夫阁下,完成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的建设。”
  “太好了,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恢复巴库的生产,明年年中,假如能够达到1000万吨的产量,就足够支付政府的开支了。”小阿利耶夫振奋的坐直身子,道:“假如……假如能够达到1500万公吨,国内的财政将大大改善。”
  “1500万吨,还是比较有机会的。”苏城倒不是随口说说的。别说是现今的技术了,30年前的巴库产量就曾有两三千万吨之多。哪怕储量削减了一些,但巴库的潜力依然很大。
  他这么说,阿利耶夫信任的财政部长也喜笑颜开,道:“1500万吨的石油,现在的出口价格有30多亿美元吧,嗯,如果真的有这个数字,不仅是政府开支,我们也许还可以对巴库进行一些新城建设……”
  “石油开采是有成本的。”小阿利耶夫没有做过太多的实务,但对石油还是下过一番心思的。
  和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城市一样,阿塞拜疆这样的国家想要现代化,只能建立在石油的基础上。没有石油,中亚就是一个个又穷又大的国家;有了石油,这里就是一个人均GDP高企的富裕大国,无论是小阿利耶夫还是大阿利耶夫,都需要了解石油。
  财政部长心急的皱眉,道:“重启巴库,要多少成本?”
  小阿利耶夫看向苏城。
  苏城摊开手,道:“巴库很大,如果只是纯粹的设备和技术成本的话,数亿美元足矣。人员的成本则很难计算,也很难处理。另外,管理成本和石油开采的成本是固定的,但高低不同。陆上石油的开采成本,就巴库目前的情况,或许一桶十几美元……管理成本就很难说了。”
  苏联的国企病比中国要严重的多,石油行业尤甚。在赫鲁晓夫时代,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在戈尔巴乔夫时代,石油工人们每年享受着全国最高工资,能够在本系统的医院内享受高水平的免费医疗服务,享受本系统的免费教育服务,享受本系统的免费养老服务。在职的工人每年有超过30天的带薪休假,而在休假期间,他们能够自由的选择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疗养院进行免费的休养。
  由于苏联的国土广大,所谓的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既可以是乌克兰黑海沿岸,也可以是波罗的海三国,或者其他的东欧诸国,行程几万里的旅游,对苏联工人来说是稀松平常的。而对石油系统的工人来说,他们能够享受质量更高的旅行,偶尔甚至能够前往土耳其、埃及等国家旅游。
  而在休养期间,这些至少相当于三星以上标准的疗养院,会全免费的提供一日三餐和旅行所需,包括适合当地温度的衣物和洗漱用品。
  也就是说,苏联的石油人可以只带证件,就享受长时间的高端旅行。
  这种生活,别说是中国工人了,就是美国工人也只能留口水。后世的中国白领的计划式旅行更是弱爆了。至于所谓的穷游——每一个苏联工人的旅游都是穷游,住疗养院不花钱,吃饭不花钱,喝酒不花钱,甚至买纪念品都不花钱……一文不化的旅游三十天,然后带回一旅行箱的东西,是苏联工人再习惯不过的生活了。当然,旅行箱也是送的。
  某些弱小行业的苏联工人,或许在旅游期间,会觉得有点不方便,但对于苏联最豪奢的石油系统来说,绝对不会有任何的不舒适,假使有,任何一名普通工人都可以提出来,而受到投诉的疗养院,一定会受到严厉的整治。
  自然的,这样令人羡慕的生活,光是想象一下,就知道它的代价不菲。
  即使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苏联每年出口的石油比沙特阿拉伯还要多。苏联的石油收入也不能维持此等全民性质的享受……
  然而,苏联虽然崩溃了,巴库依然在。曾经享受过苏联式生活的巴库工人,会怎样要求阿塞拜疆政府,亦是可想而知。
  房间内的人,都面露难色。
  他们可知道巴库派的难缠。
  还是小阿利耶夫,沉稳的问:“这么说,我们的石油利润,可能会比预想的要低?”
  “如果不解决管理和生产成本的问题,石油利润为零也不奇怪,俄罗斯不就是这样。”
  “那么,苏董的建议是?”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苏城微微偏了一下身子,转向阿利耶夫,道:“如果要我推测的话,刚开始投入的情况下,巴库应当能够维持一段稳产期,但随着开采的时间增加,巴库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会直线上升的,工人们自然而然的会要求更好的待遇,甚至恢复以前的待遇。所以,同时引入外国石油企业是压制成本上升的一个选择,如果可能的话,将巴库的工人分流到外国企业,也是一个选项。”
  引入外国石油企业是阿利耶夫的既定策略,小阿利耶夫颔首道:“大华实业参与过数次国际竞标,你有什么策略?”
  苏城笑着摇头道:“我想说的不是国际竞标,实际上,关于如何竞标我有考虑过,怎么设计竞标,今天以前,我真的没有想过……”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苏城喝了一口水,等笑声停下,想想说道:“我有过考虑……在阿利耶夫先生邀请我做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的副总裁以前,我考虑过如何恢复阿塞拜疆的石油产业。我知道,巴库目前有两个油田已经停产很久了,它们的产量早在10年前就下降到不能产生利润,那么,如果阿利耶夫阁下没有意见,我希望大华实业承包这三个油田……名字分别是,丘尔邦和桑吉亚油田。”
  “丘尔邦和桑吉亚油田?”小阿利耶夫在脑中思索了一遍自己所知的油田,疑惑的道:“你想承包它们,怎么做?”
  “我会采取新技术,让它们重新产油。产生的利润,假如产生了利润,一半归大华实业,一半归阿塞拜疆政府。”如果是新油田,这个分成比例肯定是太多了,但作为废油田,这个分成比例就太少了。苏城停了一下,看了几人的反应,然后道:“承包年限只要三年。三年以后,我们可以再协商下一轮的承包。我想用这种方式,证明大华实业的实力,同时,我也能证明巴库废油田的价值。我认为,如果巴库本身的石油产量能够提升,吸引更多的工人,进而降低阿塞拜疆的石油开发成本,那么,再开采新油田,改善旧油田的竞标,就能吸引更多的外国石油企业,增加阿塞拜疆的竞争力。”
  当然,大华实业若是能让废油田重获新生,自然能证明自己的竞争力。面对虎视眈眈的国际石油巨头们,苏城只能用这种方式自卫即将成熟的果实。
  阿利耶夫果然有了兴趣,道:“废油田,只要三年的承包期限?你觉得,这样的废油田也能产生利润?”
  “如果运用新技术的话。”
  “新技术?”
  “三次采油技术。”苏城说的掷地有声。大华实业磨砺三次采油技术已五年有余,其中的投入更是十数倍于国际平均水平,得到的成果也着实不少。
  对于这个1873年就开采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高产50年后,持续开采石油100年的国家来说,废旧油田几乎遍地都是。
  如果说开采新油田是阿塞拜疆政府现实的任务,那挽救旧油田就是购买未来。
  在石油价格30美元的时代,三次采油技术和生物燃料技术一样,都属于面向未来的储备技术,外国投资人不关心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只关心专利堡垒是否坚挺。
  只有苏城和他的大华实业,一边用两三倍的资金储备专利技术,一边用五六倍的资金开发使用技术。
  那些油田充沛的石油巨头们还不急着开发旧油田,阿塞拜疆不能不在乎。
  阿利耶夫放着重要的人事任命没有说,先揉揉眉角,说道:“给我说说这个三次采油技术,是怎么一回事?”
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货可居
  “这么说,苏城提前两年判断阿利耶夫上台,还真让他给猜中了?”看着报纸上的新闻,苏振国心中的疑问,像是丢在水里的馒头似的,不仅膨胀,还散开了。
  “看样子是。我收集了大华实业的一些资料,可以看到,苏城的大华公关部很早就布局阿塞拜疆了。”赵子军是苏振国的大秘,他在苏办的工作,远不止撰写演讲或者整理资料那么简单。大多数时候,苏振国阅读的文件报告都是经过他选择的,这是一种信任度的问题,赵子军知道苏振国想要读什么东西,而他总能找到。
  关于苏城的消息,苏振国一向是很关心的,而赵子军也就特意有搜集和整理。
  苏振国再次拿起《外交时政》,盯着《阿利耶夫就任阿塞拜疆总统》的新闻,仔细的阅读,仿佛那绵软的几百字,能透漏出多少秘密出来似的。
  最近几日,关于阿塞拜疆总统的新闻,在全国各大媒体都有出现,但大多不过是些豆腐块文章,或者电视台的简讯。普通人最多看两眼标题,并不会当回事。
  然而,对于某些了解外交,或者了解阿塞拜疆的人来说,阿利耶夫上台的消息,委实称得上“耸人听闻”。
  “怎么可能”是正常的思维方式;狗屎运是羡慕嫉妒恨的表述;“能掐会算”的神话其实才是最接近事实的猜测。
  “你觉得,他是怎么猜到的?”苏振国缓缓的放下报纸,抬头问赵子军。
  “也许只是投机中了?”赵子军是苏办的主任,接触的人比许多部委官员还要多,同样疑惑的道:“他前期投入了几千万美元,不是特别多,但投入的很稳定,像是零存整取一样。就大华的规模来说,他的做法和海湾战争时差不多……嗯,估计赚的更多吧。”
  “有点说不通啊。”苏振国吁了一声:“这个期货和政治,区别太大了……”
  “他或许有什么特别的渠道,大华下面的那个信息局,还是有点意思的,通过收集公开消息,然后分析得到结论。”
  “大多数的情报都是公开的消息。”苏振国点点头,又转着道:“但是,那些情报能分析出现在的结论吗?”
  “我估计,好奇的人不少呢。”赵子军说着笑了,稍停,接着道:“我收到的消息,大华实业好像派了很多人到阿塞拜疆。”
  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看了一眼,道:“有200人多人,带了很多设备,装了三节车厢,还包了一架飞机。看来,阿利耶夫给他许下好处了。”
  苏城就任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副总裁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来。因为小阿利耶夫正在整肃国家石油公司,他们也不想有一群外国石油公司的家伙跳出来反对阿国的人事任命。对许多人来说,苏城做了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的副总裁,总是一个威胁。
  “还真能显摆!”苏振国状似埋怨,嘴角却露出了微笑。除了奇怪之外,他多少是有些骄傲的,独属于老人的骄傲。
  赵子军知道他的想法,呵呵笑了两声,道:“阿塞拜疆新政府上台,各国石油公司都想分一杯羹,苏城看来是第一个获得准入证的公司了……不过,他们准备开采的是巴库的旧油田,不清楚苏城怎么考虑的。”
  假如旧油田就是感谢的话,那苏城是要吃不少亏的。
  现在的人虽然不确定阿塞拜疆有多少石油,但新油田的储量总是比旧油田多的。而且,新油田的成本还要更低,光是一次采油的喷射阶段,就能省下不少钱。赵子军不用懂石油开采,他看石油公司的报告就行了,若有必要,他还可以要求石油总公司来人专门做报告。至于苏振国,却是没有时间做这些事了。
  当然,正常的想法,这个巴库旧油田只可能是一点前期的添头。阿塞拜疆正是最穷的时候,阿利耶夫拿不出好东西来奖赏也是很正常的。
  苏振国对此亦有关心,颔首道:“这么说,苏城要做的中哈管道,是能够满负荷运行的了?”
  “他在阿塞拜疆获得大量原油的几率很大,中哈管道满载是没问题了。听说,中石油那边已在考虑对中哈管道增容了。”赵子军说到此处,看了苏振国一眼,轻声道:“石油总公司和外交部都有派员前往哈萨克斯坦再考察,外交部那边,给郑部长的处分也下来了。”
  苏振国微微抬起了下巴。
  赵子军轻笑道:“去人大了。”
  “全国人大?”
  “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7/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