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4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7/575

  这样的技术,对于绵延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大型石油公司,有着非凡的意义。
  简直相当于旧油田返老还童了。
  若是覆盖面够广的话,这三次采油技术就等于是相对旧油田的灵丹妙药了。
  杜卡特激动之余还有点可惜,他旗下的技术部门,每年投入几百万英镑在三次采油技术上,怎么就没有如此明显的成果?
  他却是不知道,苏城一意孤行,在三次采油技术上投入了多少,又有多少中国的石油研究人员,再次奋斗。
  在场众人中,只有林永贵是淡定的。
  早在88年的时候,他就接触过大华实业的三次采油技术。那个时候,大华实业用的还是3087聚丙烯酰胺,通过模仿国外的技术,将废油田从日产0.5吨,拉升到了日产4吨的水平,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当时的大华实业,还向国内卖出了总计60多台的聚合物驱设备,合同总金额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
  除此以外,哈利伯顿还曾经出了几百万美元,购买了大华该技术的使用权,为期十年。
  当时,林永贵确实觉得很厉害。
  然而,中国的技术开发,一向是阶段性的。通常来说,所谓的得到了“阶段性成果”的意思,就是在说:后面不好做了,我们重新抄一种外国技术吧。
  3086聚丙烯酰胺本身,就是重复国外的技术成果。大华的聚合物驱设备,尽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要是没有成本低廉的因素在,也卖不出那份大合同。
  而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往下做,可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前人走过的路,哪怕是崎岖小路,最多是小心一点,费力一点也就罢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那就是探险了,是会花更多的钱,得到更少的成果,甚至可能摔死人的。
  林永贵以自己的经验来想,大华实业从88年到93年的五年时间里,做的最多的恐怕也就是跟踪研究吧。否则,何必等五年时间,才把三次采油的技术拿出来?
  说不定,就是等国外研究有进展了,再抢时间差,弄一个国际领先的技术。
  这种事儿,他也不是没有见过。
  在国外一个项目几百上千万美元投入,国内一个项目几十上百万人民币投入的状态下,能做好跟踪研究的研究员,那都称得上大拿了。
  这就相当于用500块人民币,山寨出了500美元的手机。不光功能是一模一样的,推出时间还相差无几。这种人物,也的确算得上是大拿了。
  但是,如今的林永贵,对于0.5吨变4吨的技术,已经不感兴趣了。
  毕竟,88年的中国极度渴求外汇,对于能够出口创汇的原油,能够增加一桶是一桶,甚至不考虑成本问题,尤其是人民币成本,完全都是无视的。
  但到了93年,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国已经是原油净进口国了,石油不再是创汇产品,而变成了一种商品。这种时候,就需要考虑成本问题了。
  0.5吨变4吨,或者0.5吨变8吨,都不能掩盖废油井的低价值,胜利油田已经开始放弃3吨以下的油井了,因为光是磕头机的电能消耗就让油田吃不消。
  32吨变50吨当然好了,可林永贵“明知”计算机上的数据有可能是张玉明做出来,他就兴趣缺缺了。
  林永贵现在考虑的,是怎么帮苏城继续圆谎了。
  这种事情也不算难,中国有的是研究机构,宣称研发出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可若是深究的话,许多技术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或者说,是停留在大幅报导的日子里。
  结束了成果报告,评职称评先进用过以后,许多世界领先的技术就再没有人会提到了。
  如果按照媒体报导的技术指标来看,中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能超过欧美几十次,九十年代的研究所就更混乱了,要是算上气功大师之流的强人,中国早该超越外星人了。
  先让三次采油技术亮瞎人眼,再将它悄悄的埋起来,就林永贵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正因为如此,他更多的是佩服张玉明的“真”技术。
  这也是国人的常态,越是熟悉的人,就越容易怀疑其卓越……大华实业曾经拿下的6000万元人民币订单的三次采油项目,林永贵觉得尚能理解,这一次的三次采油技术,就超过他的认知了。
  杜卡特等人却不在乎谁做出了三次采油技术,大华做出来的也好,哈利伯顿做出来的也罢,只要有利可图,稍微多掏一点钱用以购买都没关系。全球最大的10家石油公司,每年用于支付技术转让费的资金,远远超过大华实业的市值。
  这些财大气粗的巨象们,只在乎能让自己财富和权力增加的东西。
  当含水量从59%跌到57%的时候,大家全都兴奋起来。
  “下降了8%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字。因为压裂操作是物理的,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会有变化,也未曾得到充分的证实。聚合物驱就不一样了,这种化学驱油的方法,被各国研究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受限于成本和效果的博弈,始终未能大规模的应用起来。但在实验室里,含水量下降8%被公认是一个好数字,是绝对能够产生效益的数字。
  一群欧美人不顾别人身上的汗臭味,使劲的往屏幕跟前挤。
  西冈茂是个敦实矮小的传统日式体型,虽然不会挤到,但攒动的人头还是剥夺了他第一时间看曲线的自由。他干脆从争抢中退了出来,找到苏城,低声道:“苏董,有没有时间,咱们谈一谈?”
  “再等一个小时,现在忙不过来。”苏城没有明显的歧视,但也没把西冈茂放在眼里。日本国际石油开发株式会社的确是一个有资格竞标油田的公司,但它并不是一只巨象的原因在于,它虽然有资格参与竞标,却无法随心所欲的将别的公司从竞标中踢出去。
  无法控制其他公司的大型公司,只是大型公司罢了,哪怕赚一样多的利润,它们也不能被称作巨无霸。
  西冈茂出门在外,却是熟悉了别人的冷淡,不以为忤的道:“我只是有些关于三次采油的技术,想和您谈一谈。”
  他希望苏城是一个技术型的领导。
  然而,苏城并不是,理都没理他。
  西冈茂咬咬牙,冒险又道:“我有办法让大华的三次采油技术卖上更好的价钱,您这样公开展览,是想要卖技术吧?”
  “嗯?”
  “这些大公司,吃肉不吐骨头,日本公司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被他们坑了不少。我有个主意,能让您避开这些。”西冈茂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
  苏城终于抬了抬眼皮,问他:“什么主意?”
  “您将三次采油的技术拆分成一个个单独的专利,让各个公司自选购买,这样虽然不会像是打包专利那样,一次性出售所有的专利使用权,但是,如果定价合理的话,一定能赚到更多的钱。”西冈茂也是临时起意,但还是提到了一个日本公司常用的定价策略。用这种手段,也的确有可能提高产品的价格。当然,是在产品固定的前提下。
  苏城未说话,身后的小胖看不过眼,刺道:“你说分成一个个单独的专利,你知道三次采油有多少个专利吗?”
  “多少个?”西冈茂马上问。
  小胖嘿的一笑:“我也不清楚,反正多的很。”
  苏城听他说的不靠谱,气的瞥他一眼,道:“聚合物分散装置就有600多个专利,总专利数超过3000了。”
  早在88年,大华实业就在这方面做出了400多个专利,如今只是将专利壁垒扩大罢了。
  当然,和国外某些公司动辄数万的专利还不能相比,但也是令人难以绕过的技术城堡了。
  西冈茂则有些难以置信,喃喃道:“没听说中国公司也掌握了这么多的专利。”
  他话没说完,一阵激烈的掌声覆盖了周围的环境。
  “含水量降低到55%了。降低了10%,还在下降。”法国人吉乐斯用特有的法师颤音读出了屏幕上的数字,极有热情。
  西冈茂的眼睛也瞬间瞪圆了,耐不住性子,再次向苏城道:“苏董,我们INPEX可以为您做专利分拆和专利定价的工作,免费。3000个专利,我们一定能想办法,让它的转让费价格超过1000万美元。”
  免费的东西总是很吸引人的。如果西冈茂不是一个日本人的话,苏城也许会用两秒钟思考一下再拒绝。至于现在,他只是摇头,道:“等等再说吧。”
  “含水量54%了。”一会儿,掌声再起,在业内人士的眼中,电脑上的绿色曲线,好似一出精彩的剧集。
  事实上,这比剧集重要的多。
  西冈茂则一脸期待的望着苏城,道:“苏董,还是提前一点准备定价工作比较好吧。请您交给INPEX吧。我有把握,让贵公司的技术转让费超过1200万美元!”
  “再等等。”
  “1300万美元呢?会有很多公司想要贵公司的技术的。如果您将定价工作交给我们,我一定会谈出1300万美元的转让费的。”
  “再等等。”苏城留给了西冈茂一点点希望。
  含水量一路下降。
  “53%。”
  “52%。”
  西冈茂终于忍不住,问道:“苏城董事长,您期望的技术转让费是多少?”
  “恐怕,比你想象的要多一些。”苏城不再理他,站到了另一边去。
  西冈茂疑神疑鬼的思考起来。
  林永贵听的一颤,心想:您可别玩脱了。
  两个小时后,沙鸣印宣布,实验井的最终的平均含水量是51%,下降了14个百分点。
  杜卡特、吉乐斯等人欢呼雀跃。
  林永贵捋须微笑。
  不过,整个测试结束以后,控制室内却陷入了难言的尴尬。
  实验井的产油量80吨有余,是先前的一倍还多,但正因为这个数字很惊人,各家代表却不知道该提出什么价格了。
  如果价格太低,等于是自讨没趣,如果价格增加,仅凭一口实验井的数据,理由是否不够充分?
  沉默了几分钟,壳牌的代表站了出来,道:“苏城董事长,是否能够再多展示几口油井,让我们再多了解一些?”
  “当然可以。”苏城答应的异常爽快,道:“我们正准备对这个区块做三次采油的处理,有兴趣的人,可以办理临时通行证,最近都可以在这里做观察。”
  老外们毫不吝啬的给予苏城掌声。鼓掌又不花钱,西方人最喜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7/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