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5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575

  尽管如此,石油总公司和海洋石油总公司派来的先生们,也显的有气无力,巴库的一切,和他们想象的差距太大了,有初到贵地举目无亲的失落。
  “什么时候,我们能到海上去?”石油总公司领头的是党组成员王德煌,工程师出身,似乎还不到五十岁的样子。他和其他几人一样,原本对豪华夜宴颇有期待,现在却是觉得没意思了。
  杨明要了几杯酒,交给他们,笑道:“明天早上吧,明天一早,咱们就坐快艇去钻井平台。”
  “苏城呢?他去吗?”海洋石油总公司一共就派了两个人,但态度却异常的认真。阿齐久油田的位置和海水深度,都让他们充满了好奇。
  杨明一个劲的点头,笑道:“苏董当然要去,最近两天,苏董就住在钻井平台上。”
  “那太好了,我们有不少问题要问苏董。”王德煌笑了笑,眼神颇有些锐利。
  “问问题当然是好的。”杨明话锋一转:“不过,你们的问题,最好提前交给大华公关部看一看。”
  “我们是代表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以及费老来询问的。”
  “哦,你们有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和费老开具的公函吗?”杨明不卑不亢的问,模样挺认真的。大华到了这个规模,苏城都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何况是随便被询问。说不定,原本没事的人,都能被几句专门设计的问话给构陷了,这种事儿,十几二十年前发生过,几十几百年前也发生过。
  如华尔街的老财主们,不仅不会出现在公众眼前,就是与人说话都有一定的防范。当然,老财主们本身是不会费心去防范这个防范那个的,这些麻烦的地方,都得下面的人来考虑。
  杨明就是苏城前面的一道围栏,他的笑容,也不总是那么亲切。
  王德煌放下酒杯,皱皱眉道:“我们有石油总公司和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介绍信,你要看的话,回到酒店就能看到。费老不可能给我们开公函,但是,临行前,费办的工作人员特意叮嘱了我们几个要点,我们需要向苏董求证。”
  “仅仅是介绍信,恐怕不能让你们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如果你们不将问题交给我们查阅的话,我们也需要向石油总公司和海洋石油总公司求证。这样的话,你们最好是等求证结束,再见苏董。”
  “你的意思是,我们不把问题给你们看,就不许我们见苏董?”王德煌看着杨明的笑容,心想,这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中海油的施万可也不爽的道:“退一万步,我们把问题给你们看了,难道我们和苏董谈话的范围,你们也管?”
  杨明毫不示弱的道:“苏董很忙的,不一定能有时间兼顾你们谈话范围以外的话题。再说了,提前交换问题是谈判中经常遇到的,有什么不可以的?”
  政治外交中,的确经常遇到提前交换问题的情况,尤其是部长级以上的会议,为了让几十分钟的会谈卓有成效,就必须提前交换问题。否则,两国邦交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覆盖面如此之广,没有准备的谈判方又如何回答?若是遇到布什这种说出“我们是欧洲的一部分”的总统的时候,没有提前交换问题的外交谈判,其效果估计和街头大妈的聊天差不多。
  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任务是了解大华所有的阿塞拜疆油田,不是找苏城的麻烦,王德煌和施万可互相看看,不仅没招了,突然还有了不安的感觉。
  杨明见状,露出谦逊的微笑,道:“几位只要将问题限定在专业范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其实,提前看看问题,也有助于提高谈话的效率,很多问题我们的工作人员,当场就能解答,假如不放心的话,你们可以再就回答过的问题,向苏董求证,这比直接询问苏董,更能节省双方的时间不是吗?”
  “那就这样吧。”施万可和王德煌也没什么其他的选择。
  第二天。
  天刚亮,一行人就乘坐晕人的快艇,前往出油的4号钻井平台。
  100海里的路程,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到了地方,日头已经很晒了,纯金属的钻井平台,就像是一只储热的炉子似的,浑身发烫,脚踩上去,竟有发粘的感觉。
  杨明招呼着五个人到了钻井平台的甲板处,道:“苏董去附近的钻井平台巡视去了,各位请先稍稍休息片刻。”
  坐快艇在大海上奔驰绝对刺激,如果只玩30分钟的话,应该是不错的项目。但是,2个多小时的快艇就太久了,五人中体制较弱的,此时已有晕船的状态。
  王德煌的级别最高,是两队人默认的负责人。他四下看了看,问:“有房间吗?我们正好准备一下。”
  “我帮你们找一个。”杨明跑出去一会儿,回来道:“你们可以暂时用安全监督的房间,钻井平台上的房间都比较小,大概只能坐着了,没办法。哦,你们也可以洗澡,不过只有冷水,热水要去锅炉房接。”
  “锅炉房没有接热水管道?是设计的原因吗?”对海上钻井平台,施万可身在中海油,其实也没接触过几个,海洋研究院自产的不必说,仅仅是二代平台,属于再简陋不过的政治产品,稍微好一点的海上钻井平台,都是与中海油合作的外国石油公司所属,他们的管理严格,不会允许中方人员随便看随便问的。
  以前的时候,中海油受限于技术和资金,为了尽快做出成绩,主要将目光合作开发油田上面,由外国石油公司出技术、人员和资金,由中海油提供勘探许可,划分海洋区块来完成国内的海洋采油任务,其实质与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差不了太多。
  也是经过了10年的积累,政治上的生存压力小了,中海油现在才稍微有了一点底气,开始探寻新的出路,施万可倾向于走技术一途,因此马上追问。
  杨明笑笑,道:“是运力限制,为了尽快建好多个钻井平台,不是钻井必须的设备,一律缓减。热水管道通到每个房间是非常麻烦的,会大大延长建设周期,因此临时改变了建设方案,只做一个统一的澡堂,房间内仅仅提供冷水。”
  “临时改变了建设方案?”施万可张张嘴,忍不住问出来:“临时是多久?”
  “就是在运输第一座钻井平台前做出的决定,几天时间吧。”杨明对此并不是很清楚。
  施万可呆呆的看着他,好像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跑出来似的。
  只有了解海上钻井平台复杂性的人,才能明白临时修改的困难。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工程系统之一,海上钻井平台的设计和建造比摩天大厦还要高,只略逊色于LNG船和航母建设。为了节省地方的同时完成任务,海上钻井平台具有全世界最复杂的管线,它的蓝图展开来看,就像是把一团乱麻蘸上墨水,在纸上胡乱印了几十遍似的。水平差点的设计师,光是看看那些动力油管、原油管、热水管、冷水管、溶剂管、气管、消防管就要晕掉。
  将其中一条管线拆出来不做,对设计师是考验,对学艺不精的建设工人来说,怕是比原样造出来还困难。
  用几天时间来做钻井平台的修改,这绝对不是天才做的事,只有对整个钻井平台精熟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一起,才能若无其事的完成。
  “怪不得大华实业能第一个见到原油。”施万可突然涌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像小媳妇似的扭捏道:“我能不能参观一下你们的钻井平台?不拍照,不记录,只看看。”
第五百九十七章
见证者们
  中海油是三桶油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公司,由于业务被限制在了海洋石油方面,现实迫使他们必须增强自己的技术实力。但是,1994年的中海油也不过才成立了12年时间,除了一些政治性的产品,他们根本没有积累多少的技术。
  就是引进的技术,想要搞明白都是非常困难的,以国外的经验,一名刚开始接触海洋石油装备的技术员,至少需要四五年时间,完成相当于硕士和博士生的全部课业,方能具有做研究助手的基础,而在1982年的中国,想找一名本科水平的技术员都不容易。
  虽然这个年代的企业人都很刻苦,但是,七八十年的中国教育堪称悲剧,除此以外,知识来源的匮乏也阻碍了大家的自学。像是施万可这样的非核心技术人员,除了中海油自己掌握的技术,对于世界领先的技术,根本是想接触一下都难。
  这就是1994年。
  在这个年代里,无数的央企想弄张外国的落后设计图都要求到外交部里去,某些级别很高的军工大厂转型做冰箱造彩电的时候,只能照着外国画报上的模样设计,或者干脆就做成蠢笨的长方形,偶尔找到一台外国的好产品,还不敢贸贸然的拆开,生怕拆掉了装不回去,当场临摹一张把手的图形就心满意足。
  重型装备的追踪研究就更难了,西方国家和公司的防范是一方面,中国公司能够筹集的资金是另一方面。这个年代里,许多研究所一年的经费只有百万元人民币,开支了人工和基础维持费用以后,剩下的钱都不够做理论研究的,稍微昂贵一点的实验就要申请排队再等待……
  筹集外汇当然更难了,虽然到了94年,外汇已经没有像是80年代那么稀罕了,但仍然很紧张,中央还是不会将如此重要资源大量批给研究机构,因此,即使是中央直属的研究院,也不一定买的起外国期刊。
  是的,许多地厅级的研究院连专业范围内的外国期刊都买不起,订一本期刊几美元,一年就要几十美元,将有名的定一圈,几百上千美元就出去了,更别说要读懂期刊,就不得不做实验验证。
  由于90年代的中国科技水平全面落后于世界,越是尖端的技术实验,就越需要用外汇从国外采购材料和设备,而即使花费巨资采购了材料和设备,得到的研究结论,也不过是验证了国外同行的论文,或者重复了国外同行的产品罢了,基本不可能获得直接的回报。
  而若是只买期刊不验证,也是没有意义的。一来二去,少数几个有条件的大型研究院也会减少这方面的投入,有这些钱,他们更愿意投入到有创新的理论项目上去。
  中海油有出口原油的收入,手头上自然宽裕一些,也曾做出了不少东西,如海上钻井平台,他们80年代的时候很轻易的就做出了2代。然而,石油系统是超贵也超速发展的项目,中海油没有继续三代的海上钻井平台,他们要做四代的成本就要比同期的大华和外国公司高,时间和人力要求同样如此。
  施万可曾经参加过海上钻井平台的研发,但也仅止于2代的产品,更新的钻井平台他上去过,可外国公司根本不让他仔细看,连到甲板以下都不一定允许。
  站在大华的钻井平台上,施万可不希望得到否定的答案,可他又真的看一看。施万可心里明白,这或许是最好的机会了。
  下一次,哪怕是中海油派人来学习,他也不一定能排进队伍里。不过,若是自己能领先一步,说不定就能成为相关领域的“权威”。
  这种90年代的学术权威非常多,任何一名学者若是懂得外语,再能弄到几本外国期刊,小做几个跟踪实验,差不多就能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引用还不会少。
  要说价值,也不能说人家学术权威就不权威了,至少,人家是读过外文原版论文的人。
  杨明犹豫了一下,又看了看表,最后点头了。大华实业的钻井平台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现在使用的深水钻井平台,仅仅是能用的水平而已,并不担心被偷师。
  若无意外,大华实业和中海油应当会将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延续下去。
  施万可乐的握紧杨明的手,捏出了几个印子,才给其他四人打了声招呼,就往甲板下面去,王德煌一看,笑道:“得,咱们也别休息了,都下去参观吧。杨主任,我们都下去可以吧?”
  “不能拍照,尽量不要干扰大家的工作,其他随便。”
  “苏董到了通知我们。”王德煌还记得自己的工作,叮嘱了一声,才跟在施万可身后。
  杨明喊来了平台的监督员,让跟在几个人的后面,既是做向导,也是免得他们做些不恰当的事。
  钻井平台下方很拥挤,狭窄的楼梯和狭窄的通道贯穿始终,除了渗透而来的阳光,就像是在潜艇里一样。
  其实,设计思路也是差不多的,纯钢结构的钻井平台造价不菲,海面上的建筑越重,对海面下的支架的要求就越高,为了尽可能的多放采油和钻探装备,生活区和通道都只能见缝插针,即使如此,钻井平台的造价也是相当的高,国产化70%以上的情况下,大华实业仍然要为每个钻井平台准备上千万美元。
  憋仄的空间里,似乎永远都充斥着噪音。人与人说话无时无刻的都在吼,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五个人下到里面,浑身都不自在。
  施万可甘之若饴,他是真的做海洋石油研究的,如今虽然做了不少的行政工作,但在中国,行政和学术并不一定要分家,好的学术水平助推行政级别上升是经常性的事,进到钻井平台内,他自然一门心思的记忆和思考。
  其他四人就没有这种觉悟了,中石油的三个人不用说,都自以为要一辈子在陆上转悠了,中海油来的另一个家伙则是纯粹的行政官员,对海上钻井平台缺乏基本的概念,所以,在施万可仔细看布置看设备的时候,别人更多的是在观察钻井平台里的工人。
  由于石油冲坏了井架的缘故,平台目前有工人80多,50多人是原属于中方的工人,20多人是从巴库附近雇来的前苏联或欧洲工人,大部分人都忙忙碌碌的浑身漆黑,只有少数几个轮休的工人,能坐在摇摇晃晃的中间连接处,略显悠哉的喝杯咖啡或茶。
  从钢铁骨架上看出去,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却也称得上是无敌大海景。
  王德煌探究的打量着他们。
  坐在咖啡桌上的,有俄罗斯人,有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人,也有南美人和西欧人。
  石油工人就是东奔西走的职业,哪里有石油就往哪里去,英国北海开采石油的时候,中东许多石油小镇人去楼空,后挪威时期,英国的工人又纷纷往那边跑。中国石油人也经历了从玉门到大庆,从大庆到东营,继而再到四川和新疆的过程。铁人王进喜就是土生土长的玉门人,但到了2010年以后,采空了油田的玉门已成鬼城,大批的大院杂草丛生。
  巴库原本就是一个石油城,随着大量的外国公司进驻,也不免吸引了东西欧的石油工人。
  这些外国工人在大华实业都属于临时工的性质,水平却是不错,承担着修复和维护海上钻井平台的任务。
  这个日产7万桶的单井,已经超出了大华的钻井平台的承受能力,每天要维修的地方不计其数。
  喝了一会儿咖啡,围在桌旁的几名南美人就说着家乡话,回工作岗位去了,一会儿,又换几个英国人过来喝红茶,吃松饼。
  王德煌等人在钻井平台下方呆了两个小时,直到苏城回来,他才惊觉的问道:“我怎么好像没看到中国工人?有专门休息的地方?”
  靠着钢架子休息的监督员笑了:“这么小的钻井平台,怎么可能设专人休息的地方。”
  “那是分时间休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