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5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3/575

  “网景的设计者最初是在大学里做的设计,所以,专利和原始的浏览器都留在了大学。现在的网景是他出来单干,重新写的一个。所以,如果有人从大学把浏览器的专利买走,它也是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当然,不是很容易,但还是一个漏洞。”
  “那就把它从大学里买过来。”苏城约略的记得网景和微软的IE有血缘关系,如今想来,就是这个缘故了。
  季润之咳嗽一声,道:“伊利诺斯大学已经把专利卖给一家公司了,我可以问一下价……”
  “如果能买下网景,那就毕竟把专利买回来,实在不行,把那家公司也买下来。如果买不到网景,那就要一个授权好了。”苏城的决定做的飞快。
  季润之一愣,道:“强行买下专利的话,成本会高许多。”
  “高多少?”
  “一两百万美元。少说。”
  “买下来。”苏城看到网景,心里想的是数十亿美元,自然不在乎一两百万美元。
  要说起来,互联网企业的利润率,比传统的能源企业要高的多。累死累活得到一个油田,说不定也就赚个几十亿美元,而一家互联网公司却能值几十亿美元。
  当然,油田的利润是相当稳定的,而用风险投资的方式获得互联网公司的股权,并不比找到油田的概率高多少。从这一点上来说,能源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各有千秋。
  不过,能源企业有一点厉害的地方,是互联网企业二三十年后都难以企及的,那就是它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非常的广泛。
  不管是大华实业这样的中国公司,还是埃克森这样的大型石油供应商,他们都能通过各种手段,或多或少的在国家和国际政治层面上发生。而互联网企业要想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普通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是想都不要想,做到了最顶级的互联网公司,也要以十年计的时间,才能得到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与己财富相配的尊重。
  而就财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来说,能源企业也是数一数二的。稍微大型一些的石油公司,在各个国家基本都是不能倒闭的公司,至少在一个地区,是顶梁柱般的存在,能够得到无数的优待,它与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的关系,也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企业网络,使自己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以提高。
  历史上,风险投资不乏遇到诉讼和官司。
  网景的浏览器,差不多就是被微软用流氓手段给摧毁的。
  但是,如果获得网景的是大华实业,以泛亚基金和大华实业目前的声势,直接击退微软并不容易,敦促美国司法部和联邦检察官,却是轻而易举的。
  季润之愿意加盟大华实业,其实也有类似的考虑,若非如此,他还不如留在华尔街。
  见苏城主意拿的正,季润之自然将此记在心上,然后指着苏城手里的活页册,道:“这里是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公司,投资的成本会高很多,但风险会低不少,比如微软和思科,他们的价值已经增长了上百倍,大家普遍认为还有空间,但不好说还有多少。”
  “有多余的钱就买……嗯,现在是94年,可以投一两亿美元到微软。”苏城说着继续翻册子。94年的微软还没有发布Window95,更没有创世纪的Window98,所以还有很高的上涨空间。不过,这种上涨空间是不能和风险投资公司相比的,而且,投资创业公司很容易就可以拿到控股权,至少也是高比例的股份,而微软思科这样的公司,最多也只能分红,无论是利润率还是影响力,都不如风险投资。
  不过,苏城也不能把手上的百亿美元都丢给小公司。相比之下,94年的微软,还是不错的选择。
  之后,乔布斯离职状态下的苹果公司,刚刚成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刚刚停止了个人电脑零售业务的戴尔公司,还有尚未展现出王者风范的诺基亚等等公司,也全都列在了苏城的单子上。
  苏城粗粗估计一下,如果用100亿美元完成这些收购,不管是否在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前离场,自己都会变成至少是资产十万亿美元级的超级富豪,堪比洛克菲勒家族全体……
  而在1995年、1996年,还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登场,譬如亚马逊,譬如ebay……
  作为一家石油公司的老总,苏城的神经早就锻炼的粗大无比,对于10万亿美元也没有丝毫的负担,只道:“建几个离岸公司,收购的公司和股票,放在离岸公司的名下。”
  若是一个普通人或普通公司老总,得到10万亿美元,怕是吓的觉都睡不着。
  而对刚刚经历了内线交易,去过前苏联,依旧战斗在中亚的苏城来说,资金越多只会让自己更强大。
  在石油行业,拥有几十亿几百亿桶原油储量的公司多了去了,大家都只会因为储量增加而睡的更香,不会在储量减少的时候安之若素。
  季润之以为苏城建离岸公司是要避税,很高兴的答应了。没人喜欢缴税,就像没人喜欢保护费一样。
  苏城丝毫没有即将成为亿万富豪的觉悟,确认了投资公司的名单,就开始准备回国事宜,同时继续会面有意加入泛亚基金的公司代表,还抽出空来接受媒体采访,丁点没有庆祝的意思。
  苏城自己是以中国的外汇储备来衡量个人财富的,他在1990年就拥有数十亿美元,1994年拥有数百亿美元,与在2014年拥有数万亿美元,似乎也没有太多的差别,勉强说来,他若是在14年“仅有”数万亿美元,资产对国家外汇储备的比值还变少了。
  不过,苏城有意没有去考虑的地方在于,1994年的中国外汇储备在国际上不值一提,而2014年的中国已是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苏城只是有意识的希望,能够更关注这笔钱所能发挥的作用。
  论享受,他早在两年前就可以退休了,苏城更乐意用这笔钱,做大华实业和大华实验室的后盾。
  ……
第六百五十四章
回京
  苏城为新的离岸基金取名“瑞华基金”,并将之挂在了好几个皮包公司下面,一级又一级的,让人很难找到真实的控股公司。理论上来说,除了国家级的情报机构,普通的公司和媒体,基本无法由此追溯到苏城或大华投资公司。
  季润之也被要求浮在幕后进行操作,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基金控股的公司上市以后的信息披露问题,2000年以前的中概股可不吃香,而且也就吃香了那么几年。
  由于准备风险投资的公司大多是欧美公司,这种拿着真金白银的离岸公司,却是比红色基金要好用的多,季润之也赞同苏城的做法,早早的完成了一系列的注册工作,然后拿着厚厚的任务书开始了漫长的投资谈判。
  苏城选定要投资的公司超过50家,再算上以色列的整体投资项目,第一批要投资的公司就有百余家,准备的预算亦有10亿美元之巨,除此以外,季润之也有一些很看好的欧美公司,希望给予风险投资,苏城也都给予了许可。
  他记忆中的公司固然是大赚特赚的超级公司,但像是这种风险投资项目,一般的风险投资公司能遇到一两个就算是烧高香了,普通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盈利,主要还是靠一些或许没听说过,但有可能上市的公司来提供。
  这样的公司数量繁多,或许始终都不能赚的飞起,却也能带来十倍百倍的利润,在高风险的投资公司眼中亦是相当不错的。
  苏城自然不愿漏掉这些公司,转而将挑选的工作交给季润之。这既能满足季润之挑战自我的事业心,也能满足“瑞华基金”的日常需求。10亿美元对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也很庞大了,不能轻易浪费。
  同样不会浪费的还有泛亚基金剩余的3%的股份,以及冉冉上升的原油期货。
  泛亚基金的3%股权被转让给了意大利商业银行,一家规模普通的欧陆商业银行,其特殊之处在于,意大利商业银行的控股公司是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一家世界排名前10,且由国家控股的超级财团。
  和中国的国企比起来,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的工业活动范围实在是太广,基本涵盖了社会全领域,从冶金电子、汽车制造,电信运输到金融商业无所不包,雇工多达50万人……在欧洲大陆,这种堪比中国国企的集团公司,已是巨鳄一头。
  泛亚基金3%的股权虽然不能吸引这样一头怪兽全力而为,但就欧洲的关系网来说,仅仅由意大利商业银行出面控股,就足够泛亚基金操作了。
  重组以后的泛亚基金,第一件事就是与大摩合作,做多原油期货市场。
  尽管没有了处心积虑的内线交易,但在平均14美元的价格上进入市场,等到交割日临近,获得50美分到1美元的利润还是可期的。
  没有泛亚基金对市场丧心病狂的打压,也不可能出现14美元的油价。
  不过,对市场大势的分析从来不能代表价格真正的走势,就像是泛亚基金所做的那样,苏城并不能保证原油期货就会在14美元开始反弹。
  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苏城只让泛亚基金投入了10亿美元,最高限额也没有超过15亿美元,等于是配合大摩的操作进行。
  即使市场以他们所期望的方向运动,这一波的利润也很难超过2亿美元。
  这对一般的交易员来说已是吸引力十足,对刚刚赚到上百亿美元的苏城来说,就没有等待下去的意义了。
  他很快召开了一次泛亚基金的全体会议,认识了意大利商业银行的代表,接着就登上了返回国内的班机。
  首都机场。
  人满为患的地方,始终都是繁忙而善忘的,苏城觉得自己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可在这里,似乎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应该说,除了户外广告换了以外,什么都没有换。
  苏城直接坐上了大华实业的礼宾车,身后是一串来接他的黑色奥迪与桑塔纳,其中既有大华总部的人员,也有大华实验室、大华燃气公司等分公司的车辆,除此以外,似乎还有政府和其他公司的公车排在百米开外。
  “怎么来了这么多人?”苏城心里不觉得舒服,大华实业可是私人公司,若是官僚习气泛滥的话,花的也是他的钱。
  张超仿佛能猜到他的想法,笑着解释道:“您不要以为他们是来接您的,他们是来接经费的。”
  “嗯?”苏城正揉着鼻梁,不由停了下来。
  张超嘿嘿的笑了两声,道:“坊间流传,大华实业的苏董赚了好大一笔洋人的钱。所以,大家都来化缘了。”
  “我看见有政府的车,这大华自己的车是怎么回事?”
  “集团内的经费不也得竞争?这还是您自己订的制度呢。”张超又向外瞄了一眼,指着辆显眼的奔驰,道:“您看那些,都是咱们供应链上的人,他们也指着能从大华实业拿到些补贴呢。”
  苏城哑然。这还真是他自己订的制度,在其看来,抢经费是一种相对良性的集团内竞争模式。一家集团内的分公司或部门,若是连经费都抢不够,或者抢多了经费不会花,那自然是某个方面出了问题。目前的大华实业欣欣向荣,经费的争夺倒是不太激烈,但也决定了部门内的薪资和晋升机会。
  一旦集团多了大笔的现金,各个部门和分公司自然不能守株待兔。
  至于供应商的补贴制度,一样是出于竞争的需求。大华实业的生意越做越多,涉及的行业也就越来越多,围绕在他周围的供应商也就越来越多,为了给供应商划线,补贴制度自然而然的被请了出来。
  对于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的供应商,补贴几乎是他们的全部利润来源,再重要不过了。
  苏城想明白此节,也只好无奈耸耸肩,道:“集团内应该是不缺现金的,对一般的部门和分公司来说,本财年的预算不会增加了,你把我的意思传达下去。”
  张超坐镇家中,很清楚各部门的想法,不由挠头道:“就怕大家都觉得自己的部门和公司不一般。”
  “那就明说吧,除了大华投资、大华实验室和大华燃气公司以外,其他部门原则性不增加预算。所以,除了这三家公司的代表以外,让其他公司的统统滚蛋。”
  “明白!”张超笑呵呵的敬了个礼,算是对苏城爆粗的配合。
  一通电话打出去,张超摇摇手上的电话,道:“新的蜂窝技术移动电话,以后的移动电话就不会像大哥大那么重了。”
  “诺基亚的?”苏城都没有仔细看,便道:“我好像还买了诺基亚的股份,看来能赚不少。”
  “买这种公司的股票,要花不少钱吧?”
  “嗯,正好现金充沛。”苏城知道张超想问什么,也没有说具体数字,笑笑道:“总之,再投资几个诺基亚,我们的资金也够。”
  “那就好,不过,您前面说会给三家分公司增加预算,怎么还包括大华燃气公司?”在大华实业的公司体系里,大华燃气公司的存在感是比较弱的,它虽然获得了数个沿海大城市,以及国内数个重要城市的燃气管道合同,也已产生了大量的利润。但在公司发展和盈利增长方面,大家普遍认为大华燃气公司的空间是最小的,张超有点想不明白苏城增加预算的意义。
  他甚至在心里想:会不会是集中扩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3/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