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575

  另一方面,这也是三次采油极其重要。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三次采油都没有如此之重要。但是现在,如大港和中原油田进口的聚合物分散装置都已经安装到位,胜利油田究竟是自主创新,还是从国外进口,都需要赶快做出决定。
  从国外进口是一个安全的招数,但是,聚合物驱的技术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聚合物成本,如果将之交给外国人,实在令人心中不甘。而且,也会产生巨额的成本。
  每提前一天完成设计,就能给油田节省数十万元,给国家节省数百万元。
  所有研究员,都已经进入了不眠不休的拼搏状态。
  苏城也几乎将油田的事全丢给了小胖,200多口油井要管理起来非常复杂,小胖和秦筠一起仍然不行,还需要再雇佣新人。
  动力机厂和大华实业倒是好一些,管理团队也从不要求苏城事必躬亲。他也只需要看到现金流正常就可以了。
  如此坚持到4月末,研究所内几乎全是大胡子。
  80年代可没有电动刮胡刀,刮胡子要涂肥皂水,还在枝丫似的塑料块上安装双面或单面刀片,麻烦非常。谁都没有耐心一两周刮一次,黑色的胡须很快纠缠成了藤蔓一般,挂在大家的脸上。
  苏城到采油工艺研究院去开会,就听人笑说:“咱们院,现在只要看胡子的状态,就能分辨他们是不是三次采油所的人。”
  大家都善意的笑了出来。
  苏城听了心中一动,回去就电话学长崔红国,将三次采油所的故事给说了一遍,特别点出几个名字,请他前去采访。
  《大众日报》是山东境内最权威的报纸,它的普通报道,对现在的苏城来说意义不大,但对三次采油所的职工来说,那就是一辈子的荣耀。
  人之一生所求,无非是功与名、权与利……
  源源不断的奖金和福利就是“利”,聚合物驱做成即有功,苏城现在又提供了利。若是还不满足,那就不是研究员,而是官员了。
  四日后,《大众日报》二版,果然趁着“五一”节的机会,将文章给发表了出来:
  《品味科研哭与甜——记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三次采油所大胡子团队》。
  在报道下方,还有三次采油所全体成员的合影,全是纠结的大胡子。
  苏城买了2000份报纸,发给每名研究员5份,又在油田和研究院内部进行分发。
  不用研究员们回家炫耀,妻子孩子们在工作单位或学校,就能见到这篇报道。
  苏城得意洋洋的将报道剪下来,裱好放在相框中,贴在实验室的墙上。
  老谷有些不好意思,说道:“还是放在走廊吧,在这里多难为情。”
  “这不光是给你们看的,还是给来参观的人看的,你想想看,要是有一群领导,或者一群学生,到咱们实验室来绕圈,低头看咱们的实验,抬头看咱们的荣誉,多带劲。”苏城嘴上说着,心里想:如果是领导的话,估计只看荣誉,不看实验的。看也看不懂呀。
  老谷哂道:“咱们这里,就算是有领导和学生,那也是油田的,哪用得着把荣誉挂墙上,人家都知道。”
  “那可不好说,后天就有北京的学生来参观。”
  “北京的学生?”商所长大吃一惊。
  苏城嘿嘿一笑,道:“我邀请了母校的一些学弟,还有北京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总共200人,来三次采油所参观。”
  “你的母校……北大学生?”
  苏城点头,感慨道:“又到了毕业季呀。想一想,我去年也在应聘了。”
  “咱们所,好像没有编制了吧。”商所长有点心虚。
  苏城嘿嘿一笑,道:“商所长,您觉得,咱们所的待遇,能吸引到北京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吗?”
  言下之意,这些学生,是他要的。
  商所长不甘心的道:“咱们所分来的都是大学生,以前也有石油大的。”
  “嗯?那人家愿意吗”
  “这个……咱们所的奖金福利,是少了一点。”
  “少的多了。”苏城哼了一声,道:“我当年去石油部的时候,人家可是给我许诺,到年底一只大猪腿,一条大青鱼,就这还没人去……咱所以前发过猪腿吗?”
  凭票供应的时代,发实物比发钱重要的多。因为物品的价格完全不能体现的其价值,票证才是实实在在的钞票。
  商所长咂吧咂吧嘴,他自然也想往采油三所拉几个人。但是,要是没有苏城赞助的待遇,他们所的优势实在寥寥。此时正值脑体倒挂的时代,别说个体户的收入顶10个研究员,就是工厂的普通工人,收入都比同龄的研究员高——因为工人上班时间早、工龄长,自然工资多。
  正因为如此,80年代末的许多工人家庭都倾向于送孩子去中专,而不是上大学。就油田的角度来看,这些上了中专的许多孩子也没有吃亏,他们因为毕业的早,因此搭上了油田解决子弟的末班车,倒是90年代才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缺乏编制的原因,要么做合同工等转正,要么自己去社会闯荡。20年后再看,很多人的薪酬待遇都比不上垄断行业的中石油员工。
  老谷咳嗽了一声,道:“苏所,刚毕业的年轻人,用得上吗?”
  “多几个洗试管的学生也好,你们放心,这次来的学生,一部分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一部分是我仔细遴选出来的,除了北大之外,还有中国石油大学,北航和清华的学生……”苏城心想:后世机械大牛刘秋的名字我记得,那些写毕业论文时频繁出现的名字,那些大部头的教材书脊上频繁出现的名字,我又怎么会忘掉。
  想起这些曾经远距离隔空虐待自己的人物,将有可能落入自己的掌心,苏城就有仰天大笑的冲动。
  一定也要让他们做练习题做到吐!
  一定也要让他们洗烧瓶洗到吐!
  一定要剥削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没时间泡妞,没时间打篮球,没时间玩游戏,没时间耍帅!
  商所长本想再多问几句,看了苏城的笑容,终于明智的将话咽了回去。
  后日。
  来自北京的高校参观团抵达东营。
  前往迎接的陈良、商遨和秦筠,也终于知道苏城为何满怀信心,能留下这些学生了。
  因为所有200名学生,坐的不是汽车,不是火车,而是飞机。
  一架新崭崭的波音707-320。
  陈良看着一群学生叽叽喳喳的走下飞机,嘴张的老大,说道:“这几个学校的领导,也没飞机坐吧……”
  “各学校随行的辅导员都坐火车。”秦筠暗暗吃惊,表面上倒是丁点不漏。
  商遨更是重重的咳嗽了一声,问道:“从咱们这里到北京的飞机多钱?400?”
  “差不多。”秦筠与苏城去北京跑部的时候才第一次坐飞机,印象深刻的道:“我半年的工资都不够坐一次飞机。”
  “我还没坐过飞机呢。”商遨羡慕的看了一眼乱哄哄的学生队,上前喊道:“同学们,走这边上车。”
  秦筠也上去维护秩序。
  学生们跟着上了大巴车,但兴奋的顾不上三人。
  商遨等人互相看一下,倒是很理解他们的心情。
  这个时期,除了省级领导经常有机会坐飞机以外,全国人民都把坐飞机当作一种终极体验。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就更梦幻了。
  他们仅仅是来参观大华实业和济南动力机厂,就有乘坐飞机的待遇,那么,在这样的公司上班,又会有怎样的待遇?
  两个小时的飞机旅程,这个问题已经不知不觉在他们的头脑中生根了。
  一名女生问秦筠:“你是大华实业,还是济南动力机厂的职工?”
  “我是胜利油田的。”秦筠摇摇头,指向陈良,道:“陈师傅是大华实业的工会主席,负责你们的参观安排,有什么不方便找他的事情,就找我。”
  前排的男生听到了,大胆问道:“陈主席,你在大华实业,是什么待遇?”
  “工资是和其他企业差不多的。”陈良不知苏城的想法,于是说了一句废话。此时全国企业的工资都是差不多的,顶多是有一些艰边补和类别差异,多10块钱就很厉害了。但是福利各有不同,不能尽数。
  男生这才知道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于是连忙补救道:“你们以前也坐飞机吗?”
  “你们是苏厂长特别优待的学生代表,我们的员工平时出差还是坐火车。节俭是美德,对不对?”
  “没错,没错。”学生们深以为然。也没有谁期待自己每次回家探亲都坐飞机,对1988年的大学生来说,坐飞机参观招聘企业,就好像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被直升飞机单独接送去应聘一样。
  简直是流溢出骨子的高调奢华。
  学生们纷纷看向大巴外,以掩饰自己激动的心情。
  此时此刻,什么中央部委,什么央企大厂,通通不在浪漫主义情怀滋生的年轻人们的考虑之中。在中国,得做到多大的官,才能坐一次飞机——我们现在已经坐到了。
  苏城就在三次采油研究所外迎接众人,他等着学生们聚拢成一团,才笑道:“各位,咱们首先参观的是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三次采油所的三次采油实验室。相关专业的同学如果应聘进入大华实业或者济南动力机厂的话,会暂时在三次采油实验室学习。我们公司本部的实验室正在进行改造建设,最终会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要是别的时候,他空口白牙的说“世界一流水平”,心高气傲的大学生根本鸟都不鸟他。但是,这些从飞机上下来的大学生,腿已经坐软了,就算他说“世界领先”、“超越世界50年”,估计也会先相信再说。
  苏城笑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问道:“孙立宪同学是哪位,你来领队吧。”
  一个满脸青春痘的年轻人兴奋的走出了队列。
  苏城拖着下巴,打量着他,心想:“小样,我当年考50分的材料力学,就是你编的啊。”
第一百一十四章
优厚待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