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0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2/1306

  说起来是一个如此重要的科学成果,但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区域的构象,展示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却是一张非常简单的图像。
  就像是DNA双螺旋,是由两条蛇缠绕而成似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区域的构象,差不多可以形容成是7根弹簧搅和起来的图像。
  “能够七次跨膜的分子”是堪比一夜七次郎的强大蛋白质分子,也许是人类体内最强大的分子了,但它最终却由七只触手构成,每只触手还像是粗弹簧丝的,形象实在不能说是好看。
  然而,这样的图像,却不是想要就能有的。
  七只触手组成的触手怪很容易就画出来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却是要经得起推敲的。
  杨锐准备运用的是梦游大法,并不是真的准备去梦游,它的符合科学界目前的认知和判断。
  这也是杨锐在翻找的。
  他得看看自己有哪些可供“梦游”的依据。
  三个胞内环和三个胞外环是五六十年代就弄明白了的,前两个胞内环较小,第三个胞内环较大则是过了几年才确定的,而就受体的跨膜螺旋片层来说,螺旋I-IV形成一个片层,螺旋V-VII形成另一个片层,这样的认识就比较新了。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电子显微镜和X光照出来的影像资料了。
  尽管蛋白质是一个如此小的单位,但是,80年代的技术也足够拍摄出大略的模样了。
  然而,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重点在于跨膜两个字。
  学者们最想弄清楚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为什么能够跨膜,而且是跨七种膜。
  其跨膜构象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在于此。
  杨锐一边看着资料,一边在纸上做着草图,却与其他学者的做法截然相反。
  这个时代的学者们,从无到有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首先就要在头脑中幻想七条触角的安放,然后再考虑互相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考察它们与已知的结构信息是否相符,并解释不相符的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细致而乃至于令人愤怒的工作。
  DNA双螺旋结构只有两条链,就将多个实验室玩弄的欲仙欲死,G蛋白偶联受体有7条链,可以想象其中的困难。
  只不过,杨锐要做的并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在30年后,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是确知的,三维结构都是确知的了,更不要说第一步的构象了。
  偏偏杨锐不能将后世的构象直接拿出来,因为某些限制条件,现在的学术界还不知道呢。
  同时,杨锐还要确定自己的实验室的研究进度,也到达了相应的程度,最好是从本实验室的研究进度中,推断出构象的数据来——说是要画图,可归根结底,所有图像都是要用数字来表达的。
  而数字,数字自然是要有所基础的。
  杨锐将所有的资料都翻了出来,才勉强凑出了七八成的内容,至于剩下的……自然就得逼其他人做出来了。
  “我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仔细的想了想,7个螺旋链的交接,肯定是要有一定的作用的,我倾向于它们是用于识别底物的,而且是特异性的识别底物分子……”杨锐一边说,一边就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写下两行字:
  1、确定7个螺旋与底物分子形成的接触。
  2、根据底物分子描述局部构象。
  简单的二三十个字,就像是一只集装箱砸在了吉普车上,压的众人喘不过气来。
  “你睡觉的时候,就想这些东西?”谷强瞅着两个问题,就想吐槽。
  杨锐稳稳的点头,梦游大法好,好就好在思路解释起来简单,免去了一串的逻辑问题。
  谷强就很无奈了,撇撇嘴,道:“我就奇怪,你怎么睡得着。”
  杨锐连咳两声,道:“你们做出答案,我肯定就能睡得着了。”
  “没有现成的办法吧?”满海教授问道。
  “没有。”
  “所以,全部得靠试?”
  杨锐耸耸肩。
  要测7个螺旋与底物分子的接触,自然就要拿底物分子和G蛋白偶联受体来测试,底物分子成百上千,测试自然更是茫茫上万。
  满海教授只觉得眼前一黑,喃喃道:“怪不得你要他们做了这么多的牛视紫红质蛋白。”
  “现在还是我们的优势期嘛,大家加把油,等到项目全结束了,人人都能出国了。”虽然有朱院士出面做工作,出国行被否决,还是很伤士气的一件事,杨锐也只能趁机画饼了。
  满海同样是趁机表忠心,道:“只要能做出来就行,出不出国都无所谓。”
  “做出来成果,是现在的重点。”杨锐迅速的将话题给拉了过来,道:“我现在已经初步有一些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方面的想法了,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为完成项目做出贡献……”
  杨锐并没有将自己的梦游流构图整体拿出来,不过,他还是做了几张简易的局部图,分别递给几名研究员。
  一群人默不出声的研究了起来,有看不懂的,茫然的瞪着眼睛,也有看得懂的,茫茫然的开始寻找旧资料做比较。
  杨锐都不去管,反而有点喝酒后的微醺感。
第1217章
笨鸟先飞
  已知某些限制条件而画图,这是从初中就开始做的训练。
  当然,是中国的初中。
  按照国内的教学模式,初中的几何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画图了,不管是什么题目,学生只要按照题目要求能画出图来,题目就能解出大半来。
  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其实也是一样的情况,只不过更复杂了一些,或者说,是复杂了许多。
  成百上千种的限制条件,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员们多年积累而来的。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成规模成规划的完成某一阶段的项目,是只有顶级实验室才能做的事,但在顶级实验室以外,总有一些中小型的实验室在想方设法的讨生活,他们不能完成大项目,就做一些小的项目,完成一些小的测试。
  例如说,某个实验室就可以检测某种酶和某种G蛋白偶联受体的关系,他们甚至都不用彻底的讨论两者间的关系,做出点什么就算什么。
  但是,如果他们做的成果是正确的,这就是需要考虑的限制条件。
  人的肉眼是看不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就像是人的肉眼看不到夸克,也不能用直接观察法看到量子的移动一样,反直觉的种种数据,最终形成的图像是不能用单纯的想象来描述出来的。
  杨锐一方面收集了各国公开发表的数据,并安排专人检查和分析,另一方面,则是重新调整了实验室的分工,将苏先凯和谷强从繁重的牛视紫红质蛋白的生产中解放了出来——创新的部分结束,剩下的就是艰苦卓越的生产过程了,那自然是属于科研狗们的工作。
  包括苏先凯、谷强等人在内的研究员们,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在繁重、艰苦、重复并且需要创新的底物分析工作中,以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给杨锐。
  杨锐其实是已经拿到了答案的,如果悬赏只要答案,他很容易就能得到。
  可惜,现实世界就像是“一课一练”和“寒假作业”一样残酷。
  “过程(略)”的描述,在学生看来是如此的残忍,对杨锐来说,也一样是个严重问题。
  他得自己弥补其中的过程,而做过数学题的孩子都知道,如果在没有其他帮助的情况下,你能做出过程,后面的答案,其实也就是只能起个参考作用了。
  好在这不是一道全要靠他自己做出来的题目。
  相比有着充足信心的杨锐来说,谷强等人的压力反而要大的多了。
  他们不知道自己距离成功还有多远,他们也不知道是否有科研竞争对手已经进场,他们甚至不能肯定自己做出来的答案是错是对。
  好在杨锐将研究项目分的很是细碎,所有人各管一摊,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全靠此点,实验室里飘忽怀疑的气氛,才没有扩展。
  尽管如此,实验室的气氛仍旧是日趋诡异。
  谷强每天都会洗三次试管,每次三支。他会用很长的时间清洗它们,直到每支试管都变成标准的“水不挂壁”的水平为止。
  苏先凯每天都换白大褂,当然,不是为了爱干净,他只是在某些重要时刻,例如跑胶、跑离心机、跑柱子的时候,才穿上自己的幸运白大褂。
  满海教授是比较传统的中国人,平日里对学生是颇为严厉的,但在进入离子通道实验室以后,大家渐渐发现,他对红色服饰的偏爱日渐增长,先是红色袜子,接着是红色的皮带和红色秋裤,然后扩展到了红色毛衣、外套和鞋,至于更深层的红色,就没有人愿意去探究了。
  杨锐看的很是无奈,更担心众人太过于紧张的情绪,降低了思维的敏锐度——这时候的研究员们,就和高三学生一样,紧张而敏感,压力重重以至于自我放纵,专注于眼前而难以关注周围也是免不了的。
  即使是面对高考应试,杨锐也是比较推荐减压的,目标是科研成果的话,那就更是如此了。
  只不过,三四十岁的老男人们,明显不是语言减压的粉丝,杨锐周会上说的再多,也没有人听得进去,就连百试百灵的美食大法,此时都不能发挥作用了。
  厨房里做的油亮油亮的红烧肉,虽然一样被风卷残云般的吃光了,但是众人的吃饭速度,明显比之前快了太多,而且,一个个都是心思重重的模样。
  这种状态,杨锐实在是太熟悉了。
  “我看这样,大家每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以后,就早点休息吧,也不争这么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随着构象的完整性渐渐提高,杨锐再次提出了新方案。
  以前的时候,他是督促着研究员们工作的,不管是110小时方案,还是各种褒奖计划,都是如此,但这就像是开车一样,你不能一个劲的踩油门,还得在车速太快的时候点一点刹车。
  习惯了快车模式的研究员们却是没有一个理他的。
  谷强更是傲娇的道:“我要是去睡觉了,实验室的进度就要落下来了,没必要。”
  杨锐很想说,你一个人睡觉不影响实验室进度,但是,看看谷强抬起来的小下巴,杨锐觉得还是不刺激他了。
  “实际上,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方面,我已经有比较完善的方案了。”杨锐决定还是说的实在一点,道:“我们现在超过国外学者的进度很多,反而不用太焦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