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306

  只不过,站在台上的时候,杨锐总还是希望自己拿出来的东西更好,准备的更充分。
  然而,这个世界上,原本并没有什么人,是真的能充分准备起来的吧。
  杨锐这么想着,静静的等待着主持人的串场。
  今天的主持人,是来自瑞典科学院的辛克莱,他同时也是多届诺贝尔化学奖的五人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虽然早在80年前后,辛克莱就淡出了诺奖圈子,但他只要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就已经代表了大量的信息了。
  最起码,瑞典科学家对杨锐的关注度,会提高一个档次都不止。
  仅此一点,杨锐就觉得此次宣讲没有浪费。
  “现在,有请PCR的创世人,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来自中国的生物学家杨锐先生……”辛克莱的声音突然高昂起来,并且带动了一阵热情的掌声。
  杨锐深吸一口气,就此上台而去。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大会堂弄不好就有百年历史了,站在台上望过去,密密麻麻的人头,数量很是不少。
  要是看的更仔细一点,还能发现,一堆聚集起来发型乱的都是中老年学者们,人头与器械共舞的都是媒体记者们,皱巴巴的人头和板正的西装的是文青型的各界人士,板正的西装和肌肉健硕的团队是——我了个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团队。
  杨锐一眼就望见了人群中的日本和服,暗忖日本学者在瑞典竟是如此玩的开?
  再仔细看,只隐约间觉得好像有纹身在日本和服男周围的人身上显露,不禁奇怪的皱眉。
  掌声停歇,杨锐也没时间乱看了,调整了一下话筒,就缓缓开口道:“感谢大家的到来……”
  来自意大利的马塞勒斯停止了鼓掌,摸摸发红的手掌,再问身边的人,道:“这就是做出了PCR的杨锐?看不出来啊。接下来呢?他得讲多久?”
  “一般的流程是一两个小时,也有更短更长的。”来自那不勒斯大学的真学者摸了一把头上渗出来的油,很是心虚的回答。
  马塞勒斯瞪了他一眼,道:“你好好听着,有什么新消息,立即反馈给我,明白吗?一秒钟都不许耽搁。”
  “是……但是,这样的场合,每句话应该都是新消息吧……”
  “我这样解释给你听。”马塞勒斯抓住那不勒斯大学的教授的肩膀,道:“如果我们第一时间知道PCR,你猜我们会怎么做?”
  学者深入思考了几秒钟,迟疑的道:“不再犯罪了?”
  “去你的。”马塞勒斯恨不得一脚将这家伙踹走,他使劲咳嗽了一声,道:“算了,我告诉你,如果我第一时间知道了PCR,我就会把带血的衣服,粘上了脏东西的裤子藏起来,明白吗?”
  学者微微点头,然后低声,道:“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会很多。”
  “我可以烧了它。”马塞勒斯恶狠狠的道。
  学者愣了一下,服气的道:“我知道了。”
  “所以,你现在就要告诉我,杨锐说出了什么新东西,然后,我应该藏起什么东西,烧掉什么东西,明白了吗?”马塞勒斯又松了松领带,现在它基本只是一根绳子的存在了。
  被他从意大利一路带过来的学者苦笑莫名,道:“我也不一定能说全,这是犯罪鉴定方面的内容……”
  “那你现在最好拼命的想。”马塞勒斯紧紧地搂住那不勒斯教授的脖子,又转头对来自佛罗伦萨大学的学者道:“你们也是,好好的想清楚。”
  “是……”
  被一起带过来的几名学者无可奈何的答应着。
  如今正是西西里岛的家族们昌盛的时间,检察官被成吨重的炸药轰飞的故事,实打实的改变了舆论走向。
  不过,马塞勒斯如今最在意的还是PCR。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知道怎么避开指纹检查了,一些家族里的强人,甚至会为了方便工作,而将十指的指纹给毁掉。DNA证据却不是想毁就毁的,更重要的是,DNA证据会在不经意间留下来,并不是简单的戴手套就能解决问题的。
  难不成,所有成员以后上街的时候,都把全身包裹起来?
  马塞勒斯越想越不开心,眼睛盯着台上的杨锐,突然问:“你们说,这个中国人有没有解决PCR的方法,就是让一个人测不出来,像把指纹弄掉一样。”
  他说的话有点颠三倒四,但旁边的几名学者都听懂了。
  被马塞勒斯搂在怀里的学者无奈的叹口气,道:“没有。”
  “为什么?”马塞勒斯不喜欢这个答案,于是勒紧了提出答案的人的脖子。
  “因为DNA是不能消去的。”学者喘着气,道:“DNA坏掉了,人也就死掉了。”
  “有时候,真想将这样的家伙打死。”马塞勒斯用手指瞄准台上的杨锐,做了一个射击的动作。
  旁边数名学者噤若寒蝉。
  杨锐的论文宣讲却不会因为观众的看法,而有所改变。
  不仅如此,他的宣讲还渐入佳境。
  “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确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跨时代的发明,但那是以30年后的观点来看。
  以30年后的观点来看,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最多就是1.5代PCR,与2代PCR的价值相去甚远,甚至远远不及原版PCR到1代PCR的跨越。
  然而,30年后的观点,并不代表着现实的观点。
  以基础技术而论,半代的进步也是蛮不容易了,而最重要的是,活下当下的人,是如何看待这半代技术的提高的。
  而以今天的宣讲来说,关心杨锐的新技术的,更多的并不是纯粹的学者。
  面对汹涌澎湃的崭新世界,面对海量的DNA鉴定的需求,“全自动”一词,很快将现场的气氛给炒热了起来。
  这时候,即使是纯粹的学者,也不免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其实,现实的学者与人们想象中的学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普通人的想法中,学者仿佛是一种星外来客,某一种技术交给某学者看,后者瞬间就能意识到它的价值,即使不能意识到,仿佛也瞬间能够分辨好坏。
  可惜,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大多数时间,学者的判断力与普通人一样,时刻承受着周围人与环境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个学者,都专精每一个领域的。
  能够专精一个领域的学者就很了不起了,科学的领域却如此之多,即使单论生物学家,懂得基因的学者还不到全部学者的三分之一乃至五分之一,专精基因复制等方面的,全世界或许都只有三位数,站在领域前沿的,有能力对PCR指手画脚的,若是有两位数,已经是该领域热门了。
  这也是同行评审为什么经常坑爹的原因。
  多少大拿的论文丢给CNS级的期刊,结果不予录用,再往前看,开创了遗传学的孟德尔,全世界所有学生只要读生物就逃不过去的遗传三定律,却是孟德尔死后16年,理论发表35年后,才得到承认的——
  真相从来不会缺席,但它能迟到35年,就问你小孟服不服!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盛大的礼堂与众多的支持者,配合着来自多方的舆论,又往往会将不那么好的成果,高高的捧起。
  1.5代的PCR已经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成果了,当它被捧起来的时候,现场没有任何人有违和感。
  除了杨锐。
  如雷的掌声和随之而来的赞誉,将结束了讲演的杨锐牢牢的堵在了台上。
  “杨锐先生,这是您开发的新技术吗?您如何评价它,您认为它和PCR的意义,哪个更大?”
  “杨锐先生,这项新技术,我是指‘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是否意味着PCR的成本将大大降低?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新PCR的时代到来了?”
  “杨锐先生,如此频繁的提升技术,您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起码有几十杆的话筒,落在了杨锐的嘴边。
  这样的场面,不禁令杨锐惊讶,更令在场的所有学者惊讶。
  关注度,这或许是学者们最不在乎,又最在乎的指标。
  ……
第1322章
规划中心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礼堂内,一片喧嚣。
  休斯顿入神的望着攒动的人头,表情有些迷醉。
  宣讲已经结束了,观众们却迟迟不愿离开,这样的场景,由不得休斯顿遐想连篇。
  “你是觉得自己成功了吗?”安德森一直注意着他,此时按捺不住,干脆走过来挑衅起来。
  直来直去的做法在学者中不多见,在北欧人中却是常见。
  休斯顿不以为意的看安德森一眼,道:“你此前见人宣读论文,有多少次是结束了以后,还能逗留这么多人的?”
  “留的人多,不见得如何。像是媒体,看起来多,要走的时候,也走的快。”安德森淡然道:“你别看有许多记者在场,他们都是为刑事案件来的,不是为了了解PCR而来的。”
  “所以呢?”休斯顿的声音高了半个调儿,不屑的看看安德森,道:“不都是来报导杨锐的吗?”
  安德森的眼角抽动了两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1/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