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4/1306

  最初用手帕的时候,杨锐是有些不习惯的,但是,用一段时间之后,又能感受到手帕的方便,比起纸巾来说,手帕的触感可要好的多。
  当然,擤鼻涕并不是手帕的工作范围,有此需求的人,还是求助于纸巾比较好。
  马乔利瞅了一眼路易莎,见她依旧是大胆的盯着杨锐看,只能无奈的开口道:“杨锐先生,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能够连续攻克两道难关,我是指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以及它的晶体结构,非常难得。我猜想离子通道实验室正在进行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的研究吧,我希望能尽可能的表达支持。”
  “支持收到了。”杨锐吃干净最后一点凉菜,开始收拾餐盘了。
  马乔利忙道:“我不是指单纯的口头支持。”
  “是吗?”杨锐略作沉吟,即道:“但是,我也不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了。”
  实验室需要的支持,无非是财、权、人和技术。
  财是经费,实验室必不可少的动力。
  权是实验室运作的基石,无论是法律还是政策,都是实验室面临的巨大风险,比较明显的例如核物理,反应堆之类的实验设备,显然不是你想建就能建的。生物学方面的政策风险同样频繁,从克隆到临床医学,从基因调试到转基因,都有大量的政策、法律乃至于道德伦理的争辩。
  人和技术的支持则多见于产业界,一家大型制药企业遇到了人才和技术的瓶颈怎么办?无论是收购还是挖人,都是很常见的。
  然而,杨锐对此四项,都没有兴趣。
  权、人和技术不用说,马乔利等闲是难以提供的,经费也很难打动杨锐。
  他的实验室经费充足——以世界级实验室的标准来看,尚有储备资金的空间,但是,杨锐基本做完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后续的重复实验等等,花销的只是零钱而已。
  现在为下一个项目,堆积经费,为时过早了。
  马乔利没想到杨锐拒绝的如此干脆,他的耳朵自动过滤了路易莎的轻笑声,道:“杨锐先生,我可以帮您找到零要求的捐款。”
  路易莎瞪大眼睛,意外的道:“你投注这么大?”
  马乔利依旧没理他,还是看着杨锐,道:“您愿意吗?我可以找到最少200万美元。”
  杨锐沉吟了几秒钟,问:“你的要求是什么?”
  “我可以与休斯顿合作……”
  “那你要和休斯顿谈。”杨锐瞬间打断马乔利的话。
  马乔利苦着脸,休斯顿让他和杨锐谈,这显然是被踢皮球了。
  路易莎这时候好奇的道:“杨锐,你不需要经费吗?”
  200万美元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员来说,都是很大一笔钱了。放在80年代的电影里面,四分之一个百万美元,就能引发2个小时的血案了。
  尤其是零要求的捐款,就目前来看,更是稀罕。
  这个世界上,起码有一半的科学家、研究所和大学是靠捐款活着的。然而,越是弱小的个人与机构,在拿到捐款的同时,就要承担越多的义务。
  哈佛耶鲁之类的名校,可以高傲的说我不接受任何捐款附加的条件,然后一年弄个几十亿美元的捐款。换成密西西比大学之类的,就很难抬起沉重的脖子了,他们往往要用建筑命名,指定研究项目,入学名额乃至于附属机构等等,来兑换并不高额的捐款。
  等而下之的研究所和大学,就更难抵抗捐款的诱惑了。
  就整个市场来说,流动的零要求捐款本身就是很少的,大部分还属于小额捐款,路易莎都想不到马乔利能从哪里弄来200万美元。
  也是因为这样,路易莎就不想杨锐放弃这笔难得的经费。
  她担心杨锐不明白其中的关节,才特意提醒的。
  马乔利倒是感激的看了一眼路易莎,连忙道:“即使离子通道实验室目前不缺经费,多储备一些也没坏处啊。再说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更花钱吧。”
  杨锐再做思考状。
  马乔利紧张的看着杨锐。
  秦修成双眼无神的望着杨锐。
  他听得懂两人对话中的每一个英语单词,偏偏不明白现在是什么情况。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零条件的拿钱给杨锐呢?还是200万美元!
  两百万美元!
  “算了,我还是不用了。”杨锐的回答,更令秦修成崩溃。
  马乔利更加愕然:“杨锐先生,这是200万美元的零条件捐款,您只要拿去用就可以了。”
  “捐款方也许没有条件,可是你有啊。”杨锐笑笑。
  “我的要求一定会符合您的利益的。”马乔利着急了。
  杨锐兀自摇头。
  “杨锐先生,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都是吞金巨兽,您与其之后寻找经费,不如先拿一笔零要求的捐款……”马乔利越说越慢,怀疑的抬头,看向杨锐,道:“除非,您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不敢想的太多,这已经是他能想到的极限了。
  考虑到杨锐几个月前就完成了第二阶段的项目,对三维结构的研究有所突破,似乎也是可能的。
  尽管几率渺茫。
  杨锐适才就在考虑,是否要泄露更多的信息出来——趁着瑞典代表团尚在国内,声望收的多一点总没错。等他们回国了,各方面的信息多了,就没有近在咫尺的感同身受了。
  见马乔利猜到了一些,杨锐此时也就不再犹豫,道:“关于三维结构方面的论文,我已经寄给《科学》了。”
  马乔利被骇的说不出话来,路易莎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比看到马乔利生吞油饼还震惊。
  “我的提名是你的了。”路易莎被杨锐刷声望刷到顶了。
第1336章
基金会
  若是用评书的说法,马乔利此时的心情,大约是“心神俱裂”。
  杨锐一口气做出了两个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是什么概念?其难度大约是连续进行两次诺曼底登陆!
  王旗水平的科研项目就是这么恐怖,世界级的实验室里,全世界最好的研究者,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知识储备最丰富的年龄,发起义无反顾的冲击,每周110个小时乃至140个小时的耗费在实验室里,持续三年五年乃至于七八年的时间,用掉海量的经费,采用世界上能够生产出来的最好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尝试攻关世界最前沿的,无人挑战成功过的项目……
  组织和发起一场诺曼底登陆,也不过如此了。
  与诺曼底登陆最大的不同,除了研究者们不必牺牲生命以外,是尝试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实验室的成功率更低。
  诺曼底登陆是两个角逐方的战争,而G蛋白偶联受体的敌人不仅是项目本身,还有许许多多的类似项目的挑战者,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每一个世界级实验室都要竭尽全力,争取胜利。
  上千万美元的经费,对于任何一所实验室来说,都不是能够轻易放弃的。
  所以,一旦决定参与到某项目中去的时候,每个实验室都是有着相当把握的。而且,不论他们的把握有多大,都得竭尽全力才行。
  马乔利很难想象,离子通道实验室是如何在竭尽全力的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之后,又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接着又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
  如此算来,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实际上是一连进行了三次诺曼底登陆!
  “杨锐先生,我能看看三维结构的论文吗?”马乔利追着杨锐的脚步跑。
  杨锐笑一笑,说:“你马上就能在《科学》上看到它了,对方答应我会安排在最新一期里。”
  插队是独属于高端学者的待遇了。
  正常的学者投稿,通常需要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后来的学者都习惯于先将论文发表在网上的数据库里。
  而在80年代,还没有网络数据库的情况下,提前发表就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减少争执,但要达成此点,却不是期刊社的编辑点头就可以了。
  期刊社的编辑本身是不会对论文做评审的,越是高端的期刊,就越是注重同行评审的作用。同行评审是由三名学者审查一位投稿者的文章,而学者们在非研究事务上,总是习惯于拖拖拉拉。
  换言之,一名学者若是想要插队的话,他首先得说服期刊编辑,再由后者说服同行评审的三名学者,以最快的速度审阅了该论文,才有快速登陆期刊的可能。
  对于《科学》这样的期刊社来说,能说动编辑为此专门去催促评审的学者,屈指可数。
  也是杨锐现在的论文太重要了,以至于各方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进行处理。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发表到《科学》上的论文,又有几篇是不重要的?
  马乔利嘴角抽动了两下,道:“我是想趁着还在中国的机会,能好好的看一看……”
  “这个不合规矩。”杨锐摇摇头,他这一次的目标是刷瑞典代表团的声望,并不是马乔利一个人的,没必要为此冒险。
  “我也知道这个要求不合规矩……”马乔利顿了一下,迅速接上,道:“200万美元的零要求捐款,只要您给我看您三维结构的论文。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要求。”
  马乔利不再说举荐之类的话了,如此一来,差不多是真的白给200万美元了。
  他的想法也很清晰,如果杨锐真的一口气做出了晶体结构和三维结构,G蛋白偶联受体现阶段的所有问题就解决了。
  解决了一个系列问题,这可真的是大事。
  不扯别的,至少在医药产业界,这样的研究起码价值千亿美元——当然,马乔利还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1000亿美元的产值相对于G蛋白偶联受体产生的价值来说,简直是侮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