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8/1306

  “别胡说啊,我还是争取留校的,学校能不能给安排,我都是服从的。”杨锐赶紧打断毛启明的话。他的性格谨慎,是不会在这种时候留下话柄的。
  另一方面,北大固然需要杨锐,杨锐也是需要北大的,这种时候,自然是要互相吹捧而不是相爱相杀了。
  毛启明在学校里面,向来是对杨锐马首是瞻的,听他这么一说,就明白过了,立即点头道:“我说错了,是咱们积极向组织靠拢,申请留校。”
  “没错,就这个意思。”杨锐一口咬定。
  白玲被杨锐给逗的笑了起来,娇嗔道:“口是心非。”
  她的声音清脆,又隐隐的有点小女儿式的憨态,却是一群男生从未见过的。
  班长刘安平因为组织活动的缘故,经常与白玲打交道,却没见过白玲如此模样,竟是忍不住吞起了口水——二十三岁的单身汉子,哪里受得了这个。
  “哎,杨锐,我们组织个活动吧。”同寝的蔡桂农虽然是外系的,与偶尔回寝的杨锐却处的不错,没少吃他带回来的小零食,此时也是一抹口水,道:“你做发起人,就以欢送会的形式,我们集资,愿意去的出份子钱,怎么样?”
  “你是想趁机吃大户吧。”杨锐笑了出来,道:“既然是欢送会,就得期望全员到齐,想去还得自掏腰包,我有那么大牌吗?”
  “我这不是为你着想,你是土财主没错,也没有请一个班的道理,是不是?”蔡桂农说完,又故意来一句:“是不是?”
  一群人被蔡桂农逗的笑了起来,都学着他的强调问:“是不是?”
  “你别说,我真请得起。”杨锐摸摸下巴,却是一笑道:“可惜不行,我怕你们来的太多,最后弄成新闻了……”
  大家一听有门,这是能吃到免费大餐的节奏,连忙喊道:“别介,我们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能请得起,可就不能放过了。”
  “对呀,听说杨锐你自己都有钱做实验了,吃一顿饭算什么……”
  “出钱做实验能产生研究成果,吃一顿饭能产生什么?酒囊饭袋吗?”白玲呼的站了起来,一副维护杨锐的架势,道:“有这么打土豪的吗?杨锐对同学那么好,临走了,你们好意思把他给吃空了?”
  怕杨锐抹不过面子,白玲又大声道:“杨锐,你也不许请客。同学之情,原本就应该平平淡淡的,你有钱也不能这样花,好好攒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以后有用得上你的时候。”
  她说“平平淡淡”的时候,声音反而有些微颤,却是谁都没听出来。
  不过,她的话是被大家给听进去了,刘安平一想以后还有用得上杨锐的时候,亦是赞同道:“白玲说的是,杨锐虽然是大户,但咱们也不能把他给吃空了。”
  杨锐咳咳两声,道:“也不至于……”
  “吃不空也不行。”白玲断然道:“如果是白请客,被请到的同学固然高兴,没有请到的同学呢?或者有的同学那天正好有事来不了呢?再说了,蔡桂农不仅不是咱们班的,都不是咱们系的,到时候请了他,是不是要请外系的同学。要是有外系的同学不请自来,我们又怎么办。”
  杨锐哑然失笑,道:“你想的倒是够全面的。”
  “是为了你好。”白玲咬牙道。
  “没错没错,我想的不对。”杨锐拍拍手,道:“我觉得这样子,咱们就用以前的招怎么样?”
  “以前的招?”好些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蔡桂农和毛启明却是一起跳了起来赞成。
  杨锐这才解释道:“我们大一的时候举行过一个聚会,就是搞一堆酒过来,散白酒、便宜的黄酒和红酒之类的,地点就放在校园某个区域,然后随便大家来去……”
  一群人纷纷表示赞成,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控制成本,也不用承担邀请之责了。
  白玲见杨锐已经确定了,也就不再表示反对了,转而道:“那也不能让杨锐一个人出钱,我们大家都捐一点好了,我捐100块……”
  “别别别……”杨锐连忙打断她,想了想,道:“我有个主意,我找家企业捐款好了,请他们出钱,就说办一个我的欢送晚会什么的,总有愿意出钱的。”
  “会不会违法什么的?”刘安平听的有些心虚。
  杨锐摇摇头,道:“小事情,我有办法。”
  在大学校园里搞一个聚会,实在是用不了多少钱,无论是华锐公司出钱,还是请别的什么公司出钱,都是很轻易的。
  几句话敲定了聚会,众人的性质也被挑了起来,一个个兴奋的大声说话,很快引来了更多的同学。
  杨锐也是笑着参与了进来,对他来说,这也是激昂的大学生涯的最后时刻了。
  待到答辩结束,大约是很难再有机会,融入一群年轻人中,如此自由而热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1341章
组建
  北京的学术界,为杨锐的毕业答辩,很是起了一番波澜。
  如今已经过了正经的毕业答辩的时间了,但是,自从蔡教授提出邀请校外人士来参与杨锐的毕业答辩以后,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一些人希望参与毕业答辩,以至于走关系式的找到蔡教授,也有人是不愿意参与答辩,不得不委婉措词,以免误会。
  一些媒体也会在三版四版的位置上发个消息,顺带着聊到这个话题。80年代的报纸多如牛毛,比后世的新闻网站的数量多多了,大家有一点消息就探讨个没完,唯独没有人探讨是否应该让杨锐提前毕业,或者额外答辩,仿佛理所当然似的。
  北大也就当没什么特别似的,煞有介事的组织着。
  要是普通学生的毕业答辩,自然没有这么多的幺蛾子,更进一步的说,就算是杨锐的毕业答辩,原本也不应该有这么多幺蛾子的。
  偏偏是杨锐拿出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论文做毕业论文,不免引起了各种好奇、议论、担心和窥测。
  离子通道实验室做的G蛋白偶联受体,早就把生物学界的声望给刷满了,不仅刷满了生物学界的声望,因着争夺诺奖的关系,社会媒体都刷出了高声望,现在让学者们以此审核乃至于诘问杨锐,没几个人是有信心的。
  当然,总有想走捷径的,试图借此上位的学者,但是,级别不够,自己都没刷够声望的,自然会被蔡教授给打回去。
  给普通学生做论文答辩的,教授副教授做得,讲师水平的其实也做得。地方院校的教师,哪怕水平再差,一样能有做指导教师审阅毕业论文的机会。
  普通本科生做的毕业论文也没什么好审阅的,基本属于学习一下论文的撰写方式罢了,有价值的论文百中无一,甚至说的更过分一些都没问题。
  但是,要坐在杨锐面前,听他的论文,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就蔡教授的邀请范围来看,起码得是院士级的。
  院士级的学者,不代表就一定得是院士,有水平的做不了院士的,在国内外都多得是,一些学者在圈外声名不显,在圈内却是大名鼎鼎。
  蔡教授精挑细选了一番,又拿出你不答应就是看不起人的姿态,终于敲定了四人,再通知了杨锐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学校满世界的选人,也是惊动了媒体界,以至于有记者还想要现场录像,照例是被蔡教授给拒绝了。
  到第二周的时候,蔡教授总算是将答辩组织起来了,再喊来杨锐,装作疲劳的样子,道:“以后再有人想提前毕业,我非得把他插到普通毕业班里去。这一次就算了,给你单独开了小灶,你要给我们北大争气。”
  “我一向都争气来着。”杨锐嘿嘿的笑了两声。
  “说的也是,谁能想到你才几年时间,就把G蛋白偶联受体给攻克了。”蔡教授自己就是生物学的大拿,更能体会到杨锐的成绩。
  杨锐小吹了一把牛,换了稳重的姿态,道:“攻克没攻克,还得看学术界的反馈呢。”
  他是将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给画出来了,但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学术界还是可以有疑问的。
  不过,这个体量的三维结构是用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看它符合不符合目前所知的理论,如果能契合个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百分之五六十的程度,基本就算是做出来。
  至于百分百契合这种,是不可能发生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姿态。
  蔡教授对杨锐的谦虚甚为满意,露出笑容来,道:“我虽然对这个领域的了解不多,但还是相信你做出来的成果的,没有问题的。”
  要堂堂学部委员承认对这个领域了解的不多,也就是世界第一阶第二阶的学者了。
  杨锐心里暗爽了几秒钟,问:“这次来的是谁?我要不要提前准备一番?”
  杨锐做G蛋白偶联受体,虽然开着金手指,那也是一个实验一个实验做过来的,不论是大局还是细节,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人,他是一点都不怕答辩的。
  选择G蛋白偶联受体做毕业论文,除了蔡教授等人当日为他做的保险之外,有利于答辩也是一个原因。
  换个方向的内容,杨锐兴许还会被人给问住,G蛋白偶联受体就不可能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想做到这一点,起码得再去实验室窝两三年。
  蔡教授见杨锐有信心,他也就表现的很有信心,且为杨锐减压道:“除了我之外,另有中科院的汪健泊院士,清华的钱子真教授,另一个你认识,安林海主席。”
  “这个阵容,规格够高的。”杨锐能说什么呢。两名院士两名准院士,包括了中科院和北大清华三个学术机构的顶层人物,安林海则是卫生部项目申请委员会的主席,算一下,比一般高端的成果鉴定委员会都要厉害了。
  蔡教授神秘一笑:“规格高才好。”
  从他的角度看,这就算是一次成果鉴定委员会了。
  成果鉴定这种东西,学术界的小字辈是很讨厌的。怎么的,我做出来的东西还得你认可才行?这个不对,人家外国都是由时间认可,由消费者认可,最起码是投资人认可的。
  但是,国外的高端学者,其实很羡慕苏式的成果鉴定式的评判机制的。这种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的会议,非常有利于树立威信。
  比如说,我做出一个高端学术研究,在西方国家的话,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调侃和猜测,不是每个人都会认真的做重复实验的。但是,如果采用苏式的成果鉴定的方式的话,哪怕是走过场,你说了好话,也是说了好话,之后就少了扯皮,一些好的项目也就容易推广了。
  当然,垃圾项目通过了,一样容易推广。
  杨锐面临着要评诺奖的问题,大张旗鼓的搞成果鉴定,并不恰当,给西方学者以误会就不好了。
  但是,如果不搞的话,又如何统一思想呢?
  蔡教授的方案,就是趁着毕业论文的答辩来进行。
  从本质上来说,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成果鉴定委员会的操作方式别无二致,而以蔡教授组织的论文答辩的规格来看,这四位通过了,国内学术界大约是不会有成建制的非议了。
  蔡教授也不管杨锐理解不理解,给他叮嘱了一番就自个儿回去了。
  三天后,杨锐出现在北大礼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8/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