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1306

  特拉普用浓重的口音,不紧不慢的说话,每一个句子,都会听懂,让人翻译出来。
  这个进度慢的恼人,却给第一批辅酶Q10的出炉争取了时间。
  随着轻轻的“咔嗒”声响起,杨锐亲自将第一炉的辅酶Q10取了出来,放在梁省长面前的桌子上。
  “像是炼丹似的!”不知是谁,开了一个玩笑,得到了轰然的畅笑。
  特拉普得到了翻译的提醒,才听懂他们说什么,笑着道:“生物制药的确很像是炼丹……哦……这是第一次见!”
  沈平辉站了起来,瞳孔聚的仿佛护食的野猫似的。
  吕云芬更是看看托盘上的辅酶Q10,看看杨锐,再看看托盘上的辅酶Q10,再看看杨锐……
  “你们用的仪器,这么厉害?”沈平辉不相信的拈起一粒辅酶Q10的结晶。
  它有米粒的大小,从绝对值来说,不能称之为大,但以80年代初的标准来说,这东西就像是一颗三两重的钻石般显眼。
  钻石能刨出大粒的,生物制品可不是说变大就能变大的。
  这意味着一系列的改变。
  沈平辉也迅速意识到了此点,追问道:“你们改了工艺?”
  “当然,全新工艺,否则为什么要在国内生产?”杨锐笑着回了一句。
  沈平辉说不出反驳的话,这东西有点超出他的认知了。
  照他想来,正式投产的工业化产品,比实验室的产品落后一两代都很正常,就大小来说,西捷制药厂若是能生产出生研所实验室水平的辅酶Q10结晶就算不错了。哪里想到,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结晶,竟然实验室里的还好……准确的说,是比国际期刊报导的都要好。
  难得的是,颜色亦很纯正,是有光泽的橙色,而非通常见到的暗淡的橙黄色。
  沈平辉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翻来覆去的看。
  梁省长被冷落了两分钟,不以为杵,反而兴致盎然的拿起一粒结晶,学着沈平辉的样子,仰视35度角对着光线看,若有所思地笑道:“这个,好像比沙粒要大些哦。”
  “是啊,是!”沈平辉惊觉自己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了,连忙放下手里的结晶,准备开口介绍,又滞住了。
  米粒大的辅酶Q10结晶?这玩意怎么介绍?
第125章
发育不良
  “有问题吗?”梁省长有些奇怪。
  “有……不,没问题。”沈平辉惊讶加紧张,都语无伦次了。
  梁省长的秘书代问:“怎么了?是有问题还是没问题?”
  “没问题。”沈平辉使劲摇头,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本人虽然没有深入研究过辅酶Q10,但对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的了解,让他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就轻易判断出技术的先进程度,这也是他在生物技术研究所里的主要工作,判断其他研究的价值。
  可如此超脱想象的产品,让沈平辉往日灵敏的大脑变的迟钝了。
  他不知道杨锐采取了什么样的先进工艺,但就正常来说,最先进的技术,也不应该超过实验室的水平。当然,国内实验室的水平往往是不能作为标准的,但国外的实验室,也没有报道过如此大颗粒的辅酶Q10产品啊。
  再者说,提供技术的杨锐,本人不就是中国的吗?
  造成眼下的结果的唯一可能,就沈平辉想来,只能是杨锐等人的实验室成果,超出了国外实验室的水平,而且是明显超过。
  如此,他们才能在工厂化的生产中,制造出比国外实验室纯度更高,颗粒更大的辅酶Q10。
  这是很自然的逻辑。问题在于,一名中国中学生,用简陋的实验条件发明创造,或者说,开发出来的技术,怎么可能明显超出国外实验室水平呢?
  老外的研究员,可不是吃素的。光是论积累,国内这些搞了十几二十年政治运动的研究员就难以与之抗衡,天赋优异的中国研究员不少,天赋优异的外国研究员也不少,人家还能接受完整系统的教育,更别说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甚至了解讯息的途径,都比国内多的多。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或者说,自从60年代落后以来,中国科研界就难有拿得出手的成绩了,到了80年代,玩了20年政治的中国人,除了马克思理论妙绝宇宙,科学领域是全面落后的。就生物技术而言,人工胰岛素是中国生物人的巅峰之作,虽然不免有举国之力与一小撮国外研究员抗衡的疑问,但它毕竟是顶级成果。
  然而,国内生物界超越国外研究成果的历史,也就到此为止了。
  沈平辉作为国内有数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所长,接触的研究员很多,接触的研究成果更多,可别说超越国外的成果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已经艰难的无可复加,用上这个词的大部分成果实际都只能用“填补国内空白”来形容。
  难道一名中学的学生,就能做到这个程度?
  工业生产中,能制造出米粒大小的辅酶Q10结晶,意味着实验条件下,说不定就能做出绿豆大小的辅酶Q10结晶了。
  辅酶Q10只是生物技术中很小的一点,可很小的一点,超过了也就是超过了。
  科学研究,不就是从一个个小点汇集起来的?
  制造原子弹固然需要几万人的通力合作,质能方程却只需要一颗大脑,也只能是一颗大脑来完成。
  如果要沈平辉形容面前的辅酶Q10结晶,他只能说:妖孽了。
  而他看杨锐的眼神,就是看妖孽的眼神,一副探究着问“你是从哪个石头里蹦出来的”表情。
  梁省长的秘书表情也有点怪,他像看傻子似的看了一秒沈平辉,不得不再次提醒他道:“沈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西捷制药厂生产的辅酶结晶吧。”
  “哦……对的。”沈平辉慌忙收敛心情,点头又点头,才道:“正如我前面所言,辅酶Q10的纯度,通过外观就能够体现出来。最初的辅酶Q10的成品是板结的,就是黏成一块的,基本没有结晶现象,它的纯度也很低,百分之五六十,目前已濒临淘汰,仅仅是因为国际市场供不应求,所以仍有出售。粉末状的辅酶Q10是目前我们最常见的,它属于少量结晶的产品,用我们的行话来说,就是结晶不完全,这种辅酶Q10在实验室和生物工厂中最多,国际市场的价格通常说的就是这种粉末状的辅酶Q10。更好的就是沙粒状的辅酶Q10,它是目前的发展方向,结晶程度高,纯度也高,加工时的损失低……”
  沈平辉说到这里,又有些僵住了。
  如果说沙粒状的辅酶Q10是目前的发展方向,那已经生产出来的米粒大小的辅酶Q10算什么?
  一粒米分十粒沙都是往少里说的。
  沈平辉扫了一眼托盘,还发现里面有更大只的存在。
  简直是颠覆了他对产业的认知。
  你早点说明也好啊!
  沈平辉顾不得埋怨,向众人笑了一下,将卡顿掩饰了过去,继续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颗粒的辅酶Q10,明显是西捷工厂的新产品,它的纯度有多高,因为没有测试,还不好确定,但就颜色和结晶程度来看,它比目前国际市场上最好的产品还要好,是国际一流的,填补了国内空白……”
  总算拐到了熟悉的套话领域,沈平辉说的也顺畅起来。
  梁省长却不爱听套话,要听也听省委书记的。他轻轻的咳嗽一声,打断沈平辉的话,问道:“这么说,试生产是成功了?”
  “从第一批产品来看是没有问题的,试生产是否成功,还要看两点,一个是产量,一个是质量均衡……”沈平辉说到此处,灵光一现,心道:杨锐会不会在实验室里做了一批辅酶Q10,然后装作是工业生产的端上来了?
  他看看托盘上的辅酶Q10,首批大约是两三百克的样子,如果通过实验室来做,直接购买半成品,再用这个工厂里的部分好仪器,也就是一两天的时间。
  不过,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啊。
  就算生产出来的是粉末状的辅酶Q10,也算说得过去了,国内能做到此点的工厂屈指可数,且产量不高,西捷制药厂怎么都不会丢人的。
  除非,他们连粉末状的辅酶Q10都生产不出来,只能弄虚作假?
  沈平辉的脑子转的极快,全新的技术体系,全新的设备工厂,做不出东西来或者做坏了东西,其实并不奇怪,相反,做不出东西的概率比做出东西的概率要高,因为新东西是较难掌握的,就像是始终用毛笔的人,突然改用钢笔了,学是肯定能学会的,但总得费些时间和精力,熟悉一段时间……
  西捷制药厂投资100万美元,在国内自然是数一数二的新工厂,可新并不一定就是好的。
  “咚!”
  就在沈平辉的怀疑升到顶峰的时候,又是一个托盘放在了桌面上。
  “这是第二批的辅酶。”杨锐戴着口罩,声音有点闷的放下就走。
  沈平辉立刻走近了去看。
  与他预料的不同,第二批辅酶的质量出奇的好。
  比较一下的话,似乎比第一批的辅酶质量还好,颗粒似乎更大一些,也更均匀一些,颜色依旧是亮眼的橙黄色,光泽度极佳。
  这让沈平辉的阴谋论瞬间破产,毕竟,除非专门去挑拣,否则,实验室生产的辅酶不会产生如此效果,小批量的生产,很难做出如此均匀的颗粒。
  “杨锐。”沈平辉不由叫了一声,问:“这批的颗粒怎么更大了?”
  他实在忍不住好奇,也想据此来判断西捷制药厂的状况。
  “刚刚开始生产,质量还不稳定,现在出来的都是结晶发育不良的。”杨锐隔着十几米回了一句,又闷头工作去了,这是他熟悉的领域,也是他喜欢的地方。
  沈平辉开始觉得脑子不够用了,什么叫“发育不良”?
  米粒大的辅酶结晶,还是发育不良?
  那沙粒大的应该叫什么?胚胎吗?
  “沈所长?”梁省长的秘书不得不再次提升一次沈平辉,心里亦有些恼怒:这么好的机会你不把握住,你脑袋里缺根弦吧,这种人是怎么做到研究所所长的?难不成是靠技术?国家干部的提拔制度真是完蛋了!
  “我想,沈先生大概是因为产品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太惊讶了。”捷利康的首席技术官特拉普出面说了一句,笑道:“我们最初见到杨锐拿出的成品,也很激动,生物技术的魅力尽显无遗,有这样的年轻人,中国龙的腾飞指日可待。”
  特拉普说的简单,他的翻译却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怎么让国人开心怎么翻。
  梁省长听到“中国龙”就翘起了嘴角,等全部听完,更是哈哈大笑:“中国的强国梦从未停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奋斗,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说了长长的一段,梁省长歇了一口气,像是刚想起来似的,问道:“你说的杨锐,是一个人名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