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0/1306

  “要出结果了。”
  “出来了。”
  “不行了……好紧张。”
  饭厅内,众多学者像是发情的大公鸡似的,内心骚动,兴奋来的快,去的也快。
  同一时间里,电视台的工作众多工作人员,却是激动的肾上腺素狂喷。
  这可是真正的现场直播呢。
  放在几年以后,央视的员工或许已将直播看成家常便饭了,但在86年的当下,直播是确确实实的大事,以至于最大牌的几位主持人都不愿意上阵。
  最终上阵的章凡是才工作了五年的小新人——在央视这样的大单位里面,入职五年就和入职五天的待遇差不多,他也是因为出过国,在老外的电视台里实习过,才有了这次的机会,更是倍感珍惜。
  回忆着早前看过的大量资料,章凡露出亲切的笑容,道:“每年的诺贝尔奖的颁布时间是不固定的,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已在10月3日颁布,如今看来,我们即将知晓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奖者……此前,我们得到的消息是,中国生物学家杨锐,与美国科学家史丹利科恩,进入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最终名单中,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谁会获得最后的奖项,但是,无论杨锐是否获奖,都代表着中国科学界的一大进步……”
  此时的饭厅内,寂静无声,所有人都望着电视机,各有各的心思。
  老谭默默的移动到蔡教授身后,用只有两人能听得到的耳语,道:“杨锐怎么没来?”
  “跑步去了吧,年轻人,闲不住。”蔡教授特意点出年轻一次。
  老谭“嗯”的一声,沉浸了几秒钟,道:“原则上,我同意三分之二的方案。”
  蔡教授笑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道:“我会给杨锐转达的。”
第1367章
采访
  午餐时间,杨锐方才气喘吁吁的回到招待所。
  生物工程促进会的选址确实偏僻,却有一桩好处,附近到处都是国营农场的田土,还有不知哪里引来的一条沟渠,里面的流水清澈,令人见之忘俗。
  杨锐还是有点需要隔离尘嚣的俗气的。
  在他看来,此时又有点像是高考前的三天假期。大多数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三天,给学生们放假,让他们紧绷的大脑休息片刻,再重上战场。
  然而,每年的这个时间,仍然有学生或学生家长,找到补习学校来要求加课。
  杨锐能够想到很多反对的理由,也能想到许多赞成的理由,但不管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在他看来,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高考。
  同样的,杨锐无论此时做什么,也都无法改变诺贝尔奖的结果了,他在外面溜了个大弯儿,最后跑了五公里,才往回走。
  农场里的路有好有烂,跑起来比在运动场里累多了。
  杨锐要的午餐也格外多,老李甚至多给了他一根鸡腿,还撇撇嘴,提醒他道:“电视里说你了,我看好多人都不服气,尤其是南边来的。”
  “南边来的?”杨锐有点好奇。
  “就说话叽叽叽的大舌头的,早上喝粥的那几个学校的人。”老李虽然是个小招待所里掌勺的大师傅,依旧有老北京人的骄傲,最起码,他可以看不起把早餐当晚餐吃的人。
  杨锐恍然,笑道:“人家那是厦大的,中山大学也相当有名气。”
  “他们是吓大的,我也不是被人揍大的,你别怕,他们要是敢对你扎刺,你就来找我,我们厨师班别的没有,刀子利的很。”老李拍拍胸脯,气势立即就起来了。
  杨锐愣了一下,赶忙道谢。
  老李大包大揽的说“没事”,道:“我最烦不懂怎么吃,还贼挑剔那种人,你知道他们今早要什么?要我给豆腐脑里放糖!神经病……”
  杨锐赶紧阻止他继续说下去,再端着搪瓷缸子找了个位置坐下,学者们就陆陆续续的来吃饭了。
  “杨锐来了。”
  “早上怎么没见你过来。”
  “杨锐,你可是上电视了。”
  一些学者亲切的给杨锐打着招呼,虽然有老方、葛兴邦等人不满杨锐的虎盆大口,但杨锐也是有支持者的。这些人,有的是蔡教授或伍洪波等山头上的大树,有的是北大乃至于所谓的国内派的利益人,有的是纯粹的PCR赞赏者、离子通道赞赏者、G蛋白偶联受体赞赏者,以及杨锐赞赏者。
  因为一项技术或理论,而拉起一支队伍的,在别的行业比较罕见,在学术界却是常事,历史上几乎时时刻刻在发生。比较有名的例如以太论的时代,支持以太或者不支持以太的学者,虽然不说是水火不相容,也是两个派系打死打生。量子理论就更不用说了,爱因斯坦和玻尔坐而论道,爱因斯坦每天提出一个思想实验,令玻尔回答不出来,玻尔晚上就苦思冥想,满脑子都是头发乱蓬蓬的小爱,到第二天的时候,再侃侃而谈回答他的问题,两人你来我往,不知道进行了多少茬,其激烈程度远胜于比武招亲。
  支持门捷列夫和不支持元素周期表的学者们,支持进化论和支持用进废退的战士们,支持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无胜者们,不一而足。
  简单来说,当一项技术或理论,成为其他人的研究基础的时候,后来者就是前行者的拥趸了。
  杨锐的拥趸也是渐渐增加的。
  尤其是以PCR为基础的生物学发展极快,若是再过几年的话,说不定能轻易压下葛兴邦等人。
  一会儿,蔡教授和伍洪波联袂来到了食堂。
  招待所的饭厅,如今更像是街头会议室,许多问题都在此讨论,以至于两方都极其重视。
  蔡教授、伍洪波等人不停的呼朋唤友,挖老方和葛兴邦的墙角,后两者也没有闲着,每日都搞大声呼吁,放胆讨论的招数。
  别看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招待所,但就这几天讨论的话题,却不局限于接下来的一年时间的经费,更可能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生物学新格局。
  就像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一样,第二年的经费提高了,第三年的经费至少会以此为基础变化,而两三年的经费增长,往往就意味着一所高端实验室的建立。
  假如将目标扩展到以大学为单位的话,一年的经费提高就能大量的改善教学环境,两年的经费提高就能大大的改善教师们的待遇,到了第三年,就可以进入挖人节奏了。
  再扩展到山头的话,此消彼长更是不可避免的,别说是获得三分之二的经费了,杨锐就是独拿三分之一乃至于五分之一的经费,都将大大的改变接下来几年的中国生物学的学界生态。
  这也是令许多人纠结的地方,杨锐既然已经注定了成为搅局者,大家不可避免的要在接下来很多年里与他打交道,那就不能将他给太得罪了。
  老方和葛兴邦的年纪都大了,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至于逾矩不逾矩的,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杨主任,大早上就这么忙了啊。”老方的语气里带着调侃,他们最近玩咖啡店政治玩的多了,说话的调调都提高了。
  杨锐抓起一只鸡腿,大撕了一口,像是只满嘴是牙的鹰似的,仰着脖子嚼着吞了,才打了声招呼:“方主任。”
  他不用老方这样的称呼,也不用方教授的抬头,而是用同样的主任之称,既没有让人觉得不尊重,又显的攻击性十足。
  只见杨锐一手抓着鸡腿,两排牙齿咔咔的咬下来,须臾间,一根大大的鸡腿就变成了骨头。
  他确实是饿了,食堂的鸡腿虽然没有闪光般的特效,也算得上是美味的食物了,杨锐吃完一只,是又拿起一只。
  而在众人眼里,这时候牙口极好的杨锐与食粥慢条斯理的老方,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是凶猛的猎鹰与老迈的肥鹅相对。
  “这位同学,请问你了解诺贝尔奖吗?”有人突然调高了电视音量,就有记者的声音传来。
  大家自然而然的将目光投向屏幕。
  一名学生被拦在了校门前,显的有些紧张,但还是尽量的昂起头来,说:“当然,诺贝尔奖最重要的科学奖……”
  “你认为中国学者杨锐是否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啊,这个,我很希望中国有人能获得诺贝尔奖,不过,杨锐可能还年轻些吧。”
  食堂里,老方和葛兴邦交换了一下眼色,微微一笑。
  在他们看来,电视节目显然是有倾向性的,放什么不放什么,必然是有选择的。
  屏幕里,记者又接连采访了数人,有工人,有售货员,有政府公务员,无一例外的表达了不看好的意思。
  老方此时已经忍不住要放声大笑了。
  他不禁看向杨锐。
  却见杨锐此时与蔡教授和刘院长正交头接耳,刘院长的脸上还带着惊喜的笑容。
  搞什么?
  老方的快乐还没持续一分钟就消失殆尽了。
第1368章
脊梁
  头顶的电视机,继续放着诺贝尔奖的相关介绍。
  一些似专家非专家的人物,开始频繁的刷脸,一边讲解诺贝尔奖和瑞典,一边换着角度介绍杨锐和他得奖的可能性。
  专家们的判断,紧贴着采访的结果,尽是些安慰性的话,内里表达的都是不看好。
  老方心里暗暗点头,虽然他也是不认可电视里的大脑袋的,但他对几个人的判断是认可的。
  别的不说,就杨锐的年纪,都是拿诺贝尔奖的障碍。
  给他诺奖,就等于是打破了诺奖最年轻的记录,从25岁骤降到23岁。
  上一次有30岁以下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还是什么时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0/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