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2/1306

  “中国人在最近一些年,举行了许多的政治运动,以至于政治运动就变成了他们熟悉的社交方式,年轻人在游行中认识彼此,在圆桌讨论中熟悉对方,或者在贴横幅的时候互相接触,是很正常的。”
  “现在也是一场政治运动吗?”外国记者换好了胶卷,又以人群和篝火为背景,对着墙上的标语一通狠拍。
  《为中国科学家喝彩》
  《支持杨锐》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很快又消耗了外国记者的一只胶卷。
  旁边的一名中国记者,又是羡慕,又是鄙夷的瞅了一眼他手里的相机,然后将目光重新放在了自家海鸥的取景器上,等待了许久,才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标语为背景,拍下了一张照片。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有出处的,它是当今体坛最喊得出来的口号,正是源自北大学生的创作。
  当然,它最初是赠送给男排的,它们在81年的时候,击败韩国队进入了世界杯。不过,随着女排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渐渐的变成了女排的专用口号,不仅在80年代家喻户晓,还是女排精神的口号代表。
  而今,又是北大的学生们,将这个口号,挂在了圆明园的前方,赠送给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的杨锐。
  在中国记者看来,这才是值得纪念的一幕。
  中国文化,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的传承。
  中国记者瞄了外国记者一眼,忍着不去羡慕他随意使用胶卷的自由,转而对自己打起气来:真正有价值的画面,只有自己的照相机,才能拍出来。
  他留了十张照片,一直没有去用,就等着杨锐出现。
  在他的设想中,当北大的学生们拥簇着杨锐来到现场,在篝火后,标语前,将杨锐跑起来的场景,是最值得自己抓拍的。
  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他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之拍下来。
  唯一的问题,就是杨锐始终没有出现。
  “杨锐呢?”
  “杨教授呢?”
  “杨主任呢?”
  现场一阵混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叫法。
  几名记者更是焦急的在人群中打转,没有杨锐的参与,总感觉少些什么啊。
  “我们找杨锐去。”不知是谁,振臂一呼,云者景从。
  浩浩荡荡的人群,便从圆明园,再次转向北大。
  但是,即使大家趁机将毗邻圆明园的北大转了个底掉,依旧不能发现并不存在的杨锐。
  “咱们去杨锐家里找他吧。”
  “谁知道杨锐家在哪里?”
  “没有认识杨锐的吗?请杨锐教授来北大啊,大家都是支持他的。”
  “估计是预知得不到奖,不愿意出来吧。”
  再和谐的团队里,也总有一两个讨人厌的孩子。
  一人带点抱怨的猜测,立即被人围攻了。
  “杨主任不是这样的人。”
  “就是得不到奖,现在也是世界第二人了。”
  “至少是今年的世界第二人了。”
  “这就是中国人零的突破了,诺贝尔奖要是像奥运会一样,来个金牌银牌和铜牌,咱们也算是得奖牌了。”
  纷乱的声音,让记者们乐不可支的做记录的同时,也是不免幽怨,要是杨锐出现了,这个新闻性可就太好了。
  可惜,杨锐既没有出现,也没人暴出杨锐的家庭地址。
  眼瞅着上千人的队伍,就要这样白白的散去,突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
  “我们上电视了!”
  “我们上电视了!”
  一台电视,竟然被从家属楼里搬了出来,十几条插板组成的电线,弯弯绕绕的从家属楼扭到了小操场,用以保证这台十四寸的小家伙,能令上千人得到最新的信息。
  电视里,赫然就是两个小时前,圆明园的场景。
  86年的中国新闻界,几乎是没有直播概念的,摄影师将拍下来的片子送到剪辑室,再由后者将之与主持人的录像带糅合起来,才能形成节目的基础。这个过程,正常也得几个小时的时间。
  事实上,新闻节目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剪辑,已然是它高贵的跟脚了。
  今天的节目,却是比往常的新闻更快。
  主持人章凡强抑着自己的激情,用尽可能平常的语调,描述着屏幕中的场景,道:“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学校的学生们,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此时正殷切期待着诺贝尔奖的消息……大家都很期待,而很紧张……”
  这期节目,就像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扩音器,将圆明园前的消息,传递到了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
  更多的人骑上自行车,坐上汽车,跳上飞机,直奔此处而来。
  “让食堂煮点绿豆汤……”
  “把所有空的教室的灯都打开,请站累了的人进去休息,要谨防出现晕厥等情况。”
  “弄一些栅栏,卡住学校内的交通要道,也不能让他们走的太轻松。”
  “要不要去找一下杨锐?”
  “不要,他来了只会更乱。”
  站在教学楼的顶层,几名学校领导快速的交换意见,并下命令。
  几个人面前的电视机也没有停下来,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更加烘托出紧张而期待的气氛来。
  就在所有人都疲倦要死的当口,屏幕突然一闪,再次回到了演播室。
  “大家好,我是章凡。”章凡开心的喊出自己的名字,再道:“本台收到的最新消息,本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即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颁布。我面前的电话,将为我们带来最新的消息……”
  在没有无线耳机的时候,章凡干脆就在面前放了一只又笨又大的转圈儿的电话机。
  观众们并不介意电话机的大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去,就连校园内的声浪,都变弱了许多。
第1370章
我得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在过去几年,都是颁布给多名学者的。例如去年,1985年的诺贝尔奖,就是给予了美国人布朗和美国人戈德斯坦,用于奖励他们在胆固醇代谢及与此相关的疾病上的研究,1984年的诺贝尔奖,更是给予了三个人,分别是丹麦人杰尼,德国人科勒和英国人米尔斯坦,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确立了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究出了单克隆抗体……”主持人章凡尽其所能的介绍着自己所知的诺奖情况。
  那些拗口的名词,他在此之前也是读过了无数遍,才能如此流畅的说出来。
  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是听的如此认真。
  央视在教育民众方面是有超卓的经验的,比如素质一词,提出来之前没有几个人用过,一夜之间变成了大江南北熟悉的调调。再比如萨马兰奇的名字,正常人一辈子都不会读出它来,偏偏变成了令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章凡相信,只要自己将今天的节目做好,就一定会产生示范效应,再等各大地方台重播或者再做节目的时候,他就俨然是央视主持人的模样了,实习或者顶替之类的名目,尽皆可以去掉。
  而对观众来说,他们的选择其实也不多。
  86年的电视台,既没有到它的巅峰时期,也没有到百花齐放的繁盛时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买了电视的人都只能收到一两个台,收不到地方台或者信号不好的情况极其普遍。
  即使如此,需要普通家庭10年收入的电视机,依旧风靡全国,展示着非同一般的宣传作用。
  大家看着只有一个节目的电视,依旧是兴奋的浑身颤抖。
  “杨锐。”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科恩是竞争者。”
  就是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的乡间小镇,聚拢在打谷场的人们,也能将外国人的名字轻松的叫了出来,就像是他们此前说起基辛格、尼克松、斯大林一样。
  “要我说,杨锐是很难得奖的,你们看看电视里说的,之前得奖的都是外国人,还都是发达国家的人,咱们国家太穷了,肯定得受欺负。”
  “人家说了,杨锐要不是中国人,早得奖了。”
  “你那是听谁说的啊。”
  “就电视里说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