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8/1306

  要不是为了避免惊世骇俗,他还得装模作样的指导和启迪,这份活计,直接转包科研狗就行了。
  ……
第1399章
到账
  “杨教授,捷利康的钱到账了。”胡池风风火火的冲进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恨不得和杨锐拍一个嗨伐五。
  正在核查研究员实验报告的杨锐抬起头来,有些不明所以的道:“三千万不是敲定了签合同了吗。”
  “签了合同不打钱的还少吗。人家找所在国开一条禁止令,就能因为政治原因废了合同。只有钱到了的合同,才是真合同。”胡池见杨锐一点不兴奋,不禁有些扫兴。他可是风尘仆仆的从药厂跑回来的,烂路颠的屁股都要裂开了。
  杨锐只能耸耸肩,表示理解不能,选定捷利康,本来就是安全牌,再说了,当日想合资的药企多了,合同作废了就算了呗。
  胡池的一腔快感无处宣泄,像是网吧里看小电影到最后时刻,欠费锁机的小青年一样,憋着两只红通通的大眼睛和小手,道:“这三千万可是美元。”
  看您说的,杨锐笑了,一副我签的合同我能不知道的表情。
  胡池有气都撒不出来,无奈道,多好的事啊,咱就不能开心一点?
  “我开心啊,”杨锐的表情分明是没有变化,在胡池同志的注视下,才露出些微的笑容,道:“我是很开心北方联合药业能有3000万美元的进账,不过,您可别忘了,研发开支是要北方联合药业来承担的。”
  这是早前说定的也在合同中有所体现的,杨锐此时说起,只是提醒胡池一声。
  胡池却是有些期期艾艾起来,面颊有些发红的道:“钱虽然是到了,但是在外汇管理局手里,还得再等一阵子。”
  “我们的实验已经开始做了。”杨锐不以为然的回答了一句。他其实还真不在乎眼前的一笔钱,给北方联合药业做的方案,他还是从产学研的体系来考虑的。换句话说,杨锐看重的是整个体系运转起来以后,源源不断的资金,单笔的钱再多一点,对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意义都不大。
  胡池的表情更加尴尬起来,道:“你们先做着挺好……那个,不行的话,我先拨人民币给你?”
  人民币和外汇在80年代可是两个概念。上亿元人民币的工厂,全国到处都是,但是,几千万元的外汇投资却能让胡池兴奋起来。
  杨锐看了胡主任一眼,道:“人民币就不用拨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经费够,之后拨款也是一样的。但咱们说好,离子通道实验室是不会垫钱给北方联合药业,然后给技术他们的。”
  “那当然,那当然。”胡主任轻松了一些。
  这么一看,杨锐反而确定,经费是出现了问题。
  想了想,杨锐放下手里的实验记录,从桌子另一边绕出来,道:“胡主任,咱们走两步?”
  “哦,行。”胡池看周围人多耳杂,就跟着杨锐出了实验室。
  北大的校园内,热情而安静。
  来来往往的学生既有青春的躁动,又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周围的人,是一个很适合谈话的地方。
  “胡主任,经费是给外汇局还是哪个部门给截留了?”杨锐走了一段路,才慢悠悠的问。
  “也没说截留,唉,你说说,我这巴巴的跑过来,可以是给你分享好事来着。”胡池有些心虚,他未尝没有借好事来遮掩的意思。钱到账总归是瞒不住的。
  杨锐笑笑,道:“捷利康不敢不给钱的。”
  “他们的钱是给了,但你知道,新建工厂,千头万绪的。这3000万美元,还要备着你们出国买设备用。到时候,设备究竟要用多少钱,我们也不知道,你说我敢就这么把钱放出来吗?”
  杨锐听的笑了起来,道:“没技术的话,您买设备有什么用?”
  胡池脸一红,道:“设备方说不定也是有技术的……我不是说戈谢病的技术,但是,总归能生产药品就是了。”
  “那您就等于把捷利康给坑了。”杨锐并不像胡池那样想的,有什么愤怒的表情,而是平铺直叙的道:“捷利康之所以愿意出3000万美元,才换49%的股份,是因为这间工厂有新药生产,他们还能拿到新药的销售授权。否则的话,您真当他们不能自己出钱,自己买设备,得一个100%股份的独立工厂?”
  胡池愣了一下,转瞬笑了起来,说:“他们现在合约都签订了,钱也打到了,最后给他们新药就成了。再说了,先买设备,也是为了生产药品不是?”
  “这是北方联合药业的管理层提出来的要求吧。”杨锐不觉得胡池会有这种本末倒置的想法,只能是屁股坐歪了的人,才会争取这样的权利。
  从杨锐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不稀罕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谓产学研一体,然而,真正的三位一体的平衡结构是不存在的,究竟是以产业为主,学校为主还是研究人为主,各自都有相关的诉求。
  如果将硅谷看成是产学研一体的模式的话,早期硅谷显然是学校为主的,斯坦福有土地有人有技术,是最有全力的一极,思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后期的硅谷就是产业与研究分层了,资本强的时候就是产业做主导,技术强的时候就是研究做主导,当然,最多的时候,还是资本做主导的。
  北方联合药业是一个大企业了,上万名的工人,数亿元的资本,新上任的高层,显然不甘心将主导权交给小小的离子通道实验室。
  而在这个方面,杨锐也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北方联合药业如果不愿意出经费的话,我们也是无所谓的。”杨锐淡定的道:“不过,不出经费,或者经费不足,甚至不能按时出经费,我们都是不会转让技术的。到时候,做出来的东西,我卖给其他药企,北方联合药业也应该说不出话吧。”
  “哎,没到这个程度,没到这个程度。”胡池一听,果断抛弃了猪队友道:“我回头就让他们把首期的经费开过来。”
  “只要钱没齐,技术就不会转让。另外,他们开钱过来,我们也不一定能完成技术,这一点您是知道的。”
  “你别说,你这个要求,是比较高啊。”胡池虽然去过国外,也还是不适应杨锐这种研究所领头的模式。比起工厂的稳定生产来说,风险性太大了。
  “您是化药振兴办公室的主任,又不是北方联合药业的负责人,担心什么呀。”
  “北方联合药业,是咱们办公室打响的第一枪嘛。”胡池顿了一下,道:“火药湿了,枪怎么打的响。”
  杨锐耸耸肩,道:“那我介绍个干燥剂给你。你就找捷利康去干火药好了,他们出了3000万,绝对不是为了给北方联合药业的一群官僚玩的。”
  那是给我玩的。杨锐的言下之意,表述的很是清楚了。
  胡池默默点头,虽然重组后的北方联合药业人多势众,背景出挑,但这些人,却没一个能做出赚钱的技术来。
  没技术,北方联合药业难道要重蹈华北药业的覆辙?
第1400章
评估
  要说北方联合药业,还是很有些价值的。
  上万亩的土地刚得,暂且不算,上万名的技术工人,也不能单纯的看做是负担,怎么说都是技术工人来着。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80年代的中国是根本不缺技术工人的。那么多小三线大三线的工人都要失业了,要不是组建了化药振兴办公室和北方联合药业,华北药业的万把工人,用不了几年也都是要面临失业的。
  更准确的说,是混在一起的上万名工人,就像是一堆没分拣的枣子,要是不散摊子的话,烂枣子迟早也会把好枣子带烂的。
  这样的北方联合药业,能估值出6000万美元,再从捷利康手里收来真金白银,是谁都没想到的。
  对于捷利康,不管是北方联合药业,还是化药振兴办公室,他们都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杨锐手里的药品。
  仅仅是生产和销售的利润,就能让他们赚回本钱了。
  也只有杨锐开发出来的新药,才能给他们赚回3000万美元。
  制药公司对于新药的渴望,是其他行业的工作者很难体会到的。
  全球上千家的制药公司,有能力进行新药开发的制药公司,通常也就在百家以内,除了个位数的仿制药公司以外,剩下两位数的制药公司,每年却只能投入市场三五种纯新药。
  这时候,谁掌握着新药,简直就掌握着生死大权。
  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就是实际上的生死大权。
  像是戈谢病,它虽然是罕见病,却也是发病率较高的罕见病,全世界的患者人数有数十万之多,但在没有适合的药品的情况下,戈谢病人的生命周期自发病以后,也就是10年而已,基本不会超过20年。
  这时候,也就悄然存在着一个所有人都不愿意去想的信息,如果真的有特效药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只有数十万名戈谢病人了。
  而这么多人,显然不可能一次性的得到药品。
  即使是出于安全的角度,各国也不会让新药一口气在自家铺开。
  此时,制药公司其实就掌握着这些戈谢病人的生死了。
  他们先在哪个国家申请销售,哪个国家的戈谢病人就能先期得到治疗,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生存率,还意味着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没有谁愿意拖着一个病躯去生活的。
  而从消费者和医院的角度来说,他们也是期望有特效药出现的。
  总能生产出新药和好药的制药公司,就会更受到医院和医生的欢迎,这是独属于制药公司的逼格。在必要的时候,制药公司甚至可以进行捆绑销售,规定买多少特效药,就要买多少普通药……
  在法规限制不严格的地方,谁掌握着生死大权,谁就有资格赚钱。
  50万条人命值多少钱?
  一人100美元多不多?
  一人200美元贵不贵?
  在现代消费体系中,生产成本对于制药公司来说只是小头,销售、研发和管理成本是开支最多的地方。
  一款新药,也许不能一口气让制药公司暴富,年销售额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毕竟是少数,但是,一款源源不断的新药,却是制药公司生存的意义。
  不仅是制药公司自身生存的意义,也是公众、社会和国家对它的看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8/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