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87/1306

  现如今,所有这些问题,杨锐几乎都可以解决。
  一方面,胡池身为化药振兴办公室的主任,他能够协调许多的问题,从贷款到海关,再到批文,几乎能够做到一条龙。
  另一方面,杨锐的身份,在国外不是一般的好用。
  欺瞒诺奖获得者,这种事情是可以做的,却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更不用说,杨锐还肆无忌惮的寻找外援帮忙……
  就欧洲部分来说,即使只通过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休斯顿等人,杨锐也能找到无数的专家教授。
  老欧洲的老,也是体现在它的老树盘根……不是,盘根错节上面的,其实什么姿势不重要,只要有诺奖这样的冲击力,这样的粗度和热度,没有几家企业,能够受得了那种深入的探索与反复的摸索的。
  “我的建议,南部化工可以将生产方向,调整到柠檬酸的生产中去。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这都是个很有前途的开发途径,利润应该很丰厚……”杨锐不仅给人家挑设备,甚至帮忙给他们挑项目。
  国外采购就是这样,如果要生产原有的东西,你也用不着急吼吼的出国玩进口。但要说换项目,那就需要精准的判断了。
  杨锐最不缺的,就是这个了。
  100万元送一个项目,杨锐早就在心里给开好价位了。
第1411章
价值几何
  1987年的年末,对于许多工厂和国企干部来说,是一个难忘的记忆。
  这一年,他们(旅)游历了西欧、南欧的大好河山,见识了北欧的风情与姑娘,在途径阿姆斯特丹而不去红灯区的日子里,代表团的成员们,讨论出了许多个项目。
  在此过程中,杨锐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了进来。
  科研是一个堆积沙堡的过程,需要许许多多的沙子们参与进来,这样的沙堡,才有可能竖立的久一点。当然,沙堡总是要塌的,伟大的经典物理的大厦坍塌过,伟大的完美数学的大厦坍塌过,伟大的化学……茅草屋塌了就塌了吧,没啥稀罕的。
  关键问题在于,科学家是需要无限多的资源和无限多的支持的。
  身为中国科学家,越是顶峰的科学家,越是希望中国强大和富强。
  即使影响力不能宽广到这个程度,让一个行业或者几个行业成长起来,也是非常好的。
  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国家本身也是不多的。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工业基础不错,又有大量的工业人口和科研人数,同时也积攒了一定的外汇,这才能闲下心来,慢慢寻找合适的产业去发展。
  换成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年攒出百多亿美元的外汇可能不难,大量的受过基础教育的劳动人口就很难了,至于80年代的中国所拥有的200万科研人才,更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可以说,建国30多年,积攒下来的这批科研人员,是中国最大的资产,也是中国改开以后,能迅速发展的主因。
  相比于工人三个月能干活,三年能熟练,十年可精通的要求来说,科研人员的第一要求是受过高等教育,甭管本科专科的,这就是差不多15年的受教育时间。
  而要到能干活的程度,再加三年的硕士或者研究所行走是必要条件,学的慢一点的,6年上手并不意外。至于达到熟练要求,或许同样只需要追加三年,可要论精通的话,就不止对时间有要求了,天赋和学习的强度都是很高的。
  从来只听说工人有八小时工作制,或者三班倒的,就没有听说过科研人员有按时间工作的,下班以后自学,不断加码几乎是科研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中国产业界的发展,与其说是工厂的效率增加,不如说是不断的技术革新的产出。
  武汉著名的星期天工程师,就是工程师周末去乡镇小厂打工,给乡镇老板做图纸,装设备,教工人……
  中国的乡镇工厂大部分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一个胆子大的乡镇老板,喊上几个三个月前还在锄地的泥腿子,开一间工厂就生产起来——熟练的产业工人全都在国企里,除了农民之外,乡镇企业是找不到劳动力的。
  然而,泥腿子并不是天生就懂机器,会技术的,乡镇老板也不可能车床铣床焊接钳工一把抓,更不可能包揽工厂的所有设计,就算是山寨乃至于做假货,也得有懂行的人来教。
  星期天工程师就是这样应用而生的。
  类似的模式,其实到了30年后,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一家化工厂生产出了新型化工产品,一家食品厂生产出了新的食品添加,一家机械厂生产出了新的设备,但若是深究一下,很容易发现,这家化工厂,这家食品厂,这家机械厂,都没有自己的研究机构。
  别说普通工厂没有了,许多上市公司的财报里,都没有大额研究经费的开销。
  那么,是只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工人们自学了高等数学、CAD制图和马克思原理之后,自己琢磨出来的吗?
  如果问企业老板的话,老板一定会骂一句神经病!工人的工资多高啊,稍微有点技术水平的,一个月都超过五千块了,再要懂点马克思原理什么的,月薪妥妥的破万,谁愿意用这么贵的人工去搞研究啊。
  养一个研究员,一个月三五千块钱就够了,就是这样,工厂都不愿意养,谁知道他用多久才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来。
  养一个薪水两倍于研究员的工人去搞研究,这样的浪费精,还不赶快开除了事,难道等他传染全厂吗?
  想想一家工厂里,工人们一边工作,一边聚精会神的思考着研究,顺手用生产级的原料做实验,浪费老板一裤裆的场景,令人心醉。
  不过,作为科研的大后方,工厂的技术含量越高,对于科研的促进能力也就越强。
  就好像科研所需的各种试剂、设备,归根结底还是得要工厂生产出来的便宜,哪怕是采用实验室制备的,也总得有化学纯分析纯的基础试剂。
  从根子上,杨锐也不介意花费一些时间,帮这些国企工厂重整旗鼓。
  反正都要花时间来购买设备,重做项目,自然是要选择价值较高,利润丰厚的。
  杨锐对信息的了解,在这个时代是超人一等的,而他目前的身份,又让他在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超人一等的姿态。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得者,预判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化工与医药产业发展,准确了就是远见卓识,不准确才是稀罕。
  事实上,杨锐目前的身份地位,免不了要写相关的产业发展的论文的,到时候,别说是分析一二十年的产业发展了,甚至会有人让你判断五十年后的世界。
  包括胡池、陈厂长等人在内的企业界人士,在整个欧洲的游历过程中,基本保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然而,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设备购买的机会是一闪而逝的,杨锐并不会在一个工厂,甚至不会在一个城市停留太长时间。厂长们放弃一次设备的购买,再要轮到自己,就要等待很长时间了。
  而且,下一次,他们还是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
  这个时候的代表团,就像是交了意向金的购房者,只能在开发商给出的有限空间里做选择了。
  在87年的冬日里,还没有人知道,他们今天的选择,究竟是价值几何。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有一些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企业中流传:当初我们厂要是再多捐几十万就好了,那时候有个项目,XXX选走了,赚了不知道多少,当时要是让我们先选了,哪里还有他们的事。
第1412章
酸味
  “哪位是南部化工的陈厂长?”
  代表团成员刚刚抵达伦敦的使馆,就有人跑过来喊了起来。
  “我是南部化工的。”陈厂长有些精神抖擞的站了出来,南部化工刚刚确定了柠檬酸的生产线,国内的款项也都支付了,他自然是一身轻松,浑身舒坦,与路过阿姆斯特丹一点关系都没有。
  使馆的人核对了一下证件,道:“有你的越洋电话,国内打过来的,去接吧。”
  陈厂长愣了一下。国内的消息传递,基本都是通过使馆来进行的。行程都是安排好的,有事情的话,各方都会联络最近的使馆。
  不过,正常情况下,大家都是拍电报,速度又快又方便。
  电话可就麻烦了,尤其是越洋电话,占线时间很长,往往要提前好几个小时来打,等着的时间还要花钱。
  “老陈赶紧去吧,别是什么麻烦事了。”同一个代表团的人,不免有幸灾乐祸者。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的竞争可是一点都不轻松的。
  南部化工凭借着对离子通道实验室的100万元捐款,早早的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生产线,很是羡煞了一些人。
  在之后的一周多时间里,捐款金额不断的增加,但能拿到整条柠檬酸生产线这种的大单的工厂却并不多。
  为了控制外汇的支出,很多工厂都是买些核心装备,剩下的回去慢慢配套的。
  不得不说,南部化工是用100万元,捡到了一个漏。
  当然,总有些工厂的捐款数额是远低于南部化工的,可是从本身的积极性上来说,这些工厂原本就称不上迫切。
  尤其是那些没有足够管束力的经理们,更是在竞争中落在了下风。
  所以,真正嫉妒南部化工的,还是与他们规模相似的,状况差不多的企业。
  难道,就因为南部化工多捐了几十万出来,大家以后就要分出三六九等了吗?
  这样一步登天的事情,又将大家的努力置于何处——就算大家都很久不努力了,终究,大家都是躺着生活的,你凭什么飘到云上躺着了?
  几个人盯着老陈的背影,暗自嘀咕着,内心盼望着南部化工出点不大不小的糟心事,让大家能开心一下。
  几分钟后,老陈带着凝重的表情回来了。
  最不爽老陈的魏仲,故作关心的笑着道:“怎么样?没什么事吧,怎么还卡着点打电话过来,厂子里没什么事情吧。”
  老陈呵呵的笑了两声,魏仲不爽他,他又何尝不知道。
  老陈也不想和魏仲瞎聊,只是摇头不语。
  魏仲自以为说中了,脸上的笑容都灿烂了,道:“你也别想太多,厂子里的事,总有人做嘛,就是出点什么麻烦事,也是免不了的。咱们出来这么久,厂子要是还能一切正常的话,那要咱们也就太没用了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87/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