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2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9/1306

  杨锐的实验室是绝对的例外。
  自三年前开始,杨锐的实验室,就在稳定的产出好东西。
  离子通道的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去铁酮的研究也是世界一流的,G蛋白偶联受体更是世界顶级的。PCR虽然是华锐实验室的成果,但挂的也是杨锐的名字。
  杨锐的名字,就是吸引全世界的生物学界,聚焦的焦点。
  王良才如此积极的加入到杨锐的实验中来,也是为了这样的焦点。
  想要成为世界瞩目的科学家,杨锐是能提供捷径的。
  谷强走过的路径,已经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我还能学点新东西。”王良才笑一笑,隐晦的表达着自己的心情。
  人过中年,再学新东西是很艰难的。
  中年人的智力和体力都不在巅峰了,不仅不在巅峰了,还在走下坡路,玩智能手机对他们来说都是挑战了,全英文大几百页的说明书,还有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操作要点,并不是努力一个词就能解决问题的。
  王良才却是愿意挑战它。
  对中国的学者来说,挑战是唯一的生路。
  大部分的中国学者,其实都葬身在了挑战之中,好在社会还给了他们一条生路,让挑战失败的学者可以转做领导,或者教学,或者混混经费,卖卖名声,骗骗企业什么的。
  只有很少部分的学者,能够在不断的挑战中胜出。
  他们从50年代开始,就在不断的挑战不可能。
  中国是贫油国,李四光决定挑战它。中国人不可能养活自己,袁隆平决定挑战它。中国人没可能做出原子弹,挑战它的有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吴自良、王大衍、郭永怀……
  在发达国家做学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的顶级实验室做学者,出成果往往是必然之事,只看大小而已。
  最简单的例子,谁家要是有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你多算几百万位的π,或者多闹几个素数,都是能发表顶级期刊的成果,就科学领域来说,所需要的基本只是狗的智商。
  但在第三世界国家做学者,能不能得到世界级的成果,就只能拼命的去挑战了。
  对王良才来说,只要杨锐能提供路径,他是不畏任何挑战的。
  这也是八十年代的学术界最普遍的思想状态。
  北京一年过劳死几十名的中青年学者,都只是挑战失败的副作用罢了。
  杨锐默默下巴,道:“我试试看吧。”
  他给谷强修改实验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他较为熟悉谷强了,另一方面,他也是特意选择了谷强擅长的方案。
  对于王良才的话——杨锐其实也是有些熟悉了。
  再一个,克隆羊的方案之多,也是杨锐有底气的理由了。
  作为生物学中最具有想象力的学术研究之一,克隆项目的实验方案也是多姿多彩的。
  杨锐最近一段时间,也是看了其中的许多,此时就阅读着王良才的实验设计,一边看,一遍思考起来。
  王良才的蝇头小字写的很是认真,内容也比谷强的实验方案细致的多。
  这让修改变的复杂许多。
  王良才望着杨锐的表情,更多的还是担心。
  越是细致的实验设计越难修改,老实说,如果不是对杨锐的信心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王良才是不会拿出今天的笔记本的。
  不过,越是细致的实验设计,雕琢出来,也就更加有用。
  王良才对此是颇为期待的。
  “坐下等一会吧,看起来,你对注核的思路已经很清晰了。”杨锐翻到一半以后,速度慢慢加快了。
  王良才对自己的紧张也有些好笑,坐到了杨锐对面的椅子上,道:“思路是有了,能不能实现,还不能确定。”
  “做总是能做出来的,所以说,实现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什么时候能实现出来。”杨锐说话间,翻阅王良才的笔记本的速度已经变成了浏览。
  王良才不禁皱皱眉,用这样的速度看,给人的感觉可是有些……不太舒服。
  “我们从头来说吧。”杨锐拿起了红笔,人也进入了状态。
  王良才愣了下神,问:“现在开始说吗?”
  如此细致的实验设计,无论如何也要思考几天吧。
  杨锐没有回答,红笔在第一页划了两下,就道:“整体思路可用,我们也是讨论过的具体来做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修正空间的。”
  说着,红笔又是两个圆圈落了上去。
  疾风暴雨似的修改,接踵而来。
  杨锐并没有任何要隐藏的意思。
  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做出任何超过常人智力理解的事情,都属于正常。
  因为诺奖获得者涉及的领域,原本就是超出常人智力理解范畴之外的。
  王良才就更加的猝不及防了。
  眼瞅着自己的实验设计被改的……七零八落,王良才先想到的是:他竟然真的敢这样修。
  同为高端学者,王良才也是带过学生的。
  学生的实验设计送过来的时候,王良才也经常用红笔来修改。
  有时候修的多,有时候修的少。
  什么时候修的多呢?
  在他熟悉的领域熟悉的方向上,他确实涉足过相关项目的课题上,王良才的修改才稍微多一些。
  但也不会多到这种程度。
  若非杨锐的话,王良才此时或许已经要暴怒了。
  是要有多强的信心,要到多熟悉的程度,杨锐才敢如此逐字逐句的修改呢?
  王良才的心情渐渐的平静下来,望着杨锐改过的字句,默默的发呆。
  “从这里开始,就要重新思考了。”杨锐的红笔在笔记的三分之一处停了下来。
  王良才的心情再次激荡起来:“您的意思是?”
  “你的想法还是不太成熟。”杨锐言简意赅的道:“就我看来,不能说是不具备实现价值,但是,要实现也很困难。我觉得这是你一直做不出来的原因之一。”
  “咦……这样子。”突如其来的攻击令王良才的呼吸急促。
  “你把注核想的太简单了,操作又太复杂了。”杨锐说着扯过一张白纸,道:“你此前修改的方案是可以的,但是,做到目前的话,你没有继续完善。”
  “这个……”
  “试试看,换点试剂,另外,仪器也要充分的用起来。”杨锐直接动手,写下了一串名字。
  此前没有透露这些,是因为项目的推进不够快。
  研究员们对实验的理解,也是分阶段的。
  刚开始拿一个成功的方案出来,就能成功了吗?
  如果重复实验那么容易的话,也就没有期刊会拿去刊登了。
  中学实验还有学生照着步骤做都做不对的,克隆羊这样的项目就更不用说了。
  王良才到了今天,才有资格全盘接受杨锐给出的信息。
  尽管这些信息多的王良才难以承受。
  ……
  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慢慢变的安静起来。
  像是一个真正的国家级实验室似的。
  工程队悄然完成了工作,撤离了当地。
  临时性的辅助人员离开了当地,完成了工作。
  研究员的数量略有增加,保全则愈发的完善。
  与普通的国家级实验室不同的是,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没有论文,没有成果,没有消息……
  安静的像是座学术废墟似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