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9/1306

  阶梯教室里,正在看录像的众人,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但是,没人看年轻医生的脸,而是认真的等待着朱勇军继续说话。
  这一次,朱勇军没有停顿太久,嘴角却像是有一个笑容似的,很浅很淡的道:“你们的药啊,它不会木,还会有感觉,和正常的时候一样……”
  阶梯教室里,木然不动的人群,突然变的活动起来。
  在黄茂眼里,就像是老树林子,突然变成了湖水似的。
  录像是之前的事了,一群老头子的心情,却是新鲜的。
  “杨教授呢?”有官员这样问,马上引来附和声。
  这种大事,还是与正主儿谈比较好。
  “杨教授正在与美国方面进行沟通。”黄茂将找好的理由说出来了。
  前排的刘局长发出疑惑的声音:“与美国人沟通什么?”
  “杨锐教授认为,西地那非既然在……其他方面展现出了效果,就应该考虑开发成药品,但是,按照美国FDA的要求,更改测试项目是需要重新申请的,杨教授正在与美国的律师沟通,想办法解决此事。”
  “这个药,是要给美国人吗?”刘局长不禁担心起来。
  黄茂摇摇头,道:“现在来看,还是会在国内进行测试,但是,如果更改了测试项目,就要从二期重新测试起来了。”
  “那要多长时间,我是说做成药?”
  “正常来说,至少要几年时间。”
  “几年?怎么样这么久?”说这个话的人,显然从来都没有关心过临床实验的事,但是,以前的时候,谁又真的在乎杨锐的临床实验做的好不好呢。
  黄茂只好耐心的解释FDA的临床实验要求。
  然而,他得到的只能是各种不满。
  对在场的许多人来说,几年时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谁知道自己还有几年呢。
  在场诸人,一个个都转起了脑筋。
第1513章
拔电话
  “教授。”黄茂轻轻敲门,进入到杨锐的办公室里。
  “哦,黄茂啊,有事?”杨锐揉着太阳穴,还沉浸在持续的电话沟通的疲倦中。
  更换一款新药的测试项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新药在开始销售以后,都会尝试着增加新的适应症,但是,一款新药还没有通过临床实验,就想换适应症,那等于是宣告失败。
  FDA对待失败重审的新药,只会更苛刻。
  更多的时候,是不予通过的。
  历史上,辉瑞为了更换西地那非的适应症,也是很费了一番功夫,消耗了大半年的时间,以及说不清的代价,才让FDA松口。
  比起美国规模第一的医药公司辉瑞,与华锐合作的绿石角只是个小家伙,它的规模连辉瑞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政府关系更是弱如狗,长期合作的说客公司,能够影响的国会议员不到三十人,更缺乏铁杆支持者,公关经费和行业势力都不出众。
  杨锐只能采取侧面手段来影响FDA。
  为此,杨锐发表了一篇《Science》。
  的确,世界三大刊的《科学》是很难发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要想发表一篇文章到《科学》,如果不是靠运气的话,就只能憋大招。
  一名学者假设从40岁开始做实验攒数据憋大招,攒到50岁,攒到的数据也就是有资格投稿《科学》罢了,能不能发表还是两码事。
  《科学》可是针对全领域的,但凡是科学领域的东西,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流行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生僻的古生物发掘和埃及文字研究,都有资格,是CNS里面涉及面最广的,可以说,除了文科僧涉及的纯文科项目不要,任何人都有发表《科学》的希望。
  而每年的投稿数,从论文的角度来看,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有幸成功刊登的,每年亦不过百篇罢了,其几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以至于大部分学者都将之看成是交好运。
  也就杨锐,才能想按住《Science》的G点就按住。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只是一方面——但是也不得不说,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年轻的活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它的文章从落入编辑手中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必然得到极度的重视。
  西地那非的特殊性,尤其是一氧化氮相关的课题的流行性,带来了更多的认可。
  假如没有额外的变化的话,到92年的时候,一氧化氮会被《科学》评为年度分子。
  最近几年,一氧化氮的课题太火了。
  任何相关的研究,在任何期刊社都会被高看一眼。
  更不要说是诺奖获得者带来的一氧化氮类化合物了。
  西地那非之所以能让海绵体硬起,靠的就是它刺激肌体,释放一氧化氮。
  从这个角度来说,吃伟哥是为了让自己充气。
  《Science》想刊载的,就是充气过程来着。
  辉瑞在商业领域或许是很牛,但要让《科学》唯命是从,他们还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西地那非此前只是一款商业公司筛选出来的有用的化合物而已,卖出1.8亿美元固然多,但在科学界的眼里,或许还没有“被杨锐看中”的分量重。
  负责对西地那非做临床实验的化学家也不过是世界四流的科学家——一流的拿诺奖,二流的等诺奖,三流在名校讲座,四流做终身教授——四流科学家大众眼里固然也是世界级的,《科学》却从来不是大众眼光的。
  然而,当世界第一阶的科学家杨锐同志,将西地那非整个解析一遍,以一氧化氮学说的观点来进行全新的描述的时候,《科学》也不得不让路。
  像是杨锐这样的超犇,他就是发表一篇一氧化氮的综述,《科学》弄不好都要刊登了,更不要说是数据齐全,思路新颖的论文了。
  论文这个东西,它最重要的其实就是思路。
  到了读研读博的时候,好学生赖学生怎么区分?难道看谁杀老鼠杀的精彩吗?无非是谁的思路精奇谁厉害。
  学者教授科学家也是一样,活儿都有科研狗在做,工作量大无非是多用几条科研狗狗,每个月多花几个1200的事儿,阶层的划分,最终还要看思路。
  而在杨锐需要提出精妙的思路的时候,不是他不谦虚,其他人都是渣渣。
  《科学》杂志也瞬间被秒。
  几名审稿人都是第一时间联系了编辑,给出了文章通过的评价,并大力举荐——科研论文的双匿名制,在高端学者群里根本没用。
  不说期刊社本身能否在诺奖级学者面前,坚定的遵守,高端学者本身的资源就足够突破这个屏障了。
  像是“西地那非”一词,只要出现在论文里,大家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杨锐。
  他花了1.8亿买辉瑞的消息,并没有掩藏起来,凡是关心科学界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听到些风声,相关的圈子更是如此。再说了,审稿也不是闭卷考试,审稿人也是需要参考资料的,不管用什么姿势查阅,都不可能漏掉杨锐的消息。
  “杨锐做出了新成果”的消息,没等最新一期的《科学》发表,就传了出去,逼的《科学》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为其排期。
  整个过程,杨锐都不用主动的去推动,就轻松的完成了。
  等到绿石角的人,拿着《科学》去FDA的时候,其实FDA的科学家,也都收到了消息。
  要说FDA,对于医药公司来说,确实是神一样的存在,生杀予夺都不为过,尤其是80年代以后,FDA的权威可以说是强大无比。
  但是,FDA也不是水火不侵的。
  它的命门就是科学。
  FDA的独立与权威,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为其服务的科学家,多是业内有些名气的专家。
  这些人固然可以坚持己见的做出决定,就像是杨锐当日对律博定做的那样,但是,在面对科学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独立就不得不动摇了。
  一般的学者提出的科学问题,固然是无法撼动FDA的专家们。
  但是,他们如果对诺奖获得者,正在科研活跃期的学者杨锐的要求无动于衷的话,那他们的名气与独立,也就大打折扣了。
  官僚和拖沓,在回复杨锐递交的文件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
  他们唯一能够拒绝杨锐的理由,就是科学本身。
  这也是90年代以后,医药公司纷纷雇佣诺奖获得者的原因,不过,现实是很少有医药公司真的能雇佣到科研活跃期的诺奖获得者。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每年最多就给三个人,许多还是给老头子的。
  中青年的学者,能得到诺奖的机会本来就低,愿意放弃科研而去医药公司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就是杨锐,做西地那非也是打零工的状态——要不是因为伟哥的利润惊人,能够给自己省时间赚钱增加科研经费,换一款药,得到诺奖以后的杨锐,也不可能如此尽心尽力。
  对世界第一阶的科学家来说,时间就是最重要的资源,钱早就不重要了。
  与其讨论钱的重要性,还不如讨论社会财富来的实在——反正,他们拿钱都是按照GDP的比重算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