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306

  王国华喊了六个人一起,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将杨锐默下来的习题册抄在蜡纸上,接着喊人开刷。
  这同样是一份超累的工作。由于经济落后,西堡中学别说传说级的高速油印机了,就是手摇油印机都买不起,只有简单的油印滚筒,要一张一张的油印,容易弄脏手不说,蜡纸还容易坏。
  更麻烦的是,滚筒也不是说用就能用的,它属于学校的重要资产,必须找校长才能借出来。
  没办法,王国华拉着曹宝明,硬着头皮去找校长赵丹年。
  曹宝明尚好些,王国华是西堡镇人,属于听着赵老头的恐怖传说成长起来的学生,偶尔的几次接触,都是战战兢兢的不敢说话。
  找他要油印滚筒和油墨?若非杨锐给他们的题目太诱人,王国华宁死也不会走进校长办公室。
  归根结底,还是高考的魅力太大,诱惑太烈。
  赵丹年的家在镇里,但他却常年吃住在学校里。因此,校长办公室也就设在了教师宿舍区,共有相连的两间房,前面办公后面住人,算是比普通老师优待了一些。
  王国华站在门口,忐忑不安的敲了两下门,然后喊了一声:“报告!”
  良久,里面方才传来脚步声。
  王国华双脚并拢,动都不敢动一下。
  “什么事?”赵丹年对学生向来是笑脸相迎的。只是,他的笑容早已因为各种恐怖传说而变味了。
  “我们……想借油印滚筒。”王国华语气迟疑许多。
  曹宝明大大咧咧的,见赵丹年的脸上露笑,干脆加了一句:“还有油墨。”
  “油印滚筒,还有油墨?”赵丹年笑眯眯的重复了一遍。
  曹宝明回头看了王国华一眼,临时又道:“要是再有点纸张就更好了。”
  王国华原本紧张的脸都皱起来了,用了油墨也就罢了,还要纸张,是不是有点得寸进尺了?
  他忐忑不安的看向前方。
  校长笑了:“你们要印什么,拿给我看看。”
  王国华只能拿出来,说:“就是一些卷子。”
  “哪里来的?”校长一边展开一边看。
  “是……杨锐拿来的。”
  “杨锐?”
  “是我们同班的学生。”直到高考,杨锐都显的缺乏存在感,校长更是不会知道他。
  赵丹年“唔”的一声,目光落在卷子上,看都没看王国华一眼。
  这倒让王国华松了一口气。
  “杨锐从哪里弄来的卷子?”赵丹年突然问了起来。他做中学校长都二十年了,眼光很好,一看到卷子就觉得新鲜,分类练习的习题虽然有,分类的方式却是不同的。
  王国华低声道:“应该是从县里买回来的。”
  “县里的新华书店就那么几套数学卷子,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那兴许是省城里的新华书店。”
  “不可能。”赵丹年断然道:“我上个月才去的河东教育厅。”
  王国华无言以对。
  赵丹年将所有卷子都扫了一遍,沉吟着不吭声。
  80年代人是很相信权威的,他们相信中央是对的,相信政府是好的,相信书里说真话,相信撰写教科书的都是大学问家。而这份据说是杨锐弄来的卷子,在赵丹年看来,明显是很新鲜且高端的,河东省内的专家,他熟的不能再熟,想来想去,也没有此等人物。
  还不能掉以轻心,别是哪个学校从哪里弄来的内部教材?
  敌有我无,可是要吃亏的。
  杨锐得到的夸张成绩,莫非与此有关?
  赵丹年想到此处,立刻问:“剩下的呢?”
  “就这么多。”王国华细声细气的。
  莫非是没编完?
  赵丹年不动声色的将卷子还给王国华,道:“印出来的卷子,再给我一份。”
  他准备动用自己的关系,找人打问一番。既然有了数学,想必还会有语文物理等其他学科吧。对所有知识点做全新分类可是个大活,再怎么样也得是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才能完成,藏是不好藏的。
  王国华松了一口气:“您是说,我们可以用油印滚筒?”
  “嗯,钥匙给你们,用完了塞进窗户里。”
  “油墨也能用?”曹宝明是能不花钱就不愿意花钱的。
  赵丹年“嗯”的一声,道:“也能用。”
  “那纸也能用?”曹宝明又问了,王国华挡都挡不住,急的跳脚。
  赵丹年也没料到自己学校有如此厚脸皮的学生,莞尔道:“给你们两刀。”
  王国华真怕曹宝明再说什么,一边道谢一边扯着曹宝明就走。
  ……
第16章
稿酬
  新鲜出炉的数学分类习题册,在西堡中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校长赵丹年看到的新鲜分类方式,其他人也看到了。
  不仅是回炉班的学生,高一和高二的新生,甚至学校的老师,都想方设法找来油印的卷子,认真的誊抄下来。
  到了第二周的时候,更有临近几个乡中的学生长途跋涉,就为了抄一份习题册回去。
  杨锐知道,这是周末回家的学生或老师,将消息传播了出去。
  别看现在的通讯设备少,某些消息的传递却是一点都不慢,像是这种能提高考学成功率的东西,在许多人眼里怕是和仙丹一般,哪怕自己用不着,也要赶紧通知亲戚朋友的孩子。
  不过,其他人的激动并不能影响杨锐,他依旧不紧不慢的执行着自己的计划,每天早上跑步锻炼身体,晨读英语,上课时抄一些东西,或者邮寄出去,或者交给王国华他们去油印,晚上的时候集中起来授课和解疑。
  这里面,他最重视的是身体锻炼,其次才是自学英语和解题授课,抄文章换钱则被他放在了最末的位置。
  这一世,获得了难得的好身体,杨锐可不想浪费了,趁着高热量食物尚未侵袭食堂,他试图练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六块腹肌。
  至于赚钱,杨锐尽管有些想法,却缺乏付诸实践的基础,只能先行积累。
  好在眼下还不是金钱万能的环境,赚钱的压力也远没有后世做研究生时大。
  而且,国企商店憋仄狭小,服务环境之恶劣令逛街变成了一种乏味乃至痛苦的事。
  房地产还不允许私下交易,也没有股票政权让人投资,开店设厂的政策虽然松动了,但在内地依旧是颇有风险之事,搞不好就会进监狱。
  杨锐赚钱的目标,也仅仅是改善生活,最多改善乡中的教学环境罢了。
  要做到前者,其实发表一篇文章也就够了。
  ……
  杨锐的第一份稿费,来自《中学生数学》,这是一份81年新创刊的科普类读物,以中学生和中学数学教师为主要读者,门槛较低,发行量却不小,且是中科协直管,北师大主办的全国性期刊,千字稿酬因此达到了25元,在科普类杂志中份数中游。
  杨锐发表的《浅谈解析几何中常见的最值问题》,共有800余字,配上图形,最终共得稿费22元。
  此时,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过三四十元,杨锐一周的生活费是2元钱加7斤粮票,在学生中已属土豪阶级,22元等于他3个月的伙食费,自然是很不少了。
  自这一天起,杨锐就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午餐,改在了西堡镇的小饭店。
  82年的人还不太会用地沟油做菜,转基因、瘦肉精等现代人谈之色变的产品亦是不存在的,在小饭店里,就连清油、肥肉和调味料都放的很节省。
  这在蹭吃的王国华眼里,绝对是吝啬的表现,可在杨锐看来,却是非常健康的饮食方式。
  他要锻炼身体,就要摄入大量的蛋白质,而学校食堂除了馒头和菜汤以外,根本不会提供多的食物。至于味道,那更是没法比的。
  杨锐只去了两天,老板就记住了这个每顿都要荤菜,却只要瘦肉不要肥肉的帅小伙子。
  第三天,杨锐独自一人再来的时候,老板做好了菜,自己端了出来,放在桌上以后,笑呵呵的递了一根烟,拉关系道:“小同志来镇上工作?是大城市人吧?”
  杨锐摇摇头,把烟推了回去,笑道:“我是上面的学生,还没工作,不会吸烟。”
  “不吸烟好,不吸烟好。”老板笑呵呵的收起了香烟,又问:“那你是新转学过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