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2/1306

  所以,学术造假是否能被发现,经常就变成了概率题,某些时候,某些人即使省去了实验步骤,也能猜对实验结果,面对这种学术造假,揭露就要困难的多了。
  魏振学笑笑,道:“猜对是猜对了,但他的数据,是不可能出现的。”
  “为什么?”
  “他的实验基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偏移,所以,如果他真的做了实验,完整的做出来,会发现数据出了问题,仔细处理以后,就应该能发现集体偏移,接着,数据就能用了。结果他的数据里完全没有偏移,所以确定是造假了。”魏振学说的有点得意。
  他说的轻松,但找出这样的数据问题,其实并不简单,要使用大量的计算,还有一点点运气才能发现。
  尤其是不严谨的集体便宜,一些数据会有相当的迷惑性,说2468变成3579是集体向右偏移了1个位置,2378的判断就不好这样说了,当数据变的非常多非常复杂的时候——想想令人想吐的奥数题,就可以窥见部分的难度。
  “我看看。”杨锐拿了魏振学的实验记录过来,一行行的查看。
  找别人造假,如果发现自己的数据有问题,那就尴尬了。
  在杨锐的要求下,魏振学的实验记录搞的非常完整。
  这是个好习惯,当实验记录能够完整体现实验的时候,错误实验就与正确的实验一样变的有价值了。如果出了问题,就可以通过实验记录查找原因。
  杨锐最初做科研狗的时候,很少注意这一点——科研狗不怎么需要脑子,也用不着通过实验记录去判断结论,它只要工作就行了。
  但当杨锐进步到科研民工的时候,则渐渐发现了实验记录的好处。
  在很多时候,两次实验的异同,或许就因为两瓶试剂来自不同的厂家,没有完整的实验记录,两次实验弄不好全白做了。
  从魏振学的实验记录可以看出来,他的头几次实验偏差都很大,但是,偏差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
  接下来,魏振学据此又做了几次实验,确定了偏差值,从而确定了最终曲线。
  相比李鑫的论文,魏振学的实验难度增加了,数据处理的难度也增加了数倍,而在计算以前,得到想要的结论的几率也降低了。
  “确实是个懒货。”杨锐给出相似的评价。
  “说句公道话,他的论文立项估计就花了不少时间,再跑经费等经费,然后确定目标,时间紧,钱紧,做不出我这样的结果也可能。”魏振学转瞬又进入自夸模式,道:“当然,要做出我这样的结果,水平不够也不行……”
  “研究生的压力大是没错,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三篇论文,平均一篇也就是半年,要是做的不顺,或者经费不到位,确实可能做不完实验,不过,这不是造假的理由啊,他有一篇论文就够毕业了,追求三篇论文,然后用造假的手段完成?”杨锐摇摇头,说:“他就是盯着博士的目标去的。”
  “也许吧。”
  “行了,论文发表出去,再寄信给他的论文主编,让他们处理。”这不是学术争执,用不着在论文上写出造假来,魏振学照常发表他的论文,而发表了李鑫论文的期刊,自然会想办法解决问题,通常是撤回论文,并且通报单位。
  李鑫的硕士学位也会因此而岌岌可危。
  “还有别的。”魏振学的得意之色未去,又道:“我顺便发现了点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
  “金属玻璃,我重做了铁基玻璃,最终得到的成品,感觉软磁性能好像提高了。”
  “感觉?”
  “我没有找到类似的文献,但比较了市场上的成品的性能,应该是提高了。”魏振学话语间有些小激动,做出实物合纯粹的实验室研究,还是不一样的。
  杨锐同样惊喜,道:“只要比市场上的成品性能好就可以了,不错不错,这可是咱们实验室里出的第一项成果,如果能赚回实验费用,我就给你发奖金!”
  搞研究的搞出额外惊喜,是实验室少有的快乐,由此而诞生的实验室传说也很不少。
  ……
第319章
酒精兑水
  金属玻璃是一个用途很广的领域,而且利润丰厚,尤其自70年代开始,金属玻璃的研究在学术和应用两个领域都非常活跃,大量的不同体系合种类的二元或三元金属玻璃被合成了出来。
  李鑫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也与金属玻璃是当前热点有关。现在的中文期刊并不多,一些好文章都要排队才能刊载,作为一名经费不多的研究生,他所做的项目能够连续刊载在期刊上,是需要一些环境因素的。
  魏振学以前虽然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但在同一个学科,不同的领域是相通的,更不用说金属玻璃的应用本身,其实并是太有难度的事。
  这是一个更倾向于工程的领域,相比理论领域,工程讲究的是投入产出。
  杨锐为了李鑫的事情,投入了上千元,并且借用了价值不菲的仪器。
  魏振学的运气不错,不仅产出了李鑫的论文,还顺便多做了全新的铁基玻璃出来。
  实际上,如果李鑫能多花费些时间精力,多投入一些资金,也有可能做出这个全新的铁基玻璃来。
  科研原本就是在泥浆中打滚,如果你只想在里面小心翼翼的步行,是不可能从泥浆里摸出宝来的。
  杨锐给魏振学打下手,多做了一些铁基的金属玻璃实验,再帮他修改成英文的,然后以魏振学为第一作者将之发表了出去。
  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对魏振学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接下来的几天,魏振学几乎每天都会神经兮兮的问杨锐一句:“怎么还没回信,会不会黄了?”
  杨锐也例行公事的回答:“不会,信说不定还没寄到呢,耐心等着吧。”
  他并不厌烦魏振学的激动,甚至能够理解魏振学的激动,任何一名研究员,都会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第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第一篇英文论文……
  这是一种证明,更像是一种测试,测试你是否适合科研的残酷生活。
  不能发表论文的自然不能在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不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也意味着不能继续进行他的科研生活,而不能发表国际化的论文,其实也意味着科研生活的终结。
  科研是个不断攀升的领域,不是落后的人会被淘汰,是停滞不前的人就会被淘汰。
  尤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随着200万科研工作者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竞争压力也变的越来越大。
  在八九十年代,发表一篇《Science》,《Nature》或者《Cell》,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学部委员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几乎是手到擒来。进入2000年,再在CNS上发表论文,能够立刻得到的也就是长江学者了,当然,各个学校和研究院必然是抢着要的,给套北京上海200平米的学位房,外带全家户口,解决老婆工作什么的,差不多是想要什么要什么。再到2010年以后的时候看,别说长江学者了,知名大学的教授人手一篇CNS,若是生物等热点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发表篇论文在《自然》、《科学》并不奇怪,甚至还有本科生做到此点。
  魏振学对科研的期望丝毫不逊色于杨锐,所以,在看到了杨锐的实验室以后,他宁愿放弃煤研所的工作。但究竟能不能顺利的延续自己的科研事业,魏振学并不确信。
  短短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魏振学就像是猴子似的,想起来就去看信,没事了就去看信。
  杨锐也只能一次次的劝说。
  在此期间,生物系的门口小桌上,却是出现了回寄给杨锐的信件。
  “你的论文又发表了?”看到杨锐的名字,毛启明立刻给他收拾了起来,拿回宿舍。
  杨锐笑着拆开长条形的信封,大略的读了一遍,摇头道:“是送回来修改的。”
  “啥意思?”
  “审稿人认为有一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或者认为某些地方有疏漏,所以打回来重写,大修比较惨,小修还好。这篇是小修,恩,另外几篇估计也快出结果了。”杨锐在遇到李鑫之前,连续完成了四篇论文,全都是为了积累论文而做。
  这批论文都是以北大的名义来发表的,杨锐还选择了逼格更高的期刊,以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
  当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也意味着审查的更严格。如《生物化学系统生态》这样SCI入门级期刊,通常只要论文言之有物就可以了,简单来说,任何一点小的发现,任何一点碎片化的研究,都可以发表在这样的期刊上。
  但像是《ACS化学生物学》这样影响因子四到五的期刊,要求就会严格一些,审稿人对论文的文字数据都会有全新的要求,结论也需要更有建设性一些。
  偶尔,像是这样的期刊,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论文,也会更加严格的审核。
  用有色眼镜看数据,某些时候是无法避免的。
  杨锐还在有循序渐进的发表论文,时不时的还会在论文中引用自己的文章,倒是有助于自己的论文发表。
  不过,小修乃至大修这样的回信,终究是避免不了的。
  毛启明不太明白这些,问:“修改以后就能发表?”
  “小修的话,发表的几率很高。大修就难说了,因为修改的部分太多了,修好也不一定满足审稿人的要求。”杨锐说的是自己以后得到的经验,现在的国内期刊刚刚复活,国外期刊全凭运气,根本谈不上经验。
  董志成一下子从床上伸出了脑袋,问:“照你这么说,碰上大修就很倒霉了?”
  “有点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是大修的要求多的话,不如直接放弃,重新投另一个期刊。”杨锐颇为认真的解答。
  董志成挠挠头:“这样也行?”
  “当然,目的是发表论文,不一定要固定在某个期刊发表吧。一些审稿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正确,当然,要是连续遇到大修或者大修和拒绝的情况,重新修改也是有必要的。你的论文遇到情况了?”杨锐以前很少见董志成如此关心一个话题。
  董志成甩甩凹凸不平的大脑袋,道:“算是吧,说是修改,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改。”
  “老师怎么说?”
  “让我再做实验。我考虑要不要推倒重做。”
  “先修饰,实在不行,再动结构。”杨锐一边说,一边找出自己的论文底稿,尝试修改。
  小修的要求本来就不高,算不得什么事情。
  剩下三篇论文的结果,果然是接二连三的反馈了回来。
  两篇直接通过,另一篇依旧要求小修,就比例来说,比大部分的老师还要好。
  这也是因为杨锐用的本就是成熟的实验和论文,需要修改的空间很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