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1306

  王教授五十多岁,带黑框圆形眼镜,气场沉重,瞅了他一眼,接过请假条,道:“到了大学,同学们的社会活动增加是很正常的,但读书是参加社会活动的基础,学生不来上课也是不行的。这里说你加入了唐集中教授的实验室……哦,还申请了一个学校的项目,做了什么?”
  看到后面,王教授的态度明显和缓了一些。
  杨锐放松的道:“做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王教授复述了一遍,表情变的严肃了,道:“年轻人喜欢做研究是好事,好高骛远可要不得……”
  杨锐一愣,赶忙道:“我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有发表在SCI的期刊上。”
  他理解王教授的态度变化,肯定是以为他吹牛了。
  钾离子通道的研究是80年代才开始的,而分子机理的研究通常是一种纵向的深入研究。也就是说,在1984年,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是生物热点研究中的高难度研究,属于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在2000年以后,中国科学家参与世界性课题的研究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是研究生们,选题的时候也会奔着热点而去,毕竟,热点容易被引用,热点也容易被刊载,想发表论文,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但在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性课题其实是存在畏惧之心的。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课题研究是一种竞争关系,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论文期刊都是公开的,某个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变成了热点,立刻就有无数的研究小组跟进。
  虽然各个研究小组的选题可能不一样,但选题碰撞或者相交叉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在80年代,一般的中国学者根本不敢参与这种竞争,因为不等你把实验做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所,很可能已经把论文都发表了,这个时候,花费巨资的热点研究就变成了鸡肋,不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也就罢了,是否继续下去都变成了一个难题。
  中国早期参与的比较有名的生物竞赛,当属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研究分解下来,其实就是一系列的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实验。中国集全国之力,在与另外两个外国教授的竞争中终获胜利,耗费不菲,当然,结果是很美妙的,这是中国建国以后,生物界的最强力量,光是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就发表了20多篇论文,堪称优秀。
  可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这次耗资不菲,声势浩大的国际竞争失败了,参与其中的院士、教授们,又会面临何等的政治风险和学术风险?
  而在全世界的科学研究中,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大命题是很多的,比如癌症相关的分子机理、靶点等等,都是经久不衰的热点,每年消耗着数以千亿的资金、支撑着数以万亿的产业。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80年代的普通学者,既没有好的实验室条件,也没有充沛的经验,更缺乏成熟的团队,敢于参与这种争分夺秒的热点问题的,至少得是唐集中水平的牛人才行。
  不看实验室经费,光看团队成员就能发现差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所此时已经全是PHD的天下,而PHD可以说是学术界博士中的武士,最少要接受10年的专业训练,优中选优才能加盟各大实验室。
  与之相比,唐集中实验室里的汪颖、贺全贵毕业出国,要拿到PHD,也是很难,最起码还得六七年的时间,更别说进入厉害的实验室了。
  至于杨锐这样的大一学生,原本距离汪颖贺全贵还有好几年的差距,再加上项目经费和缺乏团队的关系,王教授根本就不相信杨锐有能力做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他本来已经准备赶人了,还是听杨锐说SCI期刊,才再次抬了抬眼皮,问:“什么期刊?”
  杨锐知道自己有点危险了,别的不怕,就怕教授大笔一挥,给他来一个《无机化学》不及格。
  学校的项目都是有基本要求的,不挂科不违纪是最起码的,所以杨锐才颠颠的拿着实验室的请假说明书找唐集中盖章,又乖乖的来上最后一课。
  北大的生物系实力强悍,专业基础课都是由教授来上的,这是别的学校没有的好条件,也让教授的课堂权利变的很大,王教授在无机化学方面也是厉害的角色,即使达不到普牛的标准,少说也是领头羊了。
  所以,看王教授态度严肃,杨锐不敢藏着了,深吸一口气,说:“《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已经通过,就在这一期发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已经发表了一篇,还有一篇本期发表,全部是独立署名。”
  《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药物化学)是影响因子长期在4.8到5.5徘徊的高端期刊,妥妥的牛人阵地,普通学校的教授,也不一定能发表这一级别的期刊。
  王教授更是听的瞳孔缩小,就像是10年代的教授,听说学生发表了《Cell》一样震惊。
  他再次重复了一遍:“你独立发表论文在JMC?”
  杨锐肯定的说“是”,又加了一句:“所以才耽误了课程。”
  “如果真能发表JMC,耽误了课程也不打紧。”王教授的表情有点怪,收拾了收拾讲桌,道:“考前拿期刊给我看,确实是你发表的话,我的课给你免试。”
  王教授说完,夹起了东西就走,留下一群准备问问题的学生面面相觑。
  ……
第324章
期末总结
  教室里。
  刘安平等人原本下课就要走的,听了杨锐和教授的对话,全都留下了。
  JMC什么的,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听过,但看教授的表情也都该知道是怎么个情况了。
  班长刘安平三两步的跑上讲台,道:“杨锐,你刚说的那个医药化学很厉害吧。”
  medicinalchemistry就是医药化学了,刘安平听一耳就能翻译出来,不过,他的志向不在于科研,对国外的期刊却是一点不熟悉。
  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期刊发表论文表示出羡慕。8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就是科研型的,学生们耳濡目染,也能窥测到论文和科研的难度。
  杨锐被同学堵住了,不好挤开,乖乖的道:“是SCI的期刊,比较不错。”
  刘安平眼珠子一转,说:“你这个科研水平,在咱们系,是不是独一份了?”
  “科研水平不能完全由论文来体现的。”杨锐不知道刘安平想做什么,说了一句套话。科研水平这种东西就像是能力这个词一样,多少有点虚无缥缈,论文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工具,不过,有的人论文水平很好会谦虚的说论文不能体现科研水平,有的人论文水平很渣,也会借此为自己开脱。
  刘安平目的明确的问:“在咱们系,你的论文是不是最好的?你发表的论文的期刊,是不是最厉害的?”
  “我没注意其他人发表的论文。”
  “那这样,你把你发表的论文的期刊名字写给我,除了这个医药化学,其他几篇也写给我,你最好自己写个简介,我帮你找老师问一问,再和其他同学对比一下。现在也是学期末了,各个班级都在搞大比武,大评比,咱们生物科学专业,也能靠着你的论文来露个脸。”刘安平的话音刚落,旁边就有学生赞同。
  更有知道的确定的道:“咱们系的学生,能发表论文到外国的也就那么一二十号人,新生就更少了,这个肯定可以,放到全校,估计都能排在前面。”
  班长听着同学的话,有了精神,拉着杨锐,道:“这是全班的荣誉,你可得上点心。”
  “好,我回头就写。”背着班长同志满满的期待,杨锐无奈点头。
  “一定要记得啊。”班长再三嘱咐,像是望夫石似的望着杨锐离开。
  白玲在后面悠悠的道:“最好现在就写了,要不然,人家忙起来,你不定找的到。”
  班长一想:对啊,现在写了更好,杨锐经常不在宿舍里,万一找不到,又是好一阵折腾。
  他马上高喊“杨锐”,说:“赶得早不如赶得巧,你就现在把东西给我写出来,我回去给你一整理,咱们就能报上去了。”
  “这东西不是要想一想?”
  “想到多少写多少,以后想到了再补充。”刘安平招招手,就差喊一声纸笔伺候了。
  杨锐瞅了一眼白玲,坐下开始写清单。
  至现在,他写的论文已近20篇,英文的超过了十篇,堆积起来的影响因子有20个以上,放在后世,也是中等水平的博士生了。
  为了班级荣誉什么的,完全不需要这么多篇论文,杨锐就捡着不同的期刊的文章,写了三四个,又加了两个中文期刊的,交给刘安平。
  白玲看着他写,眼神里闪着光,偶尔杨锐抬头,她就吐吐舌头,做无辜状,让人无可奈何。
  刘安平却是真的上心了,拿到杨锐写的清单就去准备稿子。
  这是新生度过的第一个学期,期末总结便是各个班级的重头戏,究竟能不能出彩,决定着新生班长们在大学中的政治生涯。
  刘安平不喜欢搞学术或者任何专业工作,他喜欢的就是行政和政治,希望从学生干部一路做到党政干部,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刘安平家里没什么傲人的背景,就全靠自己一点点的打拼了。
  踏踏实实的做好学生干部,然后争取一个好分配是刘安平和许多学生的共同计划。
  刘安平拿着本班的学期总结到系办公室的时候,其他班级也都拿了自己的学期总结出来。
  不过,无论是学雷锋还是好考勤,都没法和刘安平列出来的长长一串清单相提并论。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期总结做的好。”系主任毫不吝啬的夸奖,然后道:“这个清单抽出来,放到咱们系的学期总结里。”
  隔壁班的班长不情愿的道:“咱们系的学期总结是不是应该多考虑一些集体的工作……”
  “个体不能代表集体,集体也不能覆盖个体,我们强调集体,但也可以突出个体。”系主任很有水平的总结了一句。
  于是,杨锐的“成绩”就被堂而皇之的放在了全系的成绩单中,再次递交了上去。
  学校在为自己的年终成绩做准备,杨锐却是奔波于自己的年终成绩。
  当期《药物化学》期刊一发行,杨锐就往图书馆跑,准备走后门借出来,就去找王教授说项。
  教授这种动物的脾气都怪得很,因为没天敌的原因,任性的教授比比皆是。
  教无机化学的王教授既然说了要杨锐考前拿期刊给他看,杨锐就得注意着,否则,挂科也就是大笔一挥的事。
  对王教授来说,挂掉杨锐的罪孽,喂一顿鸽子大概就偿还了,杨锐下个学期可就麻烦了。
  所以,为了表示自己的认真,杨锐是数着时间去的图书馆。
  “《药物化学》借出去了。”相熟的图书管理员帮着杨锐翻找了一遍,遗憾的笑笑。
  “借给谁了?不是今天才到的?期刊不是不外借吗?”杨锐顿时是一连串的问题。
  “我再去看看。”图书管理员又去查了一遍,回来道:“王永教授借出去的,他早上就来了。总共一本,已经拿走了。”
  “王永教授,是我们生物系的教授?”杨锐还真没记住所有教授的名字。
  图书管理员摸着下巴想了一会,说:“好像是吧,看这种期刊的,不就应该是你们系的?”
  “这是怎么搞的。”杨锐整个人都糊涂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