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2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8/1306

  “开玩笑的,开玩笑的。”王永也不好直接拉人,连连摆手以后,遗憾的叹了口气,说:“你再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功课上的,不是功课上的,都可以,我们互相讨论,互相促进。”
  “多谢王教授。”
  “谢什么,谢也应该是我谢谢你,让我看这个。”王教授将手里的数据交给杨锐,又说:“保存好,不要随便写在这种稿纸上,万一丢了怎么办,最好专门准备一个硬皮笔记本,塑料防水的那种,专门用来记数据。”
  “好的。那个,还有无机化学考试……”
  “算你90分,免试。”
  “我还是想参加考试的。”杨锐有点不好意思,说:“我明年还想申请学校的经费。”
  学校给经费还是比较看成绩的,杨锐第一年能申请到经费,与他的状元身份有很大关系。
  90分固然优秀了,但对杨锐来说,90分还是比较影响成绩的,他无机化学早就学的烂透了,自然用不着免试。
  王教授呆了一下,笑着应了,看着杨锐的眼神更加热切,如同金毛看到了罐头狗粮似的。
  “可惜在唐集中的实验室了。”
  王教授脑筋一转,又有了想法,临走前说:“咱们系有个美国来的访问学者你知道吗?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水平很高,他最近都在我的实验室工作,你可以来,和美国研究员交流一下,应该会有新的体会。”
  王永之前去了一次美国,感触颇深,回来以后,又转而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来中国交流一段时间,这是妥妥的世界级学术豪强,大大提升了王教授本人及其实验室的格调。
  最近一段时间,王永教授充分利用了美国访问学者带阿里的红利,此刻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对方。
  他觉得仅凭自己一个人,不好和唐集中抗争,但要是加上一个美国学者,分量就不一样了。
  现在正是出国热的时候,像是北大清华这种学校的学生,许多人都有出国留学的渴望与行动能力,美国学者什么的,简直是吸引学生的磁石。
  ……
第326章
菜场一日
  出了王永教授的实验室,杨锐还有点恍惚。
  虽然知道自己的实力很强了,但是被一名教授挖角,还是让杨锐有点小兴奋。
  这与唐集中当日争取他不一样。那时候的杨锐还是没主的野生科研狗,领走不需要成本,大家抢起来也没负担。
  现在不一样了,杨锐已经是唐集中实验室里的科研狗了,而且以唐集中实验室的名义发表了论文,这就相当于在各种狗的比赛中获胜了一样。
  王永想要争取他,不仅要给他提供类似于唐集中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还得付出挖角的成本,等于从宠物店买挂了牌子的名犬,自然是身价大涨。
  事实上,就目前的条件下,挖角一条挂着铭牌的科研狗的成本,可能比培养一名普通的科研民工还要多。
  杨锐虽然没有离开唐集中实验室的意思,却不妨碍他回到家里,暗自嘚瑟:这说明,咱在科研领域,还是有一些竞争优势的!
  想想此时的北大同学,异日会诞生的诸多行业大牛,杨锐就显的精神振奋,蹬着自行车出门,更显意气风发。
  28杠配风衣的帅气造型带给杨锐不小的回头率,直到进入东单菜市场,所有的风度都被拥挤的人群给吹散了。
  东单菜市场坐落于东长安街的东单路口西北,正门朝南开,圆弧形的建筑上,清晰可见东菜市和“eastmarket”的英文名称。
  菜市场是L形的,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里,都像是高立柱的欧美火车站,空间巨大,采光不错,柜台之间也都留着宽大的人行道,可以说是此时北京档次最高的“购物中心”。
  但是,再好的结构,再大的空间,面对数量庞大的中国人,依旧是力不从心。
  杨锐在存自行车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自行车棚的满满的恶意。
  30年后的年轻人,或许只听说过停车难,并且可能幻想着停自行车是不难的,毕竟,自行车的体积是很小。可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任何人流密集的场所,都是不简单的。
  仔细回忆一下30年后春运时的火车站,或者上下班时的地铁或公交车,再想想,假如如此拥挤的火车站里的每个人,地铁和公交车里的每个人,都骑一辆自行车,并要停在外面,结果又会是如何。
  此刻的东单菜市场外,就足有数千辆自行车,排队停放,数量之多,令人一眼望不到边。
  而且,这些车子几乎都有类似或相同的外形,以至于车棚内必须有明显的标记,才不至于找不到车。
  杨锐不得不深入车棚很远,才趁着一人离开,抢到了车位。
  进入市场内,人流量更是大的令人窒息,好似是拥挤的车展或者动漫展,只是空气中飘荡的味道多数来自新鲜的肉类和下水,而非是化妆品腌入味的嫩肉。
  “给我一条猪肉,五花肉,要肥一点的。”杨锐排了好长一条队,才到了卖肉的柜台。
  今天晚上,他准备招待西堡中学的老同学们,亦算是锐学组的一次例行碰面会。不过,北京不比河东省的小镇,票据的管理更严格,杨锐也是费了一番功夫,才弄到了一批肉票,这让他能在市场上随便选购,而不像是平时那样,只能有限的买些正在卖的黑市肉。
  黑市肉的价格比肉票贵两三倍,多数是周边的农民偷偷养殖的猪牛羊宰杀而来的。它们在一些约定俗成的集市销售,例如周边的郊区,时间通常也不固定。
  相比之下,市内的菜市场的供应就稳定的多了,只是人均极少。
  卖肉的男人瞄了杨锐一眼,举起刀,道:“五花肉没有,肥肉也没有,人人都想要肥肉,肥肉给了你,别人怎么买。”
  “那把这条肉切给我。”杨锐指着一块较肥的说。
  “只能横着切,不能竖着切。”
  “哎,怎么还有这种规矩。”
  “你知道挑好的,别人不知道?好的让你挑走了,剩下的我怎么卖。到底买不买?”
  同样的理由,理由充分的让杨锐无可奈何。
  好肉差肉一个价,就是这样的结果,杨锐也无心争辩,干脆道:“这整块都给我。”
  “这块有十斤呢。”卖肉男再次看了杨锐一眼。
  “我都要了。”杨锐心想,大不了剩下的存冰箱。
  “票。钱。”卖肉男没称重,先等着杨锐掏东西。一个普通人一个月只发一两斤的肉票,攒下来买十斤肉的虽然有,小年轻却少。
  杨锐不再计较,掏了两下兜,在附近人怀疑的目光中,拿出钱包,找出肉票,丢在了案子上。
  卖肉男的脸颊抽了两下,不言声的将肉丢给旁边另一人,后者,一手提秤,一手平搓秤砣,报数道:“十斤八两,九块五毛。”
  杨锐数了十块钱和11斤的肉票,拿了找零,挤出拥挤的人群,已然是一身大汗,心里更是半点的购物欲都没有。
  休息两分钟,杨锐义无反顾的重新加入了一个新队伍,然后听着旁边频繁发生的吵架当戏剧消磨时间。
  像是后世菜市场那样,所有菜贩子都等着消费者上门的好事,在1984年是不存在的。事实上,这些拥有北京户口和国家正式工作的菜场职工,是以奉献的心态对待顾客的,所以,当顾客不能理解他们的奉献的时候,动辄怒气冲冲的制造吵架事件。
  买菜的顾客,其实也习惯了吵架。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你不吵不闹,人家给你什么你就拿什么,那辛辛苦苦赚的钱,存的票就浪费了,只有会吵会闹的,才能用不多的收入,操持出一桌丰富的饭菜。
  杨锐平日里也不做饭,更少来菜市场,只能随波逐流的跟着人群。
  又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买到带鱼和大黄鱼,杨锐总算满意了一些。
  80年代的中国,市场上的海产基本都是野生的,野生带鱼在后市也不算稀奇,而且就价格来说,80年代的带鱼也不能说便宜。但大黄鱼却是非常的出挑。
  到90年代末,国内的野生大黄鱼就很少见了,至于30年以后,网箱养殖的大黄鱼都能当野生的出售了,即使如此,两斤重的大黄鱼已经很少,三斤以上的更是要卖到3000元每斤,也是靠着一条大黄鱼一万块钱,领导们才能轻易的办下十万元一餐的酒席。
  而在1984年的东单菜市场,一两斤重的大黄鱼随处可见,偶尔还能看到四斤重的新鲜黄鱼。
  当然,这么好的鱼,市场工作人员会自己花上几毛一块的,带回家去吃,没点关系也是买不到的。
  不过,杨锐觉得两三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就非常好了,倒是没有强烈的追求“大”鱼。
  他一口气买了四条鱼,才觉得没有白花费时间排队。
  “冻鸡完了,冻鸡完了!”工作人员对着一条蜿蜒绵长的队伍吼了起来。
  原本尚有些秩序的队伍顿时混乱了起来。
  有个女人跑上前来,问道:“明天还有冻鸡吗?”
  “这周的都卖完了啊,下周早点来排队。”
  “怎么就没有了?”女人的声音一下子就不对了。
  “没有了,没有了!”工作人员摆着手。冻鸡和猪肉等等不同,是不需要肉票的,但也是定量供应,每天都有长长的队伍在排。
  这也是首都才有的优待,其他地方的人,就是想排队,也没有地方给他们排队去。
  每人每月半斤、一斤或者两斤的猪肉供应自然是不够吃的,冻鸡是很多人家补充蛋白质的好东西,但要买到一样不容易。
  跑上前来的女人的表情变化的很快,几秒钟的时间,就从生气变成了忧虑,继而又是伤心。
  接着,她默默的垂下头,抹了抹眼睛,手紧紧的捏紧了布袋子。
  周围突然静了下来。
  菜场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甚至都经历过。没有肉票,没有冻鸡,就意味着家里孩子没有肉吃,或许不止是这个星期没有肉吃,上个星期,上上个星期也许都没有排上队,至于下个星期,下下个星期是否能够排到,谁也说不上来。
  杨锐低头看看自己的袋子,忽然心有所感,将一大片猪肉扯出来些,且借了菜场的刀,横着接下来一块,约莫两三斤重,递给垂头的女人,说:“你要是不嫌弃,我今天买多了些肉,你不用给我肉票,我匀些给你……”
  女人一惊,连连摇头,说:“不用不用,谁家都不容易,小兄弟,你自己带回去吧,这么好的肉,吃不完的炼些荤油,平时炒菜香的很,你家里人都等着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8/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