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306

  杨锐不出意外的点了点头。做辅助线是高中几何的难点,要弄清楚这一点得费相当的功夫,后世的补习班往往也将之安排在提高班进行专门的讲解。
  简单的想了想,杨锐笑道:“辅助线一两句话讲不清楚,不过,我有个口诀。”
  “你说你说。”王国华握着笔,眼神那叫一个兴奋。
  杨锐沉吟了一下,背道:“题中若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线段垂直平分线,引向两端把线连,三角形边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翻一番……”
  王国华运笔如飞。
  杨锐背了两遍,又道:“口诀是理清思路的,真要弄明白辅助线的问题,还得系统学习。”
  “那当然了,你等等,我找两道题看看。”王国华打开自己的小笔记本,从后面往前翻了几页,就见一道道蝇头小楷抄出的题目,旁边还有规整的图形。
  王国华对着口诀看标准答案。
  一会儿,这家伙就发出恍然大悟的吁气声:“还真是这样。”
  “简单的题目,不特意去做陷阱,这个口诀都能用得上。其实现在的高考题都是简单题,也犯不着去做陷阱,就辅助线这种知识点,练熟口诀的题就够了。”杨锐一副补习老师的口吻。
  王国华茫然而顺从的点头。
  杨锐接着咳嗽一声,又道:“你觉得,我学的法子怎么样?”
  “好啊,当然好。”王国华陡然惊醒了似的,仿佛不认识的看向他,道:“你有这么多法子,哎,你这次高考真是可惜了。”
  “没事,正好多复习一年,考个好学校。”
  “你还挺看的开的,也是,说不定能考上本科……”王国华瞅着自己的笔记,许下了一个宏愿。
  杨锐莞尔:“只要是本科你就满足了?”
  “本科还不满足?”王国华瞪大了眼睛道:“别说本科了,只要能读大专,我就烧高香了。”
  “那要是让你选,你想考哪个学校?”
  “哪里要我就去哪。”王国华其实也挺坚定的。
  杨锐追问:“总有个想上的学校吧。”
  少年总是有梦想的。
  王国华犹豫片刻,像是怕被人听到似的,小声道:“我听说河东大学挺好的,可人家是重点大学,没戏!”
  杨锐失笑:“重点是挺难的,想想还不敢?”
  “也就是想想了。”
  “那你要是真能考上呢?”
  “怎么可能考得上?”
  “你跟着我学,只要肯用功,十有八九。”杨锐酝酿许久,终于将这句话给说了出来。
  他可不是开玩笑的。
  80年代高考的考察要求其实并不高,分数也低,如西堡所在的河东省,录取分数在全国份数中等,理科三百七八十分足矣,若能有个四百出头,就敢窥视目前的中央直属88所重点大学了。
  河东大学是本省的重点,通常比重点线高一点就有机会,若是有个四百五十分,都可以挑专业了。
  而试题的难度,除了偶尔会有超出考试大纲的偏题以外,80年代的高考难度甚至比30年后还要低一些,后世的高三学生随便拉过来特训两个月,考个重点大学轻轻松松。
  毕竟,82年的高中生,小学和初中基本是放羊的,所谓的基础,比后世学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给他们教课的老师,也有十年的时间在搞运动,或者被运动搞,如何应对高考,他们的经验并不比学生多多少。
  杨锐就不一样了。
  在30年后的教育产业化大潮中,补习学校的讲师可谓是久经沙场,像是他这样想创业的金牌讲师,更是能做到有教无类。高考200分的学生来读基础班要教,高考500分的学生要读提高班也要教,且要把教学成绩在分数里体现出来。
  以王国华的底子,要求他像是后世学生那样,考500分往上,的确希望渺茫,可在80年代的环境下,考个400多分,着实不难。
  所以,杨锐打保票的时候,眼神凝实,颇有犀利之感。
  王国华想信又不敢信的道:“你就吹牛吧。”
  “那我刚才给你的两招,也是吹牛不成?”
  王国华一时语塞,目光却是渐渐的灼热了。
  一会儿,他迟疑的问:“杨锐,你觉得,我真能考上河东大学?”
  杨锐重重点头。
  王国华看看他,又看看笔记本上的口诀,咬咬牙,道:“你要是真能让我考上河东大学,你怎么说,我怎么做。”
  “真的?”
  “真的。”
  见王国华的确是认真的,杨锐这才吐露了一丝想法,道:“我准备组织一个学习小组,把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起来。你算是第一个。”
  “好。”王国华毫不犹豫的点头了,他甚至有些佩服的问:“你是想把你的学习办法教给大家?”
  “不光是学习方法,也不仅仅是组织学习,应该包含的更宽泛一些。不过,学习小组不是谁想加就能加的,必须经过考察,目前为止,先咱们两个人。”杨锐的心里,更倾向于美国式的兄弟会,不需要那么多的party和酒精,考验方式也可以改变,但精髓应当是相同的。
  这支小组,将会从学校延伸到社会,成为一种人脉扩展的手段,联接桃李们的血液。
  王国华才不管那么多呢,他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了,要不然,又何必来学校继续读这折磨人的回炉班。
  杨锐抬头看看天色,想了想道:“那从今天开始,你就要按照我的复习要求学习了,第一目标,先把三角函数彻底搞定。”
  王国华有点小期待的问:“怎么搞定?”
  “背题。”杨锐很快在脑海中翻找到了一些经典的题目,又回房间找了纸笔,边抄边道:“你把这些题目做出来,然后全部背下来,过两天摸底考试,三角函数的题,你至少能拿到一半的分数。”
  数学也许是思维的游戏,但在应试教育的大圈子里,数学同样可以是记忆的游戏。
  对于基础不牢靠的学生来说,若是只求及格,背题比做题的效果要好的多。
  王国华倒也听说过这种方法。不过,他哪里整理的出来各种有代表性的题型。
  看杨锐抄的飞快,王国华心里突然对向来厌恶的摸底考试,充满了期待。
  如果每种类型的题,都能拿到一半分数的话,那数学岂不是要有60分?
  哪可是回炉班的尖子生,才能考出的分数。
  ……
第4章
摸底考试
  接下来两天,杨锐一半时间用来抄写和整理试卷,一半时间用来浏览深藏在自己脑海中的论文和书籍。
  他做研究僧的时候,读书和实验还是相当认真的,也曾妄想过毕业以后专职科研。但是,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生物系研究生要找一份真正的研究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不甘心做临时工喂养小白鼠或者洗烧瓶的话,科研与研究生简直形同陌路。
  现在却不同了。
  不提他脑海中已有的大量论文和书记,光是他已经掌握的知识,那些熟的不能再熟的理论和实验,就足以把他送入国内顶尖的研究机构。
  杨锐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充分的利用它们。
  缓慢的,精细的,最大化的利用它们。
  与杨锐沉默的思考和抄写工作不同,王国华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摇头晃脑的背诵题目。
  他越背越觉得有效果。
  尽管杨锐给他的许多题目都很简单,可遇到新题的时候,偏偏总能用老题来套用。
  王国华不知道这是经过后世题海战术考验过的经典例题,但他知道自己绝对长分了。
  这种感觉对一名复读生来说,就像是兴奋剂一样。
  整整两天时间,王国华坐在杨锐旁边,除了偶尔问他两句以外,谁都不理,啥都不干,就是一门心思的背题。
  语文老师来上课了,他背例题;英语老师来上课了,他背例题;自习课,他背例题;课间休息,他还是背例题。
  西堡中学的老师水平不好不坏,但王国华知道,这里没有一个老师,能把自己的单科成绩提高30分。
  王国华决定相信杨锐。
  两人的异状,自然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而每当有人问起来的时候,王国华就用一句话打发:“我在杨锐的学习小组里,学的新法子。”
  然后接着蒙头背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