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1306

  杨锐清清嗓子,道:“我觉得能做的,第一,蛋白质亲和层析;第二,亲和印迹;第三,免疫共沉淀;第四,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第五,化学交联法;第六,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
  说到这里的时候,原本笑呵呵的听杨锐说话的教授们,慢慢认真起来。
  只是罗列检测方法,在场好些人都能做到,无非是熟记或背诵罢了,有厉害的还能过目不忘,那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杨锐的熟练罗列,却说明最起码他没有信口开河。
  而在众人的注意下,杨锐又毫不怯场的说出了三个:“第七,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第八,噬菌体展示技术;第九,酵母双杂交或多杂交……”
  说到第七的时候,包括富教授在内的多人,脸色都变的不自然了。原因很简单,表面等离子共振什么的,他们听过名词,具体内容却是不了解的。
  富教授立即提出异议,道:“你刚刚说的是新实验室能做的,这几个检测,都能做?”
  检测方法可不光是检测方法,更新更先进的检测方法,往往代表着更准确更新鲜的结论,落在实处,就是更多更好的论文。
  这可比虚无缥缈的蛋白质的意义有意义的多。
  杨锐读书的时候,这些检测方法可不新鲜了,属于普通实验室都有的东西,他也不扯废话,直接道:“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通过对生物反应过程中,SPR角,也就是共振角的动态变化,获取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异信号。需要应用计算机,附带软件分析芯片上配体与待检分子,用来检测抗原和抗体,受体和配体,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很方便。”
  富教授张张嘴,无从反驳。因为他也不懂,只能求救似的向两边看看。
  曾经将胥岸青推荐给理查德的卢月萍看不过,咳嗽一声,道:“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原理是这样没错,我去英国访问的时候用过,不过,这个用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做吗?”
  “类似的计算机我用过,华锐实验室里就有,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我可以给大家当场演示。”杨锐一句虚言都没有,现在的计算机虽然复杂,杨锐学起来也不觉得非常难,其实后世的学术专用软件也不简单,美妙的人机互动和友好的界面,从来就不属于科研狗。
  众人却是肃然起敬,现如今,光是利用应用计算机做实验,就已经很有学术味道了。
  蔡教授亦是微微动容,杨锐的年轻,这时候似乎也变成了优点。
  ……
第472章
问到没问题
  “那我继续说了。”杨锐以学生的姿态又问了一句。
  然而,他的气势却在缓缓聚集。
  学术厅里说学术,自然是谁强谁高贵,谁高明谁权威。
  杨锐虽然像是学生背书似的说条目,但这些条目,他都是要保证能在实验室里复制的。
  而就他的解释说明来看,他也确实能做到实验室里复制,这可就相当不容易了。
  一句话的检测方法,具体到实验室里的时候,说不定要耗费几天乃至几十天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烂熟于胸,可不是说说而已。
  蔡教授都不由自主的说了“好”。
  杨锐却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继续道:“第十种是质谱分析法;第十一种是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第十二种是从mRNA表达推测……”
  他喘了一口气,看向众人。
  蔡教授陷入沉默状态。
  富教授陷入呆滞状态:竟然有这么多种,没听过的是怎么回事?
  卢月萍在这方面涉猎较多,略显兴奋,问:“还有吗?”
  “还有一种,我有所了解,但不能作为短期目标。”杨锐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你说。”
  “通过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分析?”卢月萍觉得这个方法很陌生,反而更加好奇。
  “这是一种前沿技术,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蛋白质数据库,其实,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实验室的远期目标……”杨锐说的实际上是基因组学。
  不过,基因组学的概念,实际上要到86年才被提出来。其实,早在杨锐刚进大学的时候,就确定了基础研究的目标将是基因组学,钾通道的相关论文,也都是以此为目标决定的。
  甚至早在杨锐刚加入唐集中实验室的时候,发表的《钠和钾通道中的电压门控的分子机理》也都是以此为目标的。
  当然,基因组学是一个专门学科,虽然是86年才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相关的研究已经做了不知多少年了。
  杨锐现在也没有资格喊出基因组学的概念,一篇Cell可不够建立一个学说,到了想发Cell发Cell,想有Nature有Nature的时候,再来一叠子的专著,继而得到各种国际会议中的主讲发言权,然后再选取一次正确的时机喊出“基因组学”才是正确的学术开展方式。
  所以,杨锐是只能做,不能说的。
  甚至就连做,他也做的很晚了,86年建立的学说,说不定都酝酿了十几年。
  如果到时候,罗德里克正式建立基因组学的时候,能在文章里提杨锐或他的实验室一句,或者将他的一篇文章列入参考文献,也就不枉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了,当然,那也是不逊于CNS的逼格。
  想想看,假如有一天,入读生物系的大学生,凡是打开那本厚的令人发指,封面花花绿绿,内容让人想吐的《基因组学》的时候,都不得不背诵杨锐的研究内容,那格调提升不言而喻。
  蔡教授不知道杨锐的野心这么大,只是讶然的看了他一眼,道:“建立蛋白质数据库是很费钱的。”
  “只是长期规划而已,前期还是研究蛋白间相互作用。”杨锐想了一下,道:“我们可以从表面等离子共振开始做起。”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需要应用计算机,而这个特质显然吸引了最多人的注意,杨锐也就从这方面下手。
  使用计算机技术,在80年代是明显的用钱换论文的行径,因为包括美国在内,此时大部分学校和机构都缺少应用计算机。
  不管是小型机还是大型机,就现在的运算速度,一个月做不了几个实验,使用和保养都麻烦,如加州伯克利分校,或者常青藤一流的大学,倒是想买就能买,但在北大清华,那还是相当稀罕的。
  另外,全英文界面的计算机也阻止了它的普及。
  要懂点英文,还要所在的学校和机构条件不错,最后要自己的项目有价值,最后的最后还要能申请的到机时,种种条件叠加下来,让在场的教授和副教授们也觉得计算机新鲜。
  蔡教授则是属于不觉得新鲜的人,微微皱眉,道:“计算机的预算,咱们系批不出来。你能用华锐实验室的计算机?”
  “我可以借用一两个月的时间,但不能一直借用,我可以申请一个国家级项目,用项目经费购买。”杨锐不想让华锐实验室和北大的实验室有太多交集。
  蔡教授看看四周,笑了,说道:“申请上百万的国家经费可不容易。”
  “有人帮忙的话,也不会太难,而且,先期可以先做钾通道的项目。”杨锐隐晦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不想要共建实验室,他要自己的实验室,只要人帮手。
  满屋子就没有一个笨蛋,都能听出来。
  蔡教授倒无所谓,本来就是双向选择,他笑笑道:“申请国家预算可是很麻烦的,最有可能的还是批准机时。”
  “等离子共振需要专门的应用计算机和专门的软件,我想机时恐怕不行。”
  “哦?”
  “关于等离子共振的实验,我可以回去以后就写几篇论文发表出去,然后再申请的话,几率会大不少吧。”
  “那当然,不过,你要写几篇?”蔡教授显然对杨锐给出的单位有点疑惑。
  杨锐迅速在脑海中回放一遍,道:“我可以把正在做的实验改一下,把蛋白质检测的部分拿出来,写三四篇没问题。”
  这下不止是蔡教授,在座诸人都有点无语。
  大家写论文都是一篇一篇的写,“写三四篇”没问题是什么鬼。
  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还没有后世“刷”论文的风范,当然,也是团队合作和良好的运行体系尚未建立的原因,一篇篇的论文刷过去,实验也得做的非常流畅,至少有内涵才行。
  当然,后世的中国学术界,熟悉了国外期刊的审核方式,也创造性的发明了很多刷论文的方法,这些先进方法,如今会议室内的教授们,大概还是没有掌握的。
  蔡教授不扯能不能的问题,咳嗽一声,道:“三四篇都得在水准以上,才好申请经费。”
  “当然。”
  “嗯,其他人有什么问题没有?”蔡教授不做评价,反正他不可能加入杨锐的实验室。
  至于有兴趣的人怎么想,那就是个人的考虑了。
  大约是一分钟的沉静,几名副教授争先恐后的提问了。
  他们提问的都是克隆突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结构的相关问题,不用说,最吸引大家的,还是有可能发表Cell的论文。
  杨锐也不着急,不慌不忙的作答。
  学术答辩是最能体现一名学者思维和实力的时候,这也是国外顶级学术机构都很重视国际会议的原因,看论文看不出来的问题,问两句话,说不定就问出来了,这就好像是法庭上的诘问,一个人可以做出完美无缺的陈述,但他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作假。
  对于自己做了半年的论文,杨锐简直是熟的不能再熟,相比之下,只是看过论文,或者临时抱佛脚的提问者,对克隆突变基因,或者分析钾通道结构等等,只能说有浅显的认识。
  这样的水平,自然是问不倒杨锐的,不仅问不倒,当表面问题结束以后,试图深入提问几个人,还隐晦的被杨锐点出问题有误。
  这下子,一些人都不好意思提问了。
  不过,总有不在乎被指出问题的,非常自信的,对命题有兴趣的,或者非常在乎新建的独立实验室的学者。
  问题的难度也层层深入。
  杨锐的脸上始终挂着温润的笑,反击的也越来越犀利,丝毫不因为对方是教授或副教授就有所放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