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1306

  唐集中实验室里的实验小组还不太熟练,进度本来就慢,华锐实验室却是非常熟练,用不着杨锐费心,两边都只要打几个电话,了解一下情况就可。若是技术再先进一些,有电子邮件的话,杨锐连按时打电话都可以省下来。
  然而,杨锐希望的校内留言渐消却未能实现。校内的流言是传的少了,却远没有消失,而且颇有发酵的趋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只红人一条热议来的容易,去的也容易,弄不好连两天时间都坚持不下去,但在80年代,大家传播一条信息不容易,自然要玩的久一点。
  杨锐旷课的几天时间,充其量是给谣言深度发掘的时间罢了。
  几名无聊的研究生,甚至开始分析和猜测东京大学的教授名字。
  东大生物学其实也就那么些个人,会在JMC发表论文,研究方向是离子膜的就更少了。
  到了第二周的周一,JMC回寄的信件,更是将猜测推向了高潮。
  而杨锐接到电话,于情于理都不能再玩消失了,只好回实验室接受围观。
  来看热闹的……不,应该是来遛弯的人群,几乎将唐集中的实验室给挤爆了。
  而且,大家自发的组成了聊天组织,交换信息:
  “JMC回寄的信函,是不是等于最后决定?”
  “不一定。”旁边还有好心人科普:“同行评审一般是两三个人做决定,杨锐一个人否了人家,另外一个或者两个人如果通过的话,JMC还是会刊东大教授的论文,但也可能让人家修改。”
  “那就是要判断一致才行?”
  “判断不一致,就要编辑分析理由了,理由充分的一方说话算数,这个说不上的。”
  “杨锐是要求对方修改不是?”
  “对,但改不改还要看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要是我,杨锐这么年轻,还是不适合取信。”
  “要是不相信他的判断,何必让他做审稿人?老外无聊了才搞这种麻烦,人家不在乎年纪的。”
  “怎么能不在乎。”
  “你在乎美国的教授是20还是30岁?李政道好像就是20多岁做的教授吧。”
  “你拿李政道和杨锐比,太夸张了吧。”
  “李政道西南联大毕业以后去的美国,杨锐北大毕业以后去美国,说不定怎么发展呢。”
  “哎,咱们国内自己就不能培养一个诺贝尔奖出来?”
  在话题走歪之后,杨锐回到唐集中实验室,向围观群众点头致意:“遛弯呢。”
  “嘿,闲逛一圈。”围观群众像是打谷场里抽旱烟的大爷,自如的打招呼,一个个的瞪大眼睛,等着看杨锐的表现。
  还是唐集中将杨锐一把拉进办公室,关上门,叹口气,小声道:“这起子人,就指着看你的笑话呢。”
  “不奇怪,我抢了他们的风头,又挡了他们的路,有人看不惯多正常。”杨锐没有像是唐集中想象的那样受影响。
  “你不生气?”唐集中打量一番杨锐。他年纪大了,也许习惯了被人指指点点,杨锐却是年轻气盛,本应该是好冲动的年纪。
  杨锐耸耸肩,道:“资源就那么多,我占掉了,别人就没有了,我有什么生气的,生气也是他们生气。”
  ……
第492章
交流合作
  杨锐说的资源,还是独立实验室的事。一个院系能建的独立实验室虽然没有数量限制,但投入是不能少的。
  当然,像北大这样的学校,肯定要求院系的独立实验室有充沛的资金来源,比如申请国家级基金,申请省部级项目,或者直接从有钱的国企要好处。如铁道部此等超级部委,甚至自己养着多个高校,只要投其所好,从他们那里弄到好处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然而,无论要钱的技巧有多纯熟,院系总要给自己的独立实验室一些经费,否则,独立实验室怕是一点都不在乎院系了。
  院系的科研经费是有数的,给了杨锐就给不了别人。像是蔡教授前两个月给杨锐的60万经费,那都是年初就有去向的,虽然不至于周转不灵,直接影响到其他人,但总数上少了,总会体现出来,有在乎的人,自然会在乎。
  当然,恨人有恨己无的心态或许更重要。
  然而,杨锐是不可能放弃独立实验室的。
  这是1984年的中国,全靠私人实验室做研究,终究是要混不下去的。
  杨锐就算是全副精力用来做生意,都赚不到足够实验室用的钱,因为实验室的经费,永远都是要指数上涨的。
  尤其是基础性研究,没有国家资助,也得有大财团的资助,80年代的中国再穷,那也是玩过两弹一星的国家,指缝里稍微漏一点,让杨锐做点不赚钱的研究,还是没问题的。
  想要国家张开指缝,没有国家序列中的实验室可是不行。
  为了这个目的,杨锐才不在乎别人高兴不高兴。
  科研原本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路,人类的道路,归根结底都是前驱们用尸骨踩出来的。
  尝百草的神农从来都是一尊图腾,死掉了一位再来一位,代代生命拓展了人类的认知。
  些许的风凉话又算得了什么。
  杨锐打开门,毫不遮掩的取来邮件,撕开了写满英文的包裹。
  对他来说,JMC的回复尽可预期,科研又不是什么玄学,论文更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严谨文章,JMC可以不邀请他做审稿人,但既然邀请了,那就必须重视他的评断,否则,学者的笔杆子也不是吃素的。
  除非杨锐的评断错了,但是,那又怎么可能。
  “撕拉!”
  里面的包裹也被杨锐扯了开来,露出三封信组成的全部内容。
  周围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像是大白鹅似的,纷纷伸着脖子看。
  杨锐自信个人的判断,他们的想法却各有不同。
  大家嘴上不说,但还是想看了结果再做谈资。
  杨锐一封信一封信看封皮。
  第一第二封信均来自《JMC》的编辑社,第三封信的正面,却是两种中英两国文字。
  杨锐看到封皮的同时,其他人也都看到了。
  有好事者,首先读出了上面的中文:“先生敬启”。
  接着,又有人读出了英文寄信人,东京大学的加藤教授。
  “是那个东大教授的信?不是单盲吗?他怎么知道你是谁?”这次说话的是谭助教了,他给唐集中做头犬,不想遛弯也得来打谷场。
  杨锐撕开信件的同时,道:“信是JMC转过来的。单盲应该是相对的,很多期刊对于审稿人的所在国都是不匿名的。”
  因为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研究习惯和研究体系,尤其是前些年的苏联与东欧国家,他们的研究水平不弱,但在许多方面都与西方世界持相反的观点,这其中自然有政治因素的存在,但很多时候,也确实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各自发展出的不同认识。
  科学论文原本就喜欢探讨前沿科学,而在科学前沿,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期刊出于各方面考虑,一方面会尽可能的安排恰当的审稿人,另一方面也会让作者知道审稿人的部分信息。
  如此一来,遇到分歧严重的流派,作者自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从而也能保护自己。
  加藤教授虽然不知道杨锐的名字和机构所在,但知道了他是中国人,立刻用上了以前学习的中文。
  在日本,小学和中学期间,学习中文是很普遍的,一些名校的入学考试也必然会考中文,而且会考到成语的程度,用中文写信封,对一个教授来说,实在是小意思。
  不过,书信原文,依旧用英语来写了,想来为了语义有歧。
  杨锐默默的看起了信件。
  来“遛弯”的群众则被唐集中驱赶到了边上。
  “写的啥东西?”总有人好奇的猫挠。
  杨锐随口道:“我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方的回应。”
  “怎么回应的?”
  “做出相应修改呗。行了,我得看东西了,咱们遛弯的,是不是也遛够了?”杨锐下了逐客令,有时间来闲逛的,不是年轻老师,就是年轻学生,好奇心和幼猫一样,永远没个满足的时候。
  然而,杨锐还是低估了东大教授的故事的流行程度。
  杨锐话音刚落,就有人笑嘻嘻的道:“给我们说说修改意见和人家的修改内容呗,让我们也学习一下。”
  “是啊,给我们学习一下吧。”好几个人起哄似的配合。
  起哄是80年代集体生活的常态。现在又没有QQ群和微信群的存在,一群人在一起,更是免不了任性的时候。
  而在这个年代,学生与年轻人的错误,也总是容易被宽容对待。
  就连唐集中,也在学生们的起哄声中露出了笑容,仿佛忘记了自己先前对他们的评价,道:“杨锐,干脆你给他们讲一讲,也让大家了解一下国外的审稿制度。”
  “这个……加藤,就是东大的教授的信里,关于论文的内容其实不多。”杨锐稍微有点犹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