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4/1306

  产业工人与做农活比起来,自然是工人的工作好,用这时候的话来说,就是风吹不到,雨淋不着,但是,与售货员售票员这样的工作比起来,产业工人又显得脏累。所以,80年代人相亲,做售票员的都比工人好找工作,售票员们也不愿意嫁工人,他们更喜欢会开车的司机。
  至于做办公室的,比如会计出纳,后勤庶务,都属于白领工作,工作强度比蓝领更低,工作环境比蓝领更好,向来是工人向往的上升渠道。
  这时候,如果听工厂家属院里的闲言碎语,永远少不了谁谁找了谁谁,“以工代干”了的话题。
  不待苏先凯和顾莲细问,杨锐当先迈步,道:“咱们先进实验室,看看条件,边走边说。”
  苏先凯和顾莲一前一后,迟疑着走进实验室。
  今天是仪器交流日,隔壁实验室的两名教师在氨基酸分析仪前面记着数据,一并七八名学生围在跟前瞎忙活。
  许正平也不得不陪在跟前,十几万美元的仪器,放在北大也是顶昂贵的家伙事了,谁要是给弄坏了,那是一定赔不起的,只能杨锐自认倒霉。
  这也是许正平急着让杨锐招人,以及购买普通仪器的原因之一,交流仪器太熬人,要是有手底下人帮忙看着也行,偏偏没有。
  许正平自己倒是带着几个学生,但都是他抽出来的本科生,不似30年后,随便拉两个副教授就能带硕士研究生了,84年才恢复高考,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更少,教授们都排不过来,许正平更是不够资格。
  全套的氨基酸分析仪以现时的标准来说是很高级了,但距离全自动还差着不少,用起来光是旋钮就是几十个,乍看如操作飞机一般,许正平也是刚开始学用,不敢保证学生能用好,只能自己在旁监督。
  苏先凯自然而然的走过去看了起来。
  杨锐继续与落在后面的顾莲闲聊。
  略微熟悉一些以后,顾莲的话也多了起来,一会儿,略微认真地问:“你真能给我调工作?”
  “能调。”杨锐点头。
  “这可是跨省调动工作,还是往首都调。”
  “我知道。”杨锐在北京的资源也不少了,而他收获的某些人情,或者属于附加产品,或者是不用白不用,某些情况下,人情来往还能增加情谊——土豪专享系统,有钱任性。
  顾莲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想了一会,严肃的问:“你想让我们家老苏做什么工作?他就是一个搞生物的,按说也不能太危险吧,是不是?”
  说到这里,顾莲的语调都变了。
  杨锐哭笑不得:“我们是大学,没有危险工种,就是正常工作。”
  “那你为啥还要帮我调动工作。”
  “这不是为了让苏先凯同志能安心工作嘛,是我们实验室的福利。”
  顾莲更怀疑了:“老苏有这么值钱?”
  “确实挺值钱的。”杨锐心想,工程院院士级的幼牛,能不值钱吗,都不用等他做到工程院院士,就是未来十年,都不知道要创造多少台挖掘机的价值。
  科研其实是一件很反人性的工作,他既需要一个人对科研抱有浓厚的兴趣,又要求一个人能够忍受枯燥,同时,它还要求深厚的知识储备。
  要求其中的两点其实是容易的,但同时具备三点却是异常困难的。
  而且,同样是科研的兴趣,兴趣的方向又有极大的不同。
  就像是优秀的牧羊犬总是稀缺的一样,实验室的头犬也总是稀缺的。
  在杨锐读研的时候,许多博士生导师都严重倾向招自己的学生,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有十个学生考自己的博士生,其中只有一名自己熟悉且喜欢的硕士生,而今年的名额只有两个,那么,只招自己熟悉且喜欢的硕士生;如果有十个学生考自己的博士生,其中没有自己熟悉且喜欢的硕士生,而今年的名额只有两个,那么……努力劝说自己熟悉且喜欢的硕士生考博,并给出种种许诺。
  实在是培养一名头犬太花费精力了,越是有名和忙碌的学者,越不愿意招学生,也是这个原因。
  如果说实验室是一支篮球队,那像是苏先凯这样的未来工程院院士,就像是高中篮球队里,身高两米二的青涩篮球手,杨锐绝对是势在必得。
  有这样一只小牛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他不知道要省下多少精力。再者说,小牛做的一切论文,还都得挂上他的通讯作者,他的实验室名字,在其独立之前,任何收益也归属于实验室。
  没有比这更一本万利的生意了。
  顾莲却没有杨锐的自信,在实验室里如无头苍蝇似的转了一会,又将苏先凯拉了过来。
  苏先凯同样晕着呢,听了顾莲的话,又回头看看被人围起来的氨基酸分析仪,以及孤傲的扫描电镜,小声对杨锐道:“您是不是找错人了,您实验室里的两台仪器,我都不会用,我也不知道能帮上什么忙。”
  “不会用没关系,我教你。”杨锐笑得像是牛外婆似的。
  “我只是刚毕业,还在继续理论学习……”苏先凯的姿态摆得低了又低。
  “没关系,咱们先在实验室里做练习,到时候看你练习的情况决定,擅长实验呢,你就做实验,不擅长实验呢,你就做理论,都可以。”杨锐依旧笑得像是牛外婆。
  做科研的,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动手能力弱,都是很正常的事。比如著名的泡利不相容的泡利,就是只擅长理论,基本不插手实验的,杨振宁也是如此。
  杨锐不知道苏先凯历史上的发展轨迹是怎么样的,所以让苏先凯自己尝试。
  对于这个级别的幼牛,杨锐也有足够的自信来调教。
  大犇们之所以有三个牛那么强,往往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有多扎实,更多的还是眼光和前瞻性,尤其是那些常年身处在科研一线的大犇,他写出来的论文只包含了他所拥有的部分知识和认识,而那些不确定的,尚未完成的,需要保密的知识和认识,就往往只有被言传身教者所知了。
  钱学森与他的师兄们的成功,就可以看做是一次只是扩散的成功。
  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掌握着全世界最尖端的技术,“超音速之父”的名字不是白叫的,整个超音速时代都笼罩在冯卡门的阴影下,想当然的,这些可以用于军事的前沿知识并不会全部发表成论文,但在其实验室里工作的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渠道却不仅限于论文。
  于是,直到六七十年代,冯卡门实验室的学生们都是航空技术的领先者,这些遍及五大洲的学生,也将“卡门科班”的名字发扬光大,拿尽了各种荣誉。
  这样的超高端实验室,虽然比中世纪的铁匠铺开放,却还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室。
  杨锐满脑子的高端论文,而且掌握着太多太多的成熟理论和体系,要说眼光和眼界,真是超过了大多数高校的讲座教授。
  另一方面,做了多年补习老师的杨锐,在教育学生方面亦有心得。
  如苏先凯此等水平的雏牛,已经用不着鼓励教育什么的了,就是一个劲地加压,他都有办法解决问题,老外的高等教育也经常采用高压教育的,MIT号称学习睡觉和社交只能做两样,于是大家都以为自己可以不睡觉;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常年人满为患,牛津大学想拿一等的学生搅基都不忘在同伴的背上读书……
  苏先凯想破脑袋,也不知道杨锐看中了自己什么,更不知道,杨锐确实已经准备像是用骡子似的,使用他了。
  不过,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并且感激的道:“承蒙您看得起,有用得上我的地方,您尽管说……”
  顾莲一边掐着老公的腰,一边点头:“随便你用!”
  “那行,咱们就从扫描电镜开始。”杨锐一点都不客气,转身就将暂时没人用的扫描电镜给打开了,然后开始给苏先凯介绍使用方法。
  人人侧目!
  高端仪器和普通机器是两个概念。
  高端仪器是不能随便开关机的,当然也不能随便用的,因为它的机器损耗特别大,维修维护的费用特别高。
  所以,“先开显示器再开主机”的是微机,“不要在键盘上吃泡面”的是电脑。
  “离子通道”实验室里的两台仪器是绝对的高端了,许正平每次开机前的准备,就差拜神斩猪头了。
  杨锐竟然开机教学,简直让一个实验室的人都不能忍。
  好几个学生都自觉的挪动到了苏先凯身边,顺便学习,为了看清楚,他们紧紧的贴着苏先凯,头碰着头,肩碰着肩,胯骨碰着臀……
  苏先凯无比的紧张,北大的气氛,心想:北大的气氛,好怪啊……
  ……
第542章
调离
  “小苏,听说你想调离?”办公室大妈刘红梅总是第一个得到消息。
  此言一出,办公室里其他两个人也看向苏先凯。
  苏先凯愣了一下神,“嗯”了一声。
  刘红梅问:“找好接受单位了。”
  “嗯。”
  “学校不肯放人吧?”
  苏先凯苦笑:“我再说几次看。”
  这时候人换工作不似以后,没有辞职一说,只能调离。所谓的调,调的也不是人,而是档案。
  只有请本单位的人事部门开具了允许调离的证明,该人才能拿走自己密封的档案,或通过邮政专门的系统寄出。
  如果本人所在的单位不放人,其实没有太多的办法可想。
  一种方式,是直接前往想去的单位上班,不管档案,很多人都是如此做,但后遗症也是不少的。
  一种就是所在的单位重建档案了,这种做法要后面的单位厉害,还得关系精深,非一般人能遇到。
  当然,若是有大义名分,比如国家需求云云,一般的单位也不会拦着。
  事实上,能不能走,很多时候是看个人的意愿的。
  如果一个人坚决要走,多次要求,铁了心要走,所在单位在他坚持多次以后,一般也就放了。
  苏先凯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