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4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9/1306

  但在北大,范振龙的成绩只能说是勉强。
  杨锐只是给出了干脆肯定的回答:“是。”
  蔡教授沉吟了一下,道:“我知道你这几天面试了不少人,最后就选他了?人来了,就不能后悔了?”
  “不后悔,范振龙性格比较好,方便与我配合,另外,他的经验也还可以,监督实验进行没有问题。”杨锐回答的很肯定。范振龙而今是潜心研究的状态,或者说,他其实就是处在自我积累的状态下,等积累的差不多了,几篇文章出炉,转眼间就是教授、访问学者、美国一流大学讲座教授,回国院士的节奏。
  等再过20年看,这些学业不畅但事业畅通的学界人士,在中青年时期,都和焖肉一样,不解开锅,连味道都闻不着。
  不过,与选择了不要编制的几个人相比,范振龙说不上是吃亏了,还是沾了便宜。
  从杨锐的角度来看,但凡是能做到长江学者级的研究员,根本用不着在乎编制了,最多不要10年,上到中央政府,下到地方高校,都有专门的经费用来招募高级学者,别说编制这种小问题了,经费都是百万起的。
  范振龙自己去做访问学者以后,被外国人一熏陶,都主动放弃了编制。
  可以说,与现在拿到编制相比,还不如拿两万块钱,改善生活,何况还有公爵王开。
  也许,平静的心情对现在的居家男人来说更重要,不管怎么说,杨锐和范振龙都觉得满意,这是达成合作的前提。
  蔡教授更不会干涉杨锐的选择,确定范振龙的基本条件符合,就合上了履历,道:“我让人下调令,这样的话,你的实验室就算是组成了?”
  “是,组成了。”杨锐亦是笑容满面。
  “组成了,就要尽快运作起来,让大家看到成果。”蔡教授随口一说,又道:“听说你选了几个人,让香港华锐实验室给拉过去了?”
  “您就给我两个编制,剩下的,我觉得也别浪费了,就介绍给了他们。您要是给我编制,我立刻拉回来。”
  “不用了,你愿意留着就留着吧,今年都没有编制再腾出来了,明年都不一定。”蔡教授说着一笑,道:“你要是留校了,我再给你两个编制,也没关系。”
  这是两人第一次面对面的说到留校的问题,杨锐呵呵一笑,道:“我留校还要三年,这三年,离子通道实验室肯定能做大。”
  “能做大就好。”蔡教授深深的看了杨锐一眼,道:“到时候,华锐实验室也能做大了吧。”
  “两间实验室的热点各不同,看机遇了。”杨锐也没准备瞒着人,别说两个实验室互相独立,就是没那么独立,这种情况亦属正常。
  学术界受到的管制向来很少,哪怕是到30年后,有办法的教授,也都是尽可能的掌管多个实验室,显然也是没办法做到公私分明的。
  杨锐因为前程远大,不愿意受到干扰,才会严格的分离两家实验室,但不管他是否这么做,蔡教授都不会管他。
  身为院士,蔡教授自己都挂着好几个实验室的名字呢。
  简单的问了两句以后,蔡教授提醒道:“挖几个人就可以了,这几天,还有人笑着给我打电话,让我注意影响,再过一阵子,就怕有人打电话来骂了,那样子,你以后在国内生物界,就不好做人了。”
  杨锐一凛,忙道:“选人都结束了,我总共就拉了6个人,两个到咱们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三个人去华锐,都是自己送简历来的。”
  他面试的人倒是不少,但许多人都是奔着北大来的,没有编制,没有北大,两万元和公爵王也不是万能的。
  杨锐买了4辆公爵王,准备再分配给黄茂一辆,也是一点都没有浪费。
  他自己甚至都没有车开。
  蔡教授点点头,道:“就因为是自己送过来,所以人家才笑着打电话,行了,你自己注意。”
  “多谢蔡教授美言。”杨锐挺认真的回答。能打电话给蔡教授的,少说也是地方院校的院系主任什么的,放在国内生物界,都是一方人物,他们之所以笑着打电话,那是因为对方是蔡教授,可不是杨锐。
  可以说,这一轮挖人,是蔡教授帮着顶雷了。
  虽然说,杨锐自己顶雷,也是能顶住的——反正不是一个学校的,但就国内的一亩三分地,得罪人还是要谨慎的。
  ……
  回到实验室,杨锐先安排着给范振龙工作,并介绍苏先凯给范振龙、许正平认识,都是有经验的研究员了,日常不知与多少人配合过,稍微熟悉一下,就能开始合作研究。
  李文强、段波、张学通四人稍微有些羡慕范振龙得到了稳定的编制,但是,当他们分别坐上司机驾驶的公爵王,抵达华锐实验室以后,心情却是变的好了许多。
  相比等待拨款,配置不全,还要依靠交流试验的方式维持低烈度试验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不断增加新设备的华锐实验室,却已经称得上是一流实验室了。
  尤其是井然有序的科研工作,瞬间吸引了三人。
  李文强暗暗点头,光是看他们工作的熟练度,就证明这是一家有竞争力的实验室。
  杨锐则是一直等到午饭时间,才将暂停了工作的黄茂等人拉了出来,介绍给李文强他们。
  接着,杨锐又将黄茂叫了出来,道:“实验室现在还剩下一辆车,我暂时没有需求,这辆车就分配给你,你看是配个司机呢,还是自己学车?”
  黄茂惊喜道:“我也有车?”
  “当然有,你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等过一段时间,嗜热菌的研究完成,再给大家都加薪。”杨锐后一句是说给涂宪等人的。
  不过,他的话说完,众人的表情却是有些古怪,王晓芸更是有些想笑的样子,问:“加薪多少?”
  “你们把热稳聚合酶搞出来了?”杨锐一下子猜到了。
  黄茂有点骄傲的笑了笑,道:“尽管尚未全部完成,但是……幸不辱命。”
  王晓芸抢着道:“关键性的指标都出来了,两周以内,就能将全部数据做出来。”
  “写论文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两个星期足够了。”涂宪同样高兴,这一个学期,他们就全部忙乎这个项目了。
  杨锐亦是乐的连连点头。关于核酸体的体外扩增,其实早在70年代初,就有人提了出来,但在那个年代,尚无成熟的基因序列分析,寡核苷酸引物的合成也极其落后,最后,最重要的原料,也就是华锐实验室正在做的热稳定性的DNA聚合酶,也尚未发现……
  现在,前两者都已被前人完成,热稳定的DNA聚合酶,就变成了PCR的最后一道屏障。
  实际上,要说完全没有热稳定性的DNA聚合酶也是不正确的,在十几年后,当PCR获得如潮的声望以后,相关的DNA聚合酶的官司,也打了有一阵子。
  不过,只要杨锐不是采用对方的成果,独立完成研究,也就不会受其影响——即使有影响也没有关系,拿实验室的经费去打官司这种事,任何一家大型实验室都是免不了的。
  几个人的乐呵,却是让新人李文强们摸不着头脑。
  杨锐也暂时管不着他们了,兴奋过后,先道:“热稳聚合酶的论文先不要去写,我们继续往下面做。”
  “继续往下做?做什么?”
  “不可说,不可说。”杨锐摇头晃脑的,笑容却是怎么藏都藏不住。
  ……
第548章
庆功
  “现在的这款耐高温聚合酶,我们给他起名HJ100,意思是华锐聚合酶100,它能耐103度的高温,在100摄氏度的环境里,性质改变。”裤口袋里揣着公爵王钥匙的黄茂,心情明媚而阳光。
  杨锐亦是“好,好”的点头,同时嘱咐道:“把文件准备好,首先要申请专利,论文延后一些。咱们这个是私人实验室,以后也都是如此,优先申请专利,延后发表论文。”
  黄茂和李文强等人都没有意见,除非是热点研究,否则,一般性的研究的时效性都是以年计算的,比如现在的耐高温的聚合酶,没特别的需求的话,三五年后出现,或者十三四年以后出现,均属正常。
  大部分研究产品都是这样,急迫需要的,社会投资高的,自然紧赶慢赶的要做出来,这些东西的制作周期都是以月来计算,比如原子弹,如此牛掰复杂的东西,愣是用以亿计的美元,以万计的研究员,只用几十个月的就给捣鼓出来了,其中那种大量的计算工作,竟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人给手算出来的,觉得美国人数学不好的可以自己买一本高等数学练习册来玩,能一口气做100道习题不歇息的,也就有资格应聘这份工作,做一名科研生产线上的螺母了。
  如曼哈顿计划这样的超级项目,可以豪富到什么程度呢,由于缺铜的原因,绕电磁线圈用的是导电性更好的白银,据说总共用了一万两千两百八十吨,最重要的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这些白银最后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好在仍然可以归还国库……
  在PCR技术发明以前,耐高温的聚合酶自然属于一种不重要的技术。
  但是有了超高温聚合酶,PCR技术就呼之欲出了。
  黄茂等人没有接触这个领域,暂时还没有将两者联系到一起,但论文只要发表出去,总会有人联系起来的。
  在PCR发明以后的三年后,《科学》杂志可是将热稳定聚合酶命名为“年度分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杨锐亦是趁机给几人庆功,顺便给实验室诸人联络感情。
  他一边准备了红包和请帖,邀请整个华锐实验室的员工和家属,一边让李章镇准备自助餐,并特别丰富道:“品种不用太丰富,但量一定要多,肉必须管够,冷菜少,热菜多,瘦肉少,肥肉多,用人民币能办成最好,人民币办不好,用美元也必须办成……”
  杨锐叮嘱的很仔细,他要的自助餐和80代的自助餐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自助餐,比如捷利康曾经做过的,或者涉外饭店的早餐,都是冷餐加倆热厨子,与后世星级饭店的早餐没有太大的区别,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并不能让中国人觉得爽。
  中国从来都不喜欢冷餐式的自助餐,尤其是现在,大家喝酒的时候倒是喜欢冷盘,但整顿饭都是冷盘的话,那就等着赴宴的人骂娘吧。
  杨锐越是叮嘱的细致,李章镇就听的越是仔细,完了认真的道:“我一定办的漂漂亮亮。”
  自从前些天,杨锐要求香港办事处裁员一半人以后,李章镇的态度就变的更恭敬了。
  他现在也是明白了,别看杨锐年纪轻轻,又在大陆生活,他和香港的老财主,英国的老资本家,其实没有太多的区别——现在的大陆不兴解雇人,他们是开除,临时工不犯错,都不会遭解雇,而开除以前,负责人也都会考虑一下被解雇人之后的生活,了解被解雇人会受到何种影响,家庭困难的,指不定就能逃过一劫。
  杨锐显然没有这种顾忌,因为他连解雇这种方式都不用,直接就是裁员。解雇也是需要理由的,裁员就不需要了,公司需要裁员,所以裁员,员工做的好,做的坏,公司都不在乎,或者说,杨锐也不在乎。
  李章镇是看出来了,杨锐当初裁员,就是当时脑筋一转,当时就做出了决定,至于给员工造成了多大的困扰,造成了多大的困难,杨锐是想都没想过。
  老财主们向来如此,但李章镇从不知道,杨锐亦是如此。
  李章镇对杨锐的公司了解相对较多,他眼睁睁的看着杨锐将几十万元的车辆送给月薪几十元的中国科学家,同时,他也眼睁睁的看着杨锐对月薪几千元的香港雇员不屑一顾。
  到目前为止,杨锐甚至都不知道香港办事处的几名办事员的名字,李章镇以前还想着等他到香港了再介绍,现在,李章镇才是明白,对杨锐来说,这些普通员工,几乎和消耗品没什么区别,他估计都懒得浪费脑细胞记这些名字。
  华锐实验室的待遇是很不错的,李章镇心里清楚,自己要是不想丢掉这份工作,就得把自己从普通中脱离出来。
  杨锐把自助餐吩咐的这么细致,李章镇自然在心里一点点的加了砝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9/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