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7/1306

  它能够快速的将DNA翻倍再翻倍再翻倍……理论上,想翻倍多少次,就能翻倍多少次。
  这就好像那个著名的旗手与国王的故事。
  在象棋的第一格放2粒麦子,第二个放4粒麦子,第三格放8粒,第四格放16粒,如此倍增下去,第三十格有多少粒?
  ——第三十格将会有十亿零七千三百七十四万一千八百二十四粒麦子。
  PCR也因为这种超级倍增术,而在无数的领域大显身手。
  比如犯罪现场的DNA残留,在PCR时代以前,试剂残留太少是无法检测的,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拥有了PCR的警局,就可以无视残留数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完整的DNA残留,就可以倍增到可以检测的状态。
  之所以说,九十年代才有警局拥有PCR,就是因为耐热聚合酶的原因。
  PCR的原料是聚合酶,普通聚合酶也可以用,但每翻倍一次,不耐热的聚合酶就会在九十多度的水浴锅里失活,第二次翻倍的时候,还得再添加一次聚合酶。
  聚合酶不便宜不说,这个过程还需要专业人士来做,复杂且容易出错。
  而在研究过程中,连续添加三十次的聚合酶,同样不是容易的事。
  当然,开发耐热聚合酶同样不容易。
  所以,历史上的穆里斯等人,首先致力于解决翻倍问题,并没有优先考虑耐热聚合酶的问题。
  毕竟,只有翻倍问题解决了,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才有简化方法的必要。
  否则,光是有耐热聚合酶,没有使用它的技术,一样没什么卵用。
  然而,杨锐与穆里斯等人不同。
  他是已经确定无疑的知道,PCR是一项好技术。
  所以,他是首先将能够提升效率的研究做出来,等到要阶段性释放论文的时候,别人就算是受到了启发,也一样赶不上他的速度。
  事实上,杨锐还有点希望有人能追在自己的屁股后面。
  如果是一名中国人,单纯的做出了一项聪明、简单、影响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评价,估计有一半是“狗屎运”。
  但如果一名中国人,在你追我赶的科研竞争中,以聪明、简单的方式,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他得到的评价就一定大不一样了。
  当然,这样做,是一定有风险的。但杨锐思来想去,还是决定阶段性的发表论文。
  理由很简单,单纯的PCR论文,并不一定会将杨锐送上诺贝尔奖的神坛。
  而若是没有诺贝尔奖,PCR项目的价值就大大缩减了,它虽然仍可能价值30亿美元,可对杨锐来说,诺贝尔奖的价值又何止30亿美元。
  本着这种思路,DNA合成仪送到的第四天,杨锐就开始草拟第一篇论文——《DNA合成仪的改进思路》。
  仍然属于前序性论文,甚至只能说是前序的前序,但所谓的科研链,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链起来的。
  黄茂等人倒是很高兴,他们刚刚在来自香港的多名律师撰写的厚厚的法律文件上签了字,差不多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华锐公司,只留下一个署名权。
  80年代的中国人,也从来没有通过专利或者类似的手段赚到钱的,黄茂等人对此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反而是名声多一点。
  名声自然是要一篇篇的论文堆出来。
  杨锐根据后世常用的DNA合成仪,随便摘抄一些,就用在自己新买的DNA合成仪上。
  新招募来的小牛张学通是工科出身的,配合杨锐花钱请来的两名机电系的老师,简简单单就将DNA合成仪的大部分改装给实现了。国内的环境就是这样,改装旧仪器,合成破仪器才是主流,不懂英文的科研人员很多,一点动手能力的少。
  像杨锐此等土豪,也就是国内的院士级的实验室才能见到。
  28万美元,可是快赶得上唐集中经营多年的实验室的资产了,也就是院士级的实验室才配得起。
  不过,杨锐写在新论文里的思路,需要的不仅是动手能力,还得配合相当的材料和零件,国内找不到的东西,张学通就没办法了。
  对此,杨锐倒是很有办法,寄送论文给期刊社的同时,另寄一份给DNA合成仪的生产公司“生物研究”。
  张学通对此稍微有些不安,问:“这个生物研究公司,会不会把咱们的技术剽窃了去?”
  “一般来说不会,他们也不知道咱们留了哪些证据,比如我刚才拍的照片,就属于咱们的证据,他们如果剽窃了,咱们不止可以告他们,还可以在圈子里骂他们……”杨锐说着笑了一笑,道:“做生物公司不容易的,咱们又是好心好意的帮他们做技术改进,这种程度的改造,他们也用不着剽窃。”
  “咱们是做了国际活雷锋了。”张学通看着有点丑陋,但经过自己改装,功能更齐全的DNA合成仪,颇有些成就感。
  杨锐微微颔首,却道:“咱们是好人没错,活雷锋未必。”
  张学通的眉头皱起来像个加号似的,道:“咱们做的还不够好呀,活雷锋的国际标准也太严格了!”
  去过美国的黄茂忍不住笑了出来,他与杨锐已是熟悉,遂道:“我猜杨锐的意思,不是要白送人家技术的。”
  张学通不解:“技术是在人家的机器上改进的,不送又能怎么样,咱们自己改进了卖?”
  “咱们哪里有时间卖。”黄茂看了一眼杨锐,见他并不言语,就知道自己猜对了,乐道:“老美现在的技术公司,都很习惯这种技术改进的,尤其是第一代的仪器,你看它卖的这么贵,就是贵在研发成本上了,用户如果参与研发的话,都会得到一些报偿的。”
  “有钱给?”张学通瞬间将黄茂的话给简化了。
  黄茂点头,道:“如果改进很重要,人家就会和咱们商量着购买技术,或者技术授权,这种麻烦,像咱们这样的改进,我估计是给上册子。”
  “册子?”
  “配件册子,就像是咱们拿到的册子一样。”黄茂说着取了机器跟前的说明书,从里面翻出一本黑白印刷的册子出来,道:“你看,这里面都是配件,谓之选配,你要买,就给钱,他们就做了给你,价格都不便宜,动辄几百上千美元的,咱们的改进,我估计也会上配件册子吧。”
  张学通似懂非懂的点头,又道:“可咱们还有些技术没有实现,光给一个改进思路行吗?”
  “咱们的思路完备,那就可以。”黄茂笃定的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好几个教授都喜欢做这种事,稍微修改一下,技术公司那边就给不少钱,一台新仪器买到手,用个一半年的,改的顺溜了不说,还能省一多半钱,指不定还有赚的。”
  “那技术公司不是亏了?”
  杨锐忍不住笑了:“哥伦比亚大学是常青藤大学啊,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一般的技术公司根本请不动,人家能看得上他的仪器,帮他改进,他要是还不肯给钱,业内的名声都要烂掉,再说了,他们也不靠第一批设备赚钱,真正能大量销售,回本赚钱的,应该是第二型甚至第三型的改进仪器。”
  “原来如此,怪不得您急着要做DNA合成仪的改进。”张学通完全想偏了方向。
  杨锐也无所谓,笑道:“能捞回来一点本也好,这片论文的第二作者的署名就给张学通了。你也继续努力,争取让寡聚核苷酸的合成稳定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的寡聚核苷酸的供应,PCR也无从去做。
  这也是80年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表现,现在的中国,就和21世纪的中东国家差不多,科技工业严重偏科,寡聚核苷酸这样的东西,买都买不到。从美国运过来也不现实,不说需求的量大,连绵不断的运输本身就容易让原料产生不可预料的变化。
  现在的杨锐,倒是有点怀念读研时候的方便了,那时候,只要有钱,一个电话打过去,各种材料都有无数的生物公司抢着送,其中一家说不定就是本校老师开的……
  ……
第579章
迟钝
  没几天的功夫,杨锐寄往《JMC》的论文就被收录了,对方竟而贴心的用上了电报,先通知收录,再用邮寄的方式,寄送正式的信件。
  杨锐是通讯作者,自然是他来拆阅信件,并传给众人看,以激励士气。
  黄茂赞道:“大刊就是好,先电报再邮寄,咱们这边就安心多了。”
  李文强却道:“就是审查的程序多了点,太麻烦,不过,咱们这次发表的是挺快的。”
  “因为是杨锐的名字嘛。”王晓芸啧啧两声,道:“杨锐如今都在人家那边挂上号了吧。”
  “我特别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杨锐笑了两声,道:“JMC最需要的就是投稿量高的作者,我答应对方,会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投稿三篇以上,大家可要努力了。”
  “投稿三篇?要这么多?”长期蹲在DNA合成仪跟前的张学通觉得有点难以完成。
  杨锐点点头,道:“咱们现在是一个实验室了,你数数看,我、黄茂、涂宪、王晓芸、魏振学,李文强和段波,还有你张学通,这就是8名正职研究员了,再加上专职助手王镭和周愚文,咱们要是加班加点都写不出三篇论文,一年怕是连三十篇都完成不了,那怎么行。从今天开始,各组要按照分配,尽快完成手里的项目。”
  一间实验室,一年完成三十篇论文实在不多。以杨锐读研时的标准来说,中等偏上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起码拥有两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会有六七名实验狗,一到三名的专职教师。实验狗两年写一篇论文,专职教师一年写两篇论文都属于最低标准了,两年写不出一篇论文的实验狗是无法毕业的,一年写不出两篇论文的专职教师,连混吃等死都算不上,稍微有点水平的专职教师,一年写七八篇论文实属正常,再加上各个课题组的老板,三十篇SCI级论文,根本称不上艰难,若非如此,中国又哪里能成为论文大国。
  而以华锐实验室目前在国内的规模,实际已经是一流水平了,北大清华或者中科院的实验室拉出来,仪器总额超过50万美元的,屈指可数。
  落在30年后,这样水平的实验室,一栋楼都装不下。
  张学通以前是在地方大学,资源少,节奏慢,见杨锐说三十篇少,也就信了。
  黄茂和涂宪互相看看,嘴角苦笑,知道杨锐又要催逼着他们加班了。
  不过,做研究的加班实属平常,热点放在那里,你做的慢了,成果就全是别人的了。
  稍微聊了一会天,几个人又被杨锐指挥的进入了实验状态。
  黄茂则将最近几天的实验报告收罗起来,开始撰写新论文——《提高寡聚核苷酸的产率的新方法》。
  黄茂去过美国,是几个人里英语水平最高的,写英语论文比写中文论文还顺。
  如果是顶级论文的话,黄茂这样的就属于主笔了,一样能做第一作者。
  当然,他本身的贡献也是第一作者的贡献。
  涂宪、李文强等人分别组成各自的小组,共用专职助手王镭和周愚文。王镭就是与李文强见过面的小胖子,他和周愚文都属于要求不高的年轻人,年轻力壮,正好在实验室里卖力气。
  在原料面前得到了供应的前提下,杨锐开始了复制DNA的尝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7/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