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1306

  尤其是在纽约的华裔,难得在主流媒体看到黄皮肤的中国人,自然是一下子就记住了杨锐的名字。
  《纽约先锋报》固然是一家规模普通的纽约地区报纸,但在大纽约,《纽约先锋报》依旧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
  大苹果市里有各色人种,仅仅黄皮肤的亚裔,就有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吉尔吉斯坦人、印度尼西亚人……亚洲有多少个国家,就能数出多少种甚至更多种的族裔,不同的族裔都有不同的圈子,而能登上主流报刊的少数族裔,平均下来并不多。
  杨锐身为中国人,一连做了七天的系列报道,又被数家报纸转载,不被中国人注意到都不行。
  若是再具体一点,现在的唐人街,还都是挂青天白日旗的华裔,偶尔才有几家福建人或广东人的商铺挂五星红旗,而他们能看到的有关大陆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
  李爱唐就是一名坚持在唐人街挂五星红旗的福建商人。
  他是第四天才看到的《纽约先锋报》里的报道,那个时候,正是系列报道最火的时间,以至于先锋报的总编将杨锐的照片放上了头版。
  李爱唐只看了一眼,就买下了当天报亭里所有的报纸。
  而且,李爱唐还想方设法的买下来了之前三天的报纸。
  至于剩下的三天,老李同志更不会放弃,每天都买上百份的报纸,送给邻居朋友。
  李爱唐实在是爱看这样的报道。
  李爱唐的原名是叫李爱党的,但为了拿到绿卡,老李还是乖乖的改了名字。
  为了生存,李爱唐同志妥协了,但在生存以外的世界里,李爱唐同志依旧深爱着那片土地。
  为了生存,李爱唐同志漂泊出海,努力打拼;但在生存以外,李爱唐贪婪的搜寻着来自大陆的每一丝消息,仿佛如此,自己就能嗅到来自家乡的味道,听到妻儿的声音。
  前些天的奥运会,很是满足了老李的心理,可惜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洛杉矶,老李舍不得关店去看,只能买一堆报纸凑数。
  他甚至为此组织了一群老伙计,每天喝茶看报,议论奥运会。
  而今,奥运会结束了,李爱唐就卷着杨锐的系列报纸去聊天。
  几个人坐在一起,聊着聊着,李爱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们说,国内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
  “这个,不太好说,估计知道吧,都说是来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了。”旁边的人喝着茶,估计着回答。
  老李道:“杨锐是大学一年级呀,和那些学者有不同吧。”
  “报道上不是说一样吗?”
  “美国报纸上的话,你信一半就行了,国内是什么德性你们不知道?大一的学生和一群老教授,能一样吗?”老李一边想念着家乡,一边又有怨言,此时毫无顾忌的喷涌道:“我不说嫉贤妒能吧,就这样的年轻人,要是没个人帮忙,弄不好,被人杀良冒功了都有可能。”
  几个人纷纷点头,问:“你说怎么办?”
  “咱们给国内寄信吧,这是不亚于奥运会的大事啊,再怎么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吧。”
  对面的老头儿笑了起来:“老李又夸张了,科学家再怎么着也不用流血,不过,这个确实不一样啊,咱们国家,多少年没有正经出过大科学家了。”
  “是不是大科学家不知道,有大科学家的影子是没问题的。”
  李爱唐见有人赞同,一拍大腿,道:“不管国内知道不知道,我建议,咱们寄信回国。”
  “真寄?”
  “寄,和往国内的邮包一起寄,把报纸剪下来,送回去。”
  “寄给哪里?”
  “报社,电视台,还有人民政府……”老李掰着指头数。
  对面的老头儿“咳咳”的放下茶杯,擦了一下嘴,道:“政府就算了吧,咱们寄信给政府,算什么呀。”
  他们几个都是偷渡来的美国,现在说起政府,还是有些畏惧的。
  “好,政府不用寄了,就寄报社和电视台,咱们商量分配一下任务吧。”老李说着直接命令起来。
  一条街上来自大陆的店主并不多,他们是常常在一起做事,集体行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爱唐先是找了一张纸,将几个人知道的报社和电视台的名字写下,然后每人几家,分配到各人手里。李爱唐给自己多分配了两家,接着道:“大家不要光寄东西,再写一封信,言辞恳切一点,另外,不要光送剪报,把报头什么的都剪进去。”
  李爱唐并不知道,在他们寄信以前,已经有中国驻纽约记者,注意到了这片系列专访,且如获至宝。
  不像是李爱唐等人,中国记者更清楚国人的胃口。
  此时的国内,在用相似的方式被热炒的商品,正是“健力宝”。
  在这个赢家通吃,动辄一鸣惊人的年代,健力宝是借着洛杉矶奥运会而成名的。
  首先,健力宝公司花了25万元,让健力宝成为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选饮料。
  其次,则是因为一件偶然事件。
  84年的8月8日,日本《东京新闻》刊出了特派记者的专电:《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
  这篇文章被翻译到了中国以后,却是让健力宝获得了“中国魔水”和“东方魔水”的名号,健力宝也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而比起健力宝的日本《东京新闻》,美国的《纽约先锋报》在字头上并没有缺憾。
  而与健力宝的特派记者专电相比,杨锐的专访似乎棋高一筹。
  唯一的区别,在于健力宝有产品可贩卖,而杨锐本身并不是一种商品。
  即使如此,看到了转载报纸,或者读到了新闻的记者们,还是“敏锐”的发现了杨锐所承载的新闻价值。
  周四清晨,北京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就挤满了记者。
  不仅有摄像机,摄影机和话筒,甚至有电视台直接占了一块地方,装上了摇臂,他们是准备现场采访杨锐的。
  来来往往的旅客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一个个也都不走了,就站在大厅里等着看热闹,逼的机场又得派人来维持秩序,简直是一片乱象。
  实际上,如果是抢在健力宝之前,发回这样的报道,杨锐反而不会得到如此的关注,毕竟,类似的新闻是需要一定的发酵器的。
  哪怕是健力宝本身,也是等到奥运会被炒热,奥运代表团被炒热,才炒起的健力宝。
  只是杨锐回来的时间实在凑巧,正是健力宝将冷未冷的时间。
  各个单位的记者都知道人们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在节操尚未掉净,还做不出全民假新闻的年代,记者们就全都涌来了机场。
  中午两点三十分。
  飞机降落。
  明媚的阳光下,能看到反光的镜头,混乱的秩序,以及人们燥热的脸。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阵强心剂了!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中国有希望!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点点来自外界的证明了!
第621章
请喝了这碗鸡汤
  “看到杨锐没有?”
  “你看到没有?”
  “没有特别年轻的呀!”
  记者们伸长着脖子盯着返回的学者们。这里有一多半人没见过杨锐的长相,只能根据年龄来推测,一度有人将领队张洪军看成是杨锐。
  张洪军吓的不要不要的,还以为自己东窗事发,有记者采访,两腿打颤的往前走。
  不过,走着走着,张洪军也就习惯了,因为他只要谙熟一项技能,就能畅通无碍:
  “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张洪军不断的重复这段话。
  今天来的记者目的性都很强,一听张洪军这么说,立刻就不理他了。
  张洪军莫名其妙之余,又有些羡慕嫉妒恨的,心道:“你杨锐是借了我的运了,要不是我帮你上蹿下跳的找记者,能有你今天?我让你红了,你竟然这样对我,忘恩负义的东西!”
  他是不会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又或者,杨锐会因此受到什么损失。
  张洪军只是知道,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将一万美元还回去,是张洪军最大的遗憾,他担心加尼卡不满,甚至将自己存下来的一百多美元的津贴也塞了回去。如今,回到中国,张洪军不禁想:如果我手里有一万美元,我怕什么呀,就算是开除我,处分我,我也不怕!
  可惜,张洪军手里并没有一万美元。
  所以,张洪军只能恹恹的看着两边的媒体记者,兴奋的寻找杨锐,议论杨锐,询问杨锐,顺便千百遍的回答同一句话:
  “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你是张洪军吧?”两名身强力壮的男人站在甬道口,一左一右的夹住了张洪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