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1306

  “张部长,只要采访录像放出来,我这多年积攒的一点名声,就全完蛋了,录像,这个采访不能放啊……这是杨锐处心积虑诋毁我的,你说说,他一个学生,怎么就这么狠心,为了让我一个老头子身败名裂,他不知道说了多少谎。”
  “我明白,你的顾虑我明白,但是,我们广播电视部也不好干涉底下的记者的采访呀,我们一定仔细研究,你先回去等消息,好不好?”
  庞校长不起来,道:“张部长,你说研究,说等消息,我都不相信,我今天豁出这张老脸来,是真的来求你了,你得给我一个准话……”
  “庞校长……”张部长为难的想想,道:“这样吧,我喊几个了解情况的人过来,咱们先看了录像再说。”
  不待庞校长再说,张部长拿起电话,就喊秘书去拿了录像带来。
  庞校长无可反对,只好呆在办公室里坐等。
  一会儿,就有人搬了电视和录像机进来,迅速的插好各种电源线路,并放入录像带。
  同时,电视部里的几名负责此事的干部,也都搬了小板凳,坐在了前面。
  几秒钟后,记者李冲的脑袋出现在电视正中央。
  “这是截止今天的报道的最后剪辑版了。”科室的老刘低声介绍。
  张部长唔了一声,没有什么表示。
  电视里,采访的进度进行的很快。
  经过剪辑的片段连续起来,用很新闻式的手法连接,首先就给人以非常正式的仪式感。
  “新闻里说的”在80年代,差不多就是正确的代名词了。
  “你们评价一下。”张部长看到三分之一左右,差不多就是杨锐介绍与理查德实验室恩怨的部分,给不明所以的下属下了令。
  科室的业务骨干老刘不知道部长的目的,搓着手,先评价道:“从新闻的角度来说,剪辑的是比较清楚的……”
  “说人,不要说技术细节。”张部长直接打断了老刘的话。
  老刘滞了一下,立即转向道:“这个杨锐的画面感一般,但是人长的比较好,说话也很特别,有演讲天赋……”
  “是让你看报道。”张部长再次打断老刘的话。
  “哦,报道的挺有层次的。”老刘说完就住口了。
  张部长盯着他看了五秒钟,颓然放弃。
  几个人沉默的看着电视,直到杨锐说到庞校长的时候,庞校长才发出粗重的呼吸声。
  “诬蔑。”庞校长发出低沉的声音,像是把狗的脑袋按下去似的。
  “杨锐同学,你说的问题可是非常严重的,你有证据证明自己说的话吗?”电视里,记者李冲也问了一个众人最关心的问题。
  庞校长的呼吸瞬间变的急促起来。
  “我相信证据是存在的,首先,学校就此事开过会,我相信会议记录应该有留存,另外,你们也可以就此时采访当事人……”杨锐的声音通过电视传出来,稍微有一点变音。
  但相对于庞校长的脸色变化,那根本不值一提。
  而电视屏幕里,采访的对象也迅速的变成了北大校方,多名学校领导,都出面证实了此事,甚至展开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电视机前的庞校长的脸色越变越白。
  “把电视关了吧。”张部长叹了口气,道:“老庞,今天就到这里吧,再有什么情况,我们再通知你。”
  科室的业务骨干老刘同志听到庞字,迅速联想了起来,面露不屑。
  庞校长魂不守舍的离开了办公楼,直接回家,再也没有回学校。
  而在学校,更多的人通过电视采访,认识了杨锐。
  此间人等,钦佩者有之,感怀着有之,畏惧着有之。
  真正感受到差别的,反而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许正平等人。
  以前的时候,他们要去学校后勤处要些东西,或者做报销登记的时候,总是排在别人的后面,现如今,基本都是他们排在前面了。
  时不时的插队,更是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汪们欣喜若狂。
  节省了多少时间呀ヾ(●ω●)ノ
  然而,李冲同志的采访,并不是到了理查德实验室的科研竞争就结束了。
  当周的栏目播放之后,第二个星期,有关PCR的采访,又准时上线了。
第720章
热情澎湃的日子
  自始至终,PCR的难度都是不高的。
  除了耐热聚合酶的部分,稍稍花费了一点时间以外,剩下的部分,杨锐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用三两个月就完成了。
  这比钾离子通道的项目轻松了不知多少倍。一样是有方向性的优势,钾离子通道的项目,却是让杨锐一并整个实验室,以非常紧张的进度,拼命似的工作了半年才完成的。
  事实上,不论是以学术性来说,还是难度来说,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都是杨锐截至目前的巅峰之作。
  同时,它也帮杨锐好好的刷了一波脸。它是证明杨锐学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标杆之作——要将一个小团队管理好并不难,但要集合一个小团队的全部力量,在半年的时间里完成一项困难的工作,圈子里的学者,很少有人如此有自信的。
  也是随着钾离子通道的引用数的增多,影响力的扩张,杨锐在国际生物圈子里才有畅通无阻的感觉。若是纯纯的PCR的话,学术精英们不一定认可。
  然而,成就这个东西,不是看难度的。
  PCR做起来不难,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又简单又重要,才在科学界普及的如此之快,才将生物学和人类生活改变的如此之大。
  在PCR之前,如果有人想做一次亲子鉴定,那就有得等了,钱也得准备的足足的,但在PCR之后,尤其是杨锐的完整版PCR之后,至少普通的西方人的收入是足以轻松的做一次亲子鉴定了,离婚律师们要是能捐款的话,不知道得多积极。
  刑侦领域和医学领域被改变的更多,学术界的地质系,尤其是古生物和古人类领域,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取恐龙DNA和古人类DNA的诱惑,让世界名校纷纷加大投入。
  这样的PCR,实在是有太多太多可以说的东西了。
  记者李冲和纪录片的王导演,也是做了PCR的采访以后,才了解到它的影响如此之广,而经过他们精彩剪辑的采访报道,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当然,相比日后数十个卫星台,无数的网站新闻争夺来说,现在的电视台的报道,要引起轰动并不是太难。
  一般的观众,好不容易买了电视,就能收到两三个频道,换来换去,也是换不丢的。
  而买了电视的家庭,到了晚上,断然是没有不开机的。就是你不想开,左邻右舍的吃完饭了,都要准时到你家里来报道,你不想开电视也得开。
  节目的数量也很少,质量更是堪忧,像是用一台摄像机拍出来的西游记用了6年时间,要是连续24小时放映的话,一天就能放完了,所以,重映是很平常的事。
  而正是这些80年代人看起来平常,21世纪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电视圈的现状,造就了电视媒体的一代繁荣。
  头天播出来的节目,第二天就全民皆知,第三天就报纸讨论,第四天就全民讨论的节奏,重复了不知多少多少次。
  而在北大,大家对PCR的讨论,更是火的不能再火。
  更有人在私下里,悄悄的传播着电视节目里,并未播出的部分。
  “听说PCR是要得诺贝尔奖的。”
  “不是要得诺贝尔奖,是要得诺贝尔奖提名。”
  “电视里为什么不说?”
  “是可能要提名,明年四月份才提名,如果人家最后没有提名,电视台不是要傻了,所以不能说。”
  北大的讨论,很快自内而外的传播了出去,没两天的功夫,就有报纸开始了自发的讨论。
  与电视台的严谨正相反,现在的报纸或许是太多了的缘故,每天的新闻消息根本不够登,于是出现了讨论版的热烈,就是将读者或者专家或者行业内人士,分成辩论双方,对一条评论进行讨论,报纸同时刊登正反两方的意见和文章。
  简略的说,就是高成本的油印论坛。
  经常出现在报纸上的大V们……作者们,或者出于守序中立,或者出于守序善良,或者出于绝对中立或者中立善良,纷繁的讨论着每一个新闻热点。
  比如曾经的潘晓事件,相关的讨论如果全部剪报整理出来,能放满满一个屋子都不止。
  而在1984的新学年,杨锐成为了新闻热点。
  从高考状元,一直到PCR的可能获奖,过去一年的杨锐,实在是制造了太多的新闻热点了。
  而他以前的新闻也被翻了出来,被人重温了一遍。
  记者们再次蜂拥来到北大,有熟门熟路的,更是直接找上了离子通道实验室。
  但这一次,所有记者都被拦了下来。
  “实验室正在改造啊,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在北京,看门大爷的威力不可小觑,等闲人,他们都是不放在眼里的。
  记者在他们看来,自然也都是等闲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