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6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2/1306

  “我要五个人,帮我改作业。”杨锐进了实验室,就恢复了实验室主任的身份。
  五条不需要名字的科研汪迅速涌出,毫不畏惧巨额的作业量,全身心的扑了上去。
  杨锐管都不管。他给期刊做评审很有一段时间了,初审之类的向来是让学生做的,这也是学术界的惯例,你以为你的论文是发给了《自然》,由后者发给哈弗的詹姆斯教授看,实际上,首先看你论文的是哈弗的詹姆斯教授手下的博士生詹森。
  当然,论文终究是要给教授们看的,这也是评审制度的价值所在,至于中间是不是有冤死的,那也是肯定的。
  正因为如此,杨锐每次寄送重要论文的时候,都很担心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毕竟,你并不知道某位教授是不是正好脑抽抽,要把新送来的文章给学生去练手,就像是上了手术台的病人,并不知道切自己肚子的是主任医师,还是给主任医师打下手的新手。
  杨锐手下的科研汪们倒是挺喜欢现在的工作。
  帮老板看论文的科研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看了论文,给出结论,被老板一声不吭的拿过去,也不告诉你结论的对错,科研汪们连最基本的学习都难以做到,基本上,就是一种强行自学了。
  另一种是看了论文给出结论以后,老板通常会给出一个约略的评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这就算是科研汪辛勤劳作以后的最大收获了,想要获得的更多,请升级。
  杨锐算是第二种实验室老板,但也不会给科研汪太多的指导,但汪们已然非常满足了,科研可以说是需要最多积累的工作,有的积累就算不错了。
  如杨锐一般的一步登天,大部分科研汪想都不敢想。
  他们能享受的,也就是一立方米的作业。
  类似的题目,五条科研汪看的是欲仙欲死。
  要想批阅这样的作业,或者说,看这样的论文,首先要做的是将相关论文阅读一遍,如此方能知道对方在说些什么,是否会有明显的错漏。
  如果有,当值的科研汪就会将之标记出来,交给杨锐阅读,如果没有,也会标记出来,交给杨锐。
  所以,杨锐本人其实也不轻松,但比自己读要轻松太多。
  然而,大部分的作业只能说是普通,装在文件袋里的教师论文明显技高一筹。
  可在杨锐眼里,技高一筹也并不令人惊讶,事实上,能达到SCI级论文的文章是有几篇,但要想发表到影响因子2.0或者3.0以上的期刊,却是有些力有未逮。
  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两个星期的时间就想写出影响因子2.0或者3.0的文章,那已经是大犇的水准了,更不能是命题作文的形式。
  这让杨锐在写作业评价的时候,变的犹豫起来。
  另一方面,不断出现的技高一筹的文章,也将杨锐的预期值拉的越来越高。
  “看来只能做严师了。”杨锐在写了第200个评语以后,终于大彻大悟,决定不再费尽心机的编写没用的修饰词了。
第734章
拜访
  电视里,《武松》正在演景阳冈武松打虎。
  杨锐半躺着闲看,两个脸大的电视机,屏幕带着少许的雪花点,已经算是这个时代难得的享受了。
  平常时分,杨锐其实更愿意去外面游荡,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者看书都比看电视更有意思,80年代的北京市里的娱乐活动很不少,喜欢跳舞的,广场上放高音喇叭的有,舞厅里五颜六色的有,地下室里乌漆麻黑的也有,喜欢夜跑的,小巷子里能跑,大马路也能跑,离家近的话,长安街任跑。
  不过,杨锐今天批了一堆的作业,也实在是有些疲惫,反而是看电视更轻松一些。
  去年拍的《武松》是由水浒传改编的,只有八集,就特效道具来说,基本是五毛钱的,但有三点厉害,人家的演员认真,人家的场景是真的,人家里面的老虎是真的。
  杨锐就窝在沙发上,看武松揍那真老虎,倒也颇有些意思。
  不像是特效时代的电视剧,出个怪兽老虎的都是按秒算钱的,80年代的电视剧里,老虎是可劲的露脸,被揍的也是相当直接。
  咚咚。
  敲门声在武松揍翻老虎的时间,响了起来。
  “进来吧。”杨锐拉开门,却是今天见过的一名中年人。
  “杨主任,您好,鄙人苏帆,是秦晓生秦主任的朋友,问到您的住址,冒昧打扰,实在不好意思,我是有些话,不吐不快,想和杨主任您说一说。”中年人梳着这个时代中年人比较洋气的大背头,在后世看来或许是官味十足,但就这个时代来说,应该算得上是锐意改革的一种人了。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中年人笑的非常之灿烂,杨锐也只能让出半边身子,道:“我平时在家不爱接待人的,不过,来了就进来吧。”
  苏帆“呀”的一声,又连连道歉:“抱歉抱歉,我真的不知道您有这个规矩,要不然,我明天到您的实验室等吧。”
  “不用了,进来吧,也说不上规矩。”杨锐笑笑。他的确不喜欢在家里招待客人,然而,有几个人喜欢在家招待客人的?身为新晋的学术大牛,杨锐现在是有资格在家里招待客人了,但作为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还没有资格谈喜欢不喜欢,或者规矩不规矩。
  他现在要是定一条规矩,有求于其的人,自然是要听从的,可私下里,又有多少人会说他装,就难讲了。
  苏帆继续抱歉着进了门,又将一个布袋子放在门廊,笑道:“杨主任,第一次来,没什么好带的,就是一点家乡的土特产,请您收下吧。”
  “礼我就不收了,放在门口,您一会带回去吧,人进来,咱们说事情。”杨锐不由分说的将礼物放在地上,将人给拽了进来。
  “杨主任,就是一点土特产,是我的一点心意……”
  “心意我领了,东西就不用了。”
  “杨主任,一点不值钱的小东西,您就别客气了。”
  “这不是客气,我真不收礼。”
  “不算礼物,就是些土特产……”
  “土特产也不行!”杨锐叹气,语气越来越重,直到“你一定要送,就别进来了”为止。
  这是80年代送礼的例行公事,就好像过年给压岁钱一样,大家都知道结果如何,可依旧要推拒三番。
  但这一次的结果不太符合苏帆的语气,苏帆是看见杨锐的脸上开始不耐烦了,才慌忙停了下来。
  他一个中年人,到比自己儿子大不了几岁的杨锐家里来拜访,还要看人脸色,也是颇为辛苦。
  不过,80年代人不讲究辛苦,苏帆更是早将面子抛到了一边,进到客厅里,半边屁股坐到沙发上,就道:“杨主任,我这次来,主要是想说明一下我的研究,另外,也是想说明一下我的特殊情况。”
  “哦?什么特殊情况?”
  “这个……我其实不是清华的老师。”苏帆期期艾艾的,还是开门见山的将主要内容说了出来。
  杨锐不免露出惊讶。
  “我是听朋友说,您在清华讲基因组学,所以才过去听的。我本人就是研究基因学的,说起来惭愧,研究了十几年,没有什么说得出口的成就。”
  “那你本人是在学校还是研究所工作?”
  “我是在北燕农学院工作,也是从北农毕业留校的。”苏帆抬眼看看杨锐,小意的道:“我当年其实也是准备考北大的,但高考那天发高烧,实在是糊涂的不行,最后被调剂到了北农,说实话,我当初是想重考的,但家里负担重,想想又是在北京,我也就是来了……”
  杨锐没想到苏帆突然说起这个,有些诧异。
  苏帆只当杨锐还是在诧异自己的学校,不禁再次解释道:“我在北农的实验室其实是不差的,在生物基因方面的投入也很高,当然,我承认,我们北农是不能和清华北大比,但我们的老师,还有我们实验室里工作的学生,都是很努力的,非常努力……”
  “我相信。”杨锐见苏帆越说越激动,打断苏帆的话,道:“我其实只是单纯的想问一下你的工作单位。”
  “哦……哦,这样子……”苏帆一下子沉默下来,一会儿重整思路,笑道:“实在不好意思,我这个人就是爱激动。”
  “没关系没关系,我年轻不懂事,有说错话的地方,您也多担待。”杨锐给苏帆续了续水,也客气着。
  “唉……”苏帆向后坐了坐,叹口气,有感而发道:“你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些非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员,在圈子里是很不好混的,我不是说门户之见,就是说……”
  “还是有门户之见。”杨锐笑着替他说了。
  苏帆默默点头,道:“我是经常解释,解释来解释去的,也就解释习惯了,你读了北大就好了,以后在圈子里说话,啥都不用解释,就一句北大出身,简单舒服,也不知道咱们国家,啥时候能像是外国那样,不要讲哪个学校毕业的,就讲能力就行了。”
  杨锐听前半截,有点同情苏帆,听到后半截,就不禁笑了出来,道:“外国也不能光讲能力啊。”
  “我看外国那些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也不会被歧视,该做学术报告的,照样做学术报告,该拿经费的一样拿经费。”
  “有些国家的学术歧视的确轻一点,但也不可能没有,像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生和哈弗的学生就是两个圈子。”杨锐说着一顿,又道:“当然,我赞成以能力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水平。”
  “我七五年就开始做基因学了,我很早就在阅读杨主任您的文章,我很赞成您在基因学方面的观点……按道理说,我是不应该晚上来打扰您的,我实在是担心,自己的文章可能因为我个人的身份比较尴尬,而未能让杨主任您看到。”苏帆又开始做解释。
  杨锐摆摆手,道:“既然来了,就看看吧,你带了自己的文章吗,还有我布置的题目。”
  “带了,带了。”苏帆连忙从公文包里,拿出自己的作业,以及之前的一些论文。
  杨锐先是看苏帆的作业,确信是自己还没看过的,就靠在沙发上,缓慢的翻阅起来。
  电视里,武松正在接受县令的祝酒,也是进入到了乏善可陈的阶段。
  苏帆忐忑不安的看着杨锐,试图从他的表情中看出结果。
  杨锐看的还算是认真,也是因为苏帆的文章写的很扎实。
  正如他布置作业时的想法,5端缺失的聚合酶这样的题目,要简述一下的话,也就是几句话的事,用不了两百字就能说得清清楚楚。
  但是,若要做的难一点,这个问题就会变的很深入,深入到CNS级的论文都很正常。
  不过,解决问题总是需要时间的,两周的时间用来简述该问题是绰绰有余,用来做一个大项目是不可能的。
  苏帆的文章明显是融合了他以前的成果,在杨锐看过的论文中,属于有料的一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2/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