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1306

  做多了专利案的本杰明知道,许多技术专家都是不善言辞的,杨锐又是一名外国人,自然更加不适合法庭的环境。但是,他如果不让杨锐出庭,杜邦的律师也会让杨锐出庭,反而不利于己方。
  当然,出庭时机总是要掌握的。
  趁着对方律师陈述的时间,本杰明又低声提醒道:“达尔贝科教授的证言对你非常有利,但是,他主要证明了PCR的技术不应该属于是杜邦70年代的技术的衍生,我们接下来,还需要证明这项技术是完全属于你的,所以,你接下来主要说明自己在PCR中的付出。”
  “明白。”杨锐缓缓点头,心情渐渐平复,又问:“我之前拍的录像,在PCR工作中拍摄的录像,不能证明我的工作吗?”
  “能,但法官还是想听你说。”本杰明看他一眼,道:“法庭相信证词,有些时候胜过物证。”
  没多长时间,就杨锐终于坐上了证人席。
  镁光灯像是爆开的烟花似的,瞬间闪的人眼睛都睁不开,以至于法官不得不再三的敲击小锤,并警告道:“再有人使用闪光灯,就要被法警驱逐出去。”
  杜邦的律师年约50岁,等记者们都安静下来以后,才走到杨锐面前,打了个招呼后,问道:“杨锐先生,你目前仍然是大学在读生是吗?”
  “是的。”杨锐回答。
  “据我所知,你声称自己做出了PCR的时间,你仍然是大学一年级在读,是吗?”
  “是的。”
  “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不是?”律师微笑。
  杨锐微笑:“对你来说,任何生物学理论都令人难以置信不是?”
  杨锐的反应,对法官没什么影响,却是一下子让记者们兴奋起来。
  杜邦的律师愣了一下神,发现杨锐是在讽刺自己,不由的笑了笑,道:“我是说知识储备,总是需要一段时间吧,你觉得一年的大学生涯,可以给你储备相应的知识吗?”
  杨锐向前伸脑袋,靠近话筒,道:“可以。”
  杜邦的律师再愣,问:“你的意思是,一年的大学生涯,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不。”杨锐看着杜邦的律师,看着律师道:“有的人一百年也做不出诺尔比奖级的成果。”
  旁听席上的记者已经笑喷了。
  律师神色不变,问:“我换一个说法,杨锐先生,你是怎么在一年的时间里,一边学习一边完成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事实上,我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PCR的全部设计和论证。”杨锐耸耸肩,道:“在此之前,我还做了另一项研究,克隆诱变基因以确定离子通道的功能是更困难的研究。而成果的价值并不是根据研究的难易来决定的,当然,PCR的技术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但我觉得,3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你的意思是说,三个月的时间,能够做出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不是任何人,是我。”杨锐在法庭上不会有丝毫的谦虚,挺起胸来,道:“灵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得到了灵感,剩下的工作,只是重复的体力劳动。你的助手在给你打手势了。”
  杨锐指了一下律师的身后。杜邦的律师们显然有些混乱了,他们本来想要质疑的就应该是灵感来源,而非是谁做出了PCR,做出了PCR的就是杨锐,这一点已经被本杰明多次证实了。
  负责诘问的杜邦律师脸色难看,而记者们却是开始疯狂的撰写文字,又或者不开闪光灯的摁动快门,这是大众最喜欢的桥段,用一己之力战胜强大的公司组织。
  法官不得不再次拿起他的小锤。
  中国来的学者们看的目瞪口呆,他们没想到美国的法庭是这样的,更想不到,杨锐不谦虚起来,竟然如此的狂放。
  杜邦的律师结束了诘问,换本杰明上台,后者程序化的一票问题后,道:“杨锐,你是怎么想到PCR技术的创意的?”
  杨锐露出回忆的神色,道:“我当时在云南,中国的一个省,那里的公路有一个特点,非常的绕,几乎全都是盘山公路,我坐在车上的时候,看到盘山公路,又联想起自己正在做的耐热聚合酶,突然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像是DNA的螺旋结构……”
  记者们再次兴奋起来,大众最喜欢的不就是听故事。
  如果杨锐一本正经的讲自己的PCR研究,记者们大概会昏昏欲睡以后,回去编一个精彩故事,但是,杨锐的故事却是更引人入胜,更有传播的价值。
  至于杜邦的律师们,在杨锐说起故事以后,已是表情黯淡。
  美国的法庭,本来就是故事与故事的对决,杨锐的故事比杜邦所谓的“70年代老诺贝尔奖得主铁树开花”的故事,却是好了不知多少。
第812章
杨锐是天才
  休庭的短暂时间里,记者们纷纷拿出各种通讯工具,就差抱着传真机向报社传消息了。
  用的最多的自然是电话机,法庭通道里的几台公用电话早就被记者或者记者助手占据了,一个个的也不怕泄露信息,就在那里一字一顿的叙述即将发表的文章。
  本杰明看着热闹非凡的法庭,舒了一口气,笑道:“杨锐,你表现的极好,等到这些报道出来以后,我们的胜面就更大了。”
  “太好了。还是本杰明先生的专业水平够高,如果是在科学界,您大概也是院士级了。”杨锐心情大好,顺口恭维一句本杰明。
  不要钱的好话有些时候比钱更好用,本杰明心情好的恨不得给杨锐的律师费打个九八折,还稍微来了一些美式谦虚:“如果是在专利官司领域,我认罪。”
  两人都哈哈的笑了出来。
  “本杰明。杨锐先生。”笑声中,杜邦的律师从通道的另一头走过来。
  “肯尼斯。”本杰明挺起腰来,警告道:“请不要和我的委托人说话,有什么事和我说,我会转告他的。”
  杨锐就站在本杰明的旁边,好奇的看着两个人。
  “我想提出一个和解,非常大度的和解,希望你会转告你的委托人。”肯尼斯将一张小纸条递给本杰明,道:“截止开庭有效。你们的运气不错,但我们的招数还没用完。”
  “尽管来吧。”本杰明捏着纸条并没有展开,口气一点都不示弱。
  肯尼斯向四周看看,笑道:“看起来,你们是觉得自己掌握了舆论?的确,小公司对大巨象会让你们拿到不少的同情分,但你们应该想到,同情是因为你们弱小,而不是强大。杜邦还没有真正发力呢,就算你们在美国赢了下来,我们还可以在伦敦、香港、巴黎或者东京发起诉讼,据我所知,你们在全世界150个国家申请专利,但有一半尚未生效,先生们,体外诊断市场是一个大市场,你们想以中国公司的身份垄断市场是不可能的。”
  肯尼斯向后退了两步,进入人堆前又指指本杰明的手,道:“认真点考虑,开庭后,这是你们的最高峰。”
  本杰明等看不到人了,缓缓展开了手中的纸条。
  纸条里只有一行十几个单词,本杰明仔细看过,松了一口气,道:“他们愿意承认你对PCR的全部发明权,只要对杜邦开放PCR的专利,共同享有30%的全球专利权,就可以和解。”
  杨锐笑了:“这怎么可能。”
  他从辅酶Q10中想拿5%的红利都要谈几个月,最后也只拿到了2%的分红,杜邦即使是大象,这钱也太好赚了。
  本杰明的表情严肃道:“虽然很有自信,但作为律师,我还是要提醒你其中的风险。首先,肯尼斯在大象方面没说错,杜邦是有能力在全世界150个国家提出诉讼的,当然,他们不会为了PCR提出如此多的诉讼,但是,同时在世界几个主要国家提起诉讼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本杰明律师事务所尽管有能力应诉,可费用会大大增加。”
  “增加到多少?”
  “美国所需费用的50%以上,就现在的话,杜邦每在一个国家提起诉讼,你就要准备200万美元的预算,如果是在全世界8个国家应诉,你就需要1600万美元再加现在的400万美元,总计2000万美元的费用。”
  刚刚收入1000万美元的杨锐突然觉得腰杆子没那么直了。
  本杰明又道:“这还没有计算上诉的费用。上诉的成本比较低,但也需要预算30%的费用,如果是总计2000万美元的费用的话,就还需要600万美元的上诉的预算。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杜邦会不会继续扩大上诉的国家和范围。”
  “我们能赢吗?”杨锐问。
  “如果我们在美国能赢,现在来看,机会很大,那我们要在全球其他国家就会比较好赢,美国赢的越漂亮,在其他地方就越好赢,但并不绝对。”
  杨锐沉吟起来。
  本杰明道:“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法律问题,而是财政问题了。即使我们能赢,你通过专利授权赚回来的钱,恐怕也不能弥补诉讼的费用,与其如此,不如将律师费用来和解,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他这是真心为杨锐考虑,否则,他自己赚律师费就行了。当然,本杰明律师事务所也不想将全副精力用来对抗杜邦,那也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杨锐却是被他最后一句话给惊醒了,缓缓问道:“我们要花费律师费,杜邦也会花费律师费,他们也不会亏本来打官司,对吗?”
  本杰明一愣,道:“但他们是杜邦,他们可以不赚钱来打官司,PCR目前的市场有多大?据我们调查,大约是1亿美元的市场,利润五六千万美元,如此一来,杜邦完全可能花费两千万甚至三千万来打官司……”
  “我们继续。”杨锐打断本杰明的话。
  “嗯?”本杰明不理解了。
  杨锐道:“我对PCR的市场预估,与杜邦是不同的。”
  他看向本杰明道:“如果两千万或者三千万能打出一个垄断市场,我没有问题。”
  话虽如此,杨锐心里却是一阵肉疼。然而,生物技术领域和制药行业就是如此,这是超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有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参与,有大型制药公司的参与,也有银行和财团的参与,还有华尔街的参与,没有钱的公司,或者舍不得钱的公司,根本看不到未来。
  世界上有些行业是有钱也花不出去的,比如商品流通、机械制造甚至房地产业,他们对资金的容纳都有极限,比如百亿千亿或者万亿,再多下去,要么管理会出问题,要么供应和销售会出问题,但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是不一样的,这个行业多少钱都花的出去,因为人类的疾病实在是太多了,而想要活久一点的人总是大多数。
  不管是人体基因组计划,还是基因克隆,又或者癌症治疗,再或者传染病控制,转基因研发,这里任何一个领域敞开了运转,都有能力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库开销个干干净净,事实上,欧美各国的养老危机和医疗开销,大部分都是将钱用在了生物和医药领域。
  而从这笔庞大的资金中,哪怕只是泄露出些微的资金,也足够雇佣律师们在法庭上兴风作浪了。
  杨锐如果没钱,那再不乐意,也只好签和解协议,而且,他的钱越少,他签下来的和解协议就越吃亏,杜邦说不定敢要求自己拿70%。
  这就是制药领域的游戏规则。
  不过,杨锐对PCR的认识,与杜邦的认识,却是有巨大的偏差。
  杜邦并没有将PCR看做是30亿美元的市场,如此一来,他们也就不会投入超规格的资金来打官司。
  杨锐咬咬牙,道:“华锐正在出售去铁酮的专利权,一旦成功,这笔钱可以列入预算。”
  “多投入两千万或者三千万美元,就为了PCR的30%的专利费,值得吗?”本杰明问。
  现在签订协议,杨锐除了30%的全球专利权以外,没有其他的损失,从本杰明的角度来看,也算是难得的胜利了,所以,可能的支出,只是为了这30%的权利,这未免有些不值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