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7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8/1306

  景语兰听着就笑,虽然知道杨锐的学术能力强的不行,但她还是想不明白两本书怎么写。
  露出轻松笑容的景语兰,明艳而甜美,令人看之忘忧。
  杨锐将景语兰拉到写字台前,道:“别不信,你看我这边列的大纲。”
  景语兰不看,道:“光有大纲有什么用呀。”
  杨锐无语:“列好了大纲,填上内容就有了呀。”
  景语兰道:“那你填上内容啊。”
  杨锐舔舔嘴唇,道:“快了……”
  “快了?”
  “马上就写,就快了。”杨锐再次陷入深深的思考。
  其实,要照抄一本书,是最简单的,但杨锐也有担忧,写一本书是很费时间的,这个不像是论文,可能几年以前,甚至十几年以前,就有初稿了,若是照抄的话,万一有了雷同就麻烦了。
  除此以外,杨锐也不愿意和人家撞书,这比撞衫造成的损失大多了。
  他更愿意选一本目前无雏形的书出来,这样,一方面减少撞书的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变相促进国内的技术革新。
  毕竟,他本人是不可能无限制出书的,还是要尽可能的抓住每一次的机会的。
  景语兰的话也给杨锐提了一个醒,光写大纲看大纲也不行,还是得往里填。
  如果担心照抄有麻烦的话,那就自己重新撰写一遍——杨锐想出来的主意把自己都给吓了一跳。
  不过,转念一想,杨锐又觉得切实可行。
  就当锻炼自己好了。
  比起论文,专著所需要的承前启后,连续逻辑,最是锻炼研究者。许多学者都是写书写到一半狂奔实验室,因为发现了新的规律或者成果什么的。
  杨锐倒不指望学术上的发现,但还是比较希望有个人实力上的突破。
  想到此处,杨锐终于结束了长时间的思考,从自己罗列的几个题目中选出一个,毅然的写下了标题——
  《实验药理方法学》!
  在学术界,“方法学”三个字是不敢随便用的,不是一方学阀,都是背不起的。
  杨锐却是不怕,因为《实验药理方法学》的核心,是新药的药效学,而就目前的国内,谈新药的药效学,杨锐不敢说是第一人,但也绝对不会有人敢说他不行。
  一款能卖出上千万美元的新药,代表的是大量的知识积累乃至知识秘籍,杨锐做出了能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的新药,这就等于达到了新药药效学的最高标准了。
  至于临床试验能不能通过之类的,其实已经是另一个学科了,无论成功与否,都不影响杨锐的完美履历。
  杨锐也不去实验室了,就埋首在房间里写书,偶尔做些必要的指导,剩下的时间,除了去图书馆,就是找地方锻炼遛弯。
  如此一来,他和景语兰的关系就大大的升温了。
  景语兰几乎每天都会过来吃饭,偶尔还会过来小睡一个午觉,两人互相照顾,令杨锐颇有怡然自得的感觉。
  杨锐不在圈子里出现,却是让蒋同化从慌的不行的状态里恢复了过来。
  梁策没能进入GMP委员会,进入了疗伤期。
  蒋同化最怕的是杨锐乘势追击。
  一天两天。
  三天四天。
  恐惧期过了之后,蒋同化却没有过渡的进化到了自大期。
  “我看杨锐就是能吹而已。”蒋同化再去参加一些GMP委员会的初级会议的时候,又开始不遗余力的攻击杨锐。
第893章
轻松霸气
  GMP委员会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委员会,尤其是前期阶段,它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任务,除了定时开会以外,基本不对委员们做出要求。
  不过,半数以上的委员,还是积极的参与了各种活动,有委员们自发组织的小规模聚会,定时开会后的海吃海喝,互相参观和研讨会之类的邀请更是不少。
  杨锐窝在家里写了一个星期的书,再到离子通道实验室去的时候,立即就收到了有砖头那么厚的一堆信。
  能进GMP委员会的,都是在学术圈子里浸淫半生的,杨锐算是背景比较薄弱的委员了,身后还有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华锐实验室,以及尚在投建的华锐制药厂,以及部分股权的捷利康的工厂,如果想联络其他委员的话,他也有很多方式可以发起公款吃喝的活动。
  那些身在多个委员会的,或者干脆就有各种行政职务的委员,要想组织活动就更容易了,杨锐手里的信件,每个抬头都是单位名称。
  有大学的,有研究所的,有大型央企的,也有民间协会或者半官方组织的。
  杨锐望着一堆信,当时就懵了——这比他写的书还要厚。
  许正平在旁欣赏够了杨锐的满面愁容,咳嗽一声,道:“这个……这些信件,都是我和小苏帮你筛选出来的,信封上都贴了内容提要。”
  除非是写了“杨锐亲启”这种字样的信件,否则,递送到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信件,写信人都知道是有可能被助手拆阅。
  杨锐更是早就习惯了找人看信,听到许正平的话,顿时是松了一口气,连忙道:“太好了,我就怕今天下午就都用来看信了。”
  “寄给你的信,你要是全看的话,一个下午可不够。”许正平俯身从门边的写字台下面,拉出一个框子,道:“这些都是我们检出来的信,主要是各地的学生,年轻研究员写的,等你决定了怎么回复,我们就找人写一下,寄出去。你手里的信,相对来说,时效性比较强。比如最上面的一份,就是中农大搞的‘生物校园行’,邀请的都是知名生物学家,也是认识圈子里人的好机会。”
  “生物校园行是什么意思?”
  “就是请各地的生物学家参观中农大的生物系。”
  “算了,我准备低调点,再说,时间也来不及了。”杨锐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文稿,道:“我刚写了本书,您帮我斧正一下?”
  许正平乔做镇定的接过来,一上手,就是往下一沉。
  “你写多久了?”许正平瞪眼看着刚刚说要低调一点的人。
  “有一阵子了。”杨锐笑笑,总不能说,这自己用了一个多星期弄出来的成果吧。
  “药效学实验方法?”许正平念了一遍上面的名字。
  “对,这本是比较简单的应用型的书,我想找个出版社出掉。”
  许正平颔首,低头阅读。
  杨锐也坐了下来,开始看信。
  大部分的信件都是大同小异的,除此以外,稍微有点价值的是毛遂自荐式的信,出于某种考虑,许正平等人将此决定权交还给了杨锐。
  毛遂自荐在国内很是流行了一段时间,如果以为国人羞涩而不善于表达,那实在是一种误解,尤其是喧嚣的80年代,希望脱离禁锢的人们,对于推销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
  邮寄信件甚至坐车到期望的单位去做自我介绍的,屡见不鲜,一些后世的明星、主持人、学者和商人,都有相类似的经历。
  当然,毛遂自荐的都是知识分子,要么有技术,要么有文章,要么有学历,尤其是深圳等特区,也确实是求贤若渴。
  但杨锐的挑选标准,却是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潜力股小牛和110个小时的工作指标两项,就能刷掉大把的人。离子通道实验室如今每年能拿到两三百万元人民币的经费,已经是国内一流的数据了,但这么多钱,也只够养个位数的学者,所以,仅仅是有天赋或者够勤奋,已经不足以进入离子通道实验室了。
  杨锐在脑海中搜索一遍,没有找到相对应的名字,就草草的浏览了一遍信件,再一股脑的塞了回去。
  抬起头来,许正平仍然在看他的稿子。
  “怎么样?”杨锐问。
  “挺明白的。”许正平一页一页的往后翻。
  杨锐问:“会不会太白?”
  “白?”
  杨锐笑了一下,说:“差不多就是太浅的意思。”
  许正平点头又摇头,道:“浅是挺浅,但看着是挺好用的,你从哪找到的这么多资料?”
  顾名思义,《药效学实验方法》就是各种实验方法的编撰,它和方法论是两个概念。说起来,其实有点像是中学时的实验指南。
  其中的实验方法,并不要求是作者原创,只要注明出处就可以了。
  当然,纯粹的总结也是不好看的,一般来说,实验方法类的书,总有个一成半成的,是由作者原创的。最常见的情况,则是作者对某反面极熟悉,而有相应的偏向。
  这种书的内容自然是极浅的,但应用性非常强。
  85年的中国可没有互联网,全世界都没有好的资料处理方案,所以,包括学者在内,大家都很注意搜集各种资料集合。
  像是药效学实验方法,用不着的人自然是不予关注的,但对于正在做药理药效的实验的学者来说,能够查阅并订正各种实验方法,也是蛮重要的。
  就GMP委员会的权限范围来说,这样的书的用途可是不少。
  杨锐很想说是天赋自带的,笑笑还是答道:“我之前有搜集一些国外的信息,另外,还有些原创的,是实验期间,自己做出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8/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