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8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1/1306

  他双手递了一张名片给杨锐。
  其实不是他忘记了,而是因为《京华早报》的名气小,规模小,他做自我介绍,只会让人家看低自己,不如不说。如果是《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王博早就把牌子挂胸前了,有这样的背景采访,甚至不用去找采访对象,请采访对象到自家报社来都行。
  杨锐放下筷子,结果名片看了一下,收入自己的钱包,道:“我觉得,你刚才说的问题,两边不靠。”
  一看杨锐似乎是回答了问题,等于是接受了采访,王博一下子兴奋起来,道:“您所指的两边不靠是什么意思?”
  “你不如说这个爆肚……”杨锐再用筷子指指桌面。
  王博眼睛都绿了:“还说爆肚啊。”
  “我是举个例子。”
  “是,您举。”王博没办法,干脆也夹一块牛百叶,咔嚓咔嚓的嚼。
  “你知道爆肚为什么在北京城才有?”杨锐问。
  “为什么?”王博乖乖的配合。
  “因为爆肚这个食物,在诞生之初,它就是不上不下,两边不靠的。”
  “哦?”
  “首先,爆肚不便宜,过去也不便宜,现在一样不便宜。再者,爆肚助消化,虽然不至于说越吃越饿,但要吃不少,才能填饱肚子,所以,穷人他吃不起也不愿意吃。”杨锐将一盘肚仁清空,继续道:“富人呢,也不愿意吃爆肚,因为它是下水,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说,爆肚它两不靠,既不是穷人的食物,也不是富人的。”
  王博不明所以的看着杨锐。
  “我说你的问题两边不靠,是因为官僚和监管,都不是律博定的核心。”杨锐顿了顿,又着重道:“京西制药总厂,它其实也是两边不靠。”
  “嗯?”王博这下子才来了兴趣。
  “官僚是政界的事,监管是商界的事。而律博定,它其实是学术界的事。”杨锐撇撇嘴,道:“你们报纸上说的话,都是些大众论点,但大众论点,能解决学术问题吗?就比如王编辑您,您懂什么叫抗心律理论吗?”
  “不懂。”王博乖巧的道。
  “是呀,你不懂,你怎么判断抗心律理论是对是错?”
  王博无言以对。
  “我不是说你,但你们,都是爆肚。”杨锐再夹起一块食信,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食信是羊的食管,嚼是嚼不烂的,但是嚼起来特别爽,隔着桌子都能听到声音,只是到最后,还得整块吞。
  王博听着杨锐发出的咀嚼声,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好像是爆肚。
  “杨委员,您说的话,我可写在报纸上了。”王博想起自己的目的,勉强来了一句。
  杨锐浑不在意的道:“写就写了。”
  “其实,有许多读者来信,都是关心这件事的,我能不能拿给您,您看着回复几篇。”王博趁机多要求了一句。
  杨锐瞄了他一眼,道:“我只回答学术问题。”
  王博想了想,问:“怎么就算是学术问题?”
  杨锐并不解释。
  “我找人看过以后,再来找您?”
  “随便。”
  “在哪里找您方便。”
  “就这种地方最方便。”杨锐说过,再夹起一块食信,发出令王博恐惧的声音。
  “那……我先回去了,赶明儿,请您看我的报道。”王博告辞离开,匆匆回报社,写文章去了。
  就今天的采访,他觉得能拿到更多的读者来信。
  杨锐却是坐在爆肚冯的店里没挪窝,只是努力的将桌面清空。
  没等这项工程完成,又有一名记者找上门来。
  “杨锐杨委员吗?我是《首都经济》的记者……”
  “等会,我把钱交了,咱们边走边聊。”杨锐掏了钱,又提醒道:“明天的蘑菇头,三份,您别给忘了。”
  “好嘞。”
  “走吧。”杨锐招呼了一下《首都经济》的记者,态度和蔼。现在的记者的作风是不坏的,毕竟没有狗仔队的毒害,基本都能像是正常人一样聊天。
  《首都经济》的作者则有些疑虑的问:“咱们去哪?”
  “我想想啊……”杨锐沉思片刻道:“再吃羊有点不太好吧,吃个豌豆黄?没意思。卤煮也是下水,昨天都吃了……算了,就吃羊头肉吧。”
  记者绝倒:“头肉和下水,算是一回事吧。”
  杨锐转头,很是严肃的看着他,问:“你是来找茬的,还是来采访的。”
  “采访,当然是采访。”
  “采访要严谨,下水就是下水,头肉就是头肉。”
  “但都是羊的。”
  “我倒是想吃牛头肉,现在也没卖的啊。”杨锐感叹一声,安步当车而去。
  记者连忙跟上,没等到地方,又是碰到一名同行。
  两人互相看看,自然而然的跟在杨锐的身后。
第932章
大报
  王博心不在焉的坐在办公桌前,手底下忙碌着,心思却不在这里。
  窗外的阳光明媚,也不知树上的小鸟热是不热。
  知了的叫声令人烦闷,怎么就没有熊孩子来把他们抓走?
  “小王,想选题呢?”主编的声音充满了关心。
  王博一个激灵,坐直了,道:“是,有些想不明白。”
  “不用多想,就写杨锐。要是没东西写,就出去转转,要不然,就找杨锐聊聊去。”总编和颜悦色的说着话,顺便提起王博桌边的茶壶,帮他的杯子里蓄满了水。
  王博“哎呦”一声:“别别别,我自己倒就行了。”
  《京华早报》的编辑部是个小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单位十几二十年,以后说不定还要再干几十年,因此,上下级的关系并不很分明。尽管如此,也没有总编给小编辑倒水的理由。再怎么说,人家还年长你二十好几岁呢。
  总编以前还是很注意保持自己的威严的,当然,现在也是很注意,因此,他倒了一杯水,就顺手将壶放在了桌面上,同时笑道:“谁倒不是倒,行了,你忙你的,我今天就是个大闲人。对了,我叫老吴给你留四分之三个版面,能填满不?”
  王博眼角跳了跳,问:“配图不?”
  “你要配图,就给你一个版面。”
  不仅王博的眼皮子跳了,其他的记者和编辑的眼皮子也跳了起来。
  《京华早报》是个地方性的小报,要论起来,比那种国企和大单位自己的报纸要大一点,加上在北京的缘故,也比一些地方性的小报要有影响力,但再怎么有影响力,它归根结底,就只有四个版面。
  四个版面的报纸,就是一张新闻纸,折叠对开,中缝两边是两个版面,反过来又是两个版面。
  换句话说,现在的小报,就是一张纸,两面印刷,最后再对折一下完事。
  像是后世动辄几十个版面,甚至还有上百个版面的报纸,在85年的中国基本是不存在的。首先没有那么多的内容刊登,最重要的,是没那么多纸张浪费,你卖的贵了,一般人也不愿意多花那五分钱。
  对于小报的编辑和记者们来说,他们通常用来竞争的版面单位,就是四分之一个版面,再小就属于豆腐块了,通常属于没什么内涵的东西。
  王博以前常写豆腐块,所以在报社和外头,都没有什么影响力,更不用说声望了。
  整版的文章,王博是一次都没登过。
  “您真给我一个版面?”王博的声音都有点小激动了。
  这就等于说,下一期的报纸,有整整四分之一,是让他来写的。
  此等待遇,不算新鲜,许多老记者都得到过,但王博没得到过啊。
  对他来说,这可是一次事业的跃升。
  以后再走出去,别人都得高看两眼,最起码,有资格单独去企业拿个红包什么的吧。
  王大记者——虽然有这种称呼的记者多了去了,但想想还是挺带感的。
  哎,姓嫖就好了,姓这个的人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1/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