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9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6/1306

  就国内的情况,采用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做性别鉴定,许多实验室的正确率只有80%。
  听起来似乎不错,80分放在考卷上的话,似乎还是个优良的成绩。
  然而,80%的正确率在实际应用中,基本可以说是灾难,几乎难以使用。
  假设某个农场主需要100头小母牛犊,结果最终得到了80头小母牛犊,还有20头小公牛犊,由此带来的麻烦可不是优良所能解决的——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传说中的小牛犊肉了。
  饭店当然很喜欢价廉物美的小牛犊肉,农场主们可不喜欢。
  100头牛是如此,100万头牛又会怎么样?
  想想中牧公司的需求,就能理解这项问题的严重性。
  对中牧公司来说,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母牛,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扩大种群,至于小公牛,在国内的市场前景可不怎么样,最重要的是,他们做繁殖是用美元的,而零星的卖肉只能得到人民币。
  换言之,80%的正确率,对中牧公司来说,就是额外的20%以上的外汇开销。这当然是难以忍受的开支。
  对大牧场主们来说,准备卖肉的100万头公牛里,突然出现20万头母牛,吃的不少,长的不胖,肉还不美,还不能当小牛犊肉卖。最后,还不如不用性别鉴定和控制的方案,自然生长,再将小母牛转手卖掉的方便。
  所以说,准确性和正确率,是性别鉴定和性别控制的要点。
  在前PCR时代,畜牧业在性别鉴定和性别控制方面,并不是很成功,大部分的农场主和农业机构,都不会采用这份既要花钱又没什么效果的方案。
  而在后PCR时代,极高的准确性和正确率,带来的就是革命性的变化了。
  不过,杨锐的论文并不准备考虑这份革命性的变化。
  他的论文,更多着眼于PCR的应用。
  身为PCR的发明者,再次拓展PCR技术的范围,原本就是一件期刊社喜欢的噱头——学术期刊也是需要噱头的,比如说,用爱因斯坦大脑细胞做的实验,就比无名氏的大脑细胞做的实验更引人关注。
  而学术期刊终究是一种期刊,他们也是需要关注度,需要学者们的认可的。
  当然,仅此一点,并不足以登上《自然》。
  毕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著名期刊,噱头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杨锐真正有自信的地方,还是他设计的引物。
  引物是做PCR的前提。如果将PCR形容成是一台电脑的话,引物就这台电脑的应用程序。做不同的实验,就要设计不同的应用程序。21世纪的引物已经有通用的设计模板了,工作相对简单,可以比喻成是电脑的操作系统,但在1985年,刚刚诞生不久的PCR技术,更像是一台复杂的大型机,既没有操作系统可用,也没有容易的输入输出方法,每次研究,都需要额外的设计和专门的应用程序。
  这时候,杨锐设计的引物,其实就是一个极好的范本。
  杨锐相信,会有很多学者,愿意看一看他亲手制作的pcr引物的。
  尽管远远不能称得上完美,但是,学术哪里有什么完美之事。
  另一方面,杨锐又将自己的论文,同步寄给了达尔贝科等学者,既是与之做进一步的交流,也是敲敲边鼓的意思。
  通过信件来交流工作,这是西方学者几百年前就很熟悉的事了,高斯的一些研究,还是从他往来的信件中搜罗出来的。
  而在电子邮件普及以前,各国的学者基本还是维持着这种交流方式。
  反正,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几天或者十几天的延迟时间,算不得什么。
  达尔贝科等人也很乐意了解杨锐的工作。就生物学目前的发展来说,拳头人物就是那么几个,杨锐勉强也能位列其中,大家自然有要了解他的意愿。
  总的来说,杨锐要在《自然》上发表论文,不像是国内期刊那么容易,却也不是太难。
  就是杨锐自己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篇论文,也可以算作是一次尝试了。
  杨锐安静的等待,顺便继续指挥着遗传工程实验室进行系统化的实验——第一批10只西门塔尔牛,被牵入了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后院。
  临时制作的牛圈略显简陋,但西门塔尔牛们大约是不在乎的。
  几名实验员都好奇的打量着这些牛,对于习惯了黄牛的人来说,健壮的西门塔尔牛,确实显的高大健壮的多。体积上,有点像是中华田园犬和二哈的差距。
  孙正初和王子昂,迅速的为10头牛做了体检,并且记录了数据。
  他们两人都是传统的遗传学家出身,常年为动物解决生理问题。
  新来的十头牛,也就变成了孙正初和王子昂的责任。
  杨锐基本不用再行管理,他不懂养牛,也不懂得怎么照顾牛的幸福生活,事实上,他也用不着做这些。
  现在,所有的点都已攻破,所需要的,就是按照之前的顺序,再来一次罢了。
第1072章
胚胎到
  首都机场。
  文泽林和姜志军偎依着取暖,双眼有些无神——冬天起床太早,就会有这样的后遗症。
  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几名研究员,倒是比较有精神的样子,像是谷强同志,就不停的在候机楼里面晃悠,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饱含着整夜没睡的亢奋样儿。
  来自中科院下属的遗传所的几名学者,则是紧皱着眉头,似乎处于某种沉思和意念的玄妙状态。
  窗外的雾气,不经意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越来越强烈的光线,伴随着轰鸣的飞机声,搅的人精神衰弱。
  头顶的广播也是颇为烦人,直到它念出了“375”的名字,文泽林和姜志军一下子跳了起来。
  “来了!”
  有的人喊出了声,有的人只在心里默喊。
  “去叫杨锐了。”文泽林着急的去喊丰广汉。
  遗传工程实验室统共就这么小猫两三只,负责做保安的更是只有丰广汉一个人,倒是利用率颇高。
  丰广汉的耳朵其实一直竖着呢,听见文泽林的招呼,也就是憨厚的笑笑,道:“杨主任说了,等人来了再报告,让我不要着急。”
  “他还真坐得住。”文泽林远远的看了一眼坐在门口的杨锐,有心去喊,想想还是算了。
  自从吕寿的事情以后,文泽林等人面对杨锐,都觉得身形有些矮。
  没办法,吕寿的野兽之名不说是冠绝北京,那也是地方一霸。要说他有如此下场,并不令人奇怪,不过,像是文泽林等人,都以为吕寿最终撞上的铁板会是另一名官二代,而非杨锐这样的学者。
  杨锐的做法,既是出乎意料,也令文泽林、姜志军和丁十一心有戚戚焉。
  安静而焦急的等待了30分钟后,终于有人从通道中走了出来。
  这一次,丰广汉不用人去喊,快跑着去通知杨锐了。
  杨锐放下手里的资料,稍微整理了一下,再将之交给丰广汉,步伐轻盈的走了过来。
  文泽林三步并作两步的跳过来,道:“杨主任,看你的了。”
  “有我什么事啊,我就是来看看的。”杨锐笑眯眯的,他刚刚都是在读文献,现在满脑子还都是各种数据。
  不管做什么事,成就感都是一项很重要的属性。现在的杨锐就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因此,他不论是工作还是继续学习,都不会觉得太痛苦——一般性的痛苦还是有些的,但是想想众人膜拜的场景,再加上是自己喜欢的项目,大致也就是比网游练英雄苦一点罢了。
  文泽林就不明白了,以为杨锐是在谦虚,遂道:“整个项目都是您主持的,不看您看谁啊。”
  “看谷强他们了。”杨锐呶呶嘴,又笑了,道:“你们这个公司,初期的产能如何,也就看谷强他们的效率怎么样了。”
  文泽林此时醒悟过来了,笑道:“杨主任说的对,你是总掌全局的,不能被这些细务给影响了。”
  “一模一样的话,从你嘴里出来,总感觉不对劲。”杨锐说着摆摆手:“开个玩笑。”
  “玩笑好,玩笑好。哎呀,我最怕严肃了,被我爸给弄怕了。”文泽林很乐意与杨锐开玩笑,高高兴兴的跟着杨锐往前走,又自言自语的道:“一飞机都是老外,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了。对了,乔治赛德这个人,杨主任您见过吗?”
  “没有。”
  “没见过面也能联络到,杨主任太厉害了。”文泽林依旧是极不熟练的恭维。
  杨锐有些不自在的道:“你还是叫我杨锐吧。我联络的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埃尔斯顿博士,乔治赛德是他的助手。”
  “埃尔斯顿……”文泽林念了一遍,问:“你们是开会的时候认识的?”
  “神交。”杨锐笑了一下,道:“国外有个协会,叫国际胚胎技术协会,建立于1974年,他们在全球30多个国家都有会员,埃尔斯顿博士是倡导胚胎移植工业化的代表人物,因此,我提出要在中国大规模的进行胚胎移植,他就立即派了自己的助手来。”
  文泽林有点理顺了其中的人物关系,赞道:“还好您知道这个协会,咱们国内的研究员,就不知道要联系人家的。”
  “是对方联络的我。”杨锐微微笑了一下。
  “啊……”文泽林有些发愣。
  他们说话期间,已是靠到了接机通道的位置,旁边站着的遗传所的研究员,也就听到了两人的对话,互相看一看,都是低头不吭声。
  文泽林不明白其中的玄妙,中科院的研究员怎么不可能不明白。
  就80年代的生物学来说,基因是最受关注的,医药是最受重视的,分子级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是难度最大的,而这三者,杨锐都已涉足,而且,在离子通道和基因方面,具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圈地来形容的话,可谓是前沿领域的大地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