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9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24/1306

  再者说,限制价格越就让利润增长的可能消失了。
  他们从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购买西门塔尔牛的半胚,移植给中牧的本地牛,前者价格是确定的,如果后者的价格也确定的话,这就变成固定收入了,要压榨技术服务的成本,想想也知道不容易。
  装作思考了一下子的样子,姜志军小声道:“杨主任,其实没必要这样吧,您这样子,我们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呀。”
  杨锐撇撇嘴,道:“我只说了中牧之类的国企,准确的说,就是捐款给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国企,你们卖给其他国企,私企或者国外公司,我不限制价格。”
  “这……杨主任,没必要吧。”姜志军更不自在了,私企和国外公司,一样用不着他们的政府关系啊。而在中牧以外的牧场,即使是国企,他们也一样不熟,最起码,2500或者2000这样的高价是要不出来的。
  “其实很有必要。”杨锐却是挑眉看了姜志军一眼,道:“你们以为中牧是软柿子吗?的确,有3000头西门塔尔牛的中牧,的确不厉害,但是,他们要是有3万头牛呢?到明年,他们要是有了10万头西门塔尔牛呢?”
  姜志军想了一下,道:“中牧的规模大的很,还有青牧他们,10万头哪里够啊。”
  “是不太够,但也差不多了,到时候,他们直接从国外买几头种牛,或者直接买牛精子对胚胎移植的需求,可就没有那么大了。”杨锐淡淡的道:“中牧发展的好,我倒是不反对,但是,让中牧他们一家独大,我不喜欢,因为,到时候咱们的规模起来了,中牧可就反过来要挟我们了,比如说,胚胎的价格,他们要是把胚胎价格压低到200块,你怎么办?做就是亏本,不做也是亏本。”
  姜志军笑两声:“这怎么可能,国内还有那么多牧场呢,中牧这么搞,犯忌讳的。”
  “两三年内,不会像我说的这么夸张,五六年后,七八年后就不一定了,他们手握上十万头的西门塔尔牛,每年都能赚回外汇,地位和其他牧场就不一样了。再者,我们做胚胎移植还需要他们的西门塔尔牛提供材料,反过来又被他们制约……他们今年是急需我们,明年就不是了,越往后,需求就越低。我们得有其他牧场做供应渠道。”
  姜志军这下子知道杨锐的意思了,讪笑道:“您考虑的太远了,十年后的事,就是五年后的事,谁说得定呢。”
  杨锐道:“我辛辛苦苦做胚胎移植,可不是为了每年为了赚钱开发新技术的。这个赚钱的门路,最起码要给我们争个五年十年的优势才行。”
  说过,杨锐再道:“总而言之,培养些小牧场不是坏事,你们也不要指着中牧他们讨生活,眼光放长远一点,今年赚的少点,没关系的。”
  姜志军心道,我是想今年多赚点,明年赚更多。
  不过,这个话是说不出来的,归根结底,他们还是指望着杨锐来赚钱。
  另外,捐款给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国企总归是少数,剩下的提价空间还是有的。
  稍作考虑,姜志军无奈应承下来,道:“那就这样,我们每个胚胎支付遗传工程实验室1100元人民币,销售给中牧的价格是1300元……”
  “凡是今年给我们捐款了的公司,都在这个名单上。”杨锐打断姜志军的话,强调道道:“而且,除非对方不要,否则,至少有三分之二,要给他们。对外,就是这个理由。”
  比起刚才给姜志军的答案,杨锐现在的理由自然是极其堂而皇之了。
  中牧等公司捐款给了遗传工程实验室,杨锐虽然名义上说是没有回报,但是,有所回报,显然只会是惊喜。
  姜志军点头道:“那就这样,销售给中牧等公司的价格是1300,其他公司的收购价格,就由我们来决定了?”
  “嗯,价格双轨嘛,现在流行这个。”杨锐知道会因此有黄牛产生,继而产生一些弊端,但他又不是政府官员,也不在乎这个。
  而且,他心里还有个想法,若是一下子将价格提的很高,各家牧场大约是有想法的,通过黄牛或者其他单位来提价,那就如水到渠成,用不着杨锐费心了。
  价格是需要发现的。
  由市场自己发现的价格,要比强硬的定价更稳定。
  对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来说,稳定的收入是最重要的。
  再者,现在才是第一批阶段,之后的数量才是关键,要是再将青牧等公司的良种牛的资源利用起来——不一定是西门塔尔牛,总之,任何良种牛的移植,都会变成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利润。
  也只有这种财力的支撑,才有资格去做克隆羊这样的项目了。
  ……
第1082章
壁垒
  姜志军动作极快的派了10名兽医过来,都是他们之前谈好的年轻人。
  自从上山下乡的政策取消以后,城市里安排工作就极困难了,用资本主义的话来说,就是失业率高企。十几岁或者二十岁出头的少年郎,如果家里没有点关系的话,基本很难找到工作,除非是大学毕业生,才有十成十的分配工作的好事。
  当然了,现在还有其他各种照顾政策,比如参军复原以后,也容易安排工作,家里有人自愿退休的话,也能顶替工作,再有矿难死亡,或者类似的奉献事件,也有工作算作补偿的。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待业的年轻人是很多的,只是没技能的多,不遵守规矩的多。
  姜志军等人挑选的时候,主要也就是挑选了品格性格和家庭背景——他们也怕好不容易培训出来的人被其他敌对公司给拉走了。
  现在自然是没有敌对公司的,但是想想其中蕴含的利润,总归是少不了的。
  另一方面,姜志军还得到启示,从各家小型的研究机构中挖了四个人。
  底层研究所是很不好过的,曾几何时,一些街道办的工厂,也会堂而皇之的弄出研究所来,工厂的效益尚可的时候,研究所还养得住,工厂效益不行的时候,这些研究所就都变成了累赘,有些街道工厂被撤销或者并转以后,它们的研究所就被上级部门给合并起来,给个名字养起来,景况自是糟中之糟。
  就算情况不是那么差的研究所,也是好的有限,比如同为区级机关下属的研究所,大部分就是个检验机构的存在,按道理应该做些食品药品,瓜果蔬菜,饲料农药之类的检测,实际上,除非领导关注,否则根本没人需要的服务,拨款等等,自然也是尽可能的少。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单位,其实也有临时工的存在。
  有份工作总比没有好的思路,现在还是很盛行的。
  姜志军挖人,也就是从此而来的。
  14个人的补充,却是令遗传工程实验室的人力紧缺状况得到了缓解。
  光是2000多份胚胎的分割工作,就让实验室里的几名研究员忙的不行,剩下的活计,自然是有人能帮忙最好。
  这个时候,杨锐也毫不犹豫的下令冷冻胚胎。所有分割后的半胚,除了少数用于移植以外,其他的都暂时冷冻了起来。
  要说冷冻胚胎的移植成活率是比鲜胚的成活率低的,在技术水平不足的情况下,低的还不是一星半点,但是,就眼前的情形来说,不做冷冻胚胎的话,非得将人手扩充到十倍都不止。
  因为超数排卵和人工授精都是大批量进行的,而胚胎分割和移植,却得一只只的慢工出细活,要是不进行冷冻的话,那遗传工程实验室起码得有上百号人进行胚胎移植的工作,才能避免超出时限。
  不管人手便宜与否,是否能够凑齐,光是就商业性来说,这也是不划算的。
  胚胎冷冻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看的梅局长、姜志军等人有些心疼。
  “这要少20%的牛吧。”梅局长将每个胚胎都看做是中牧的财产了。
  姜志军更觉得可惜,道:“不止要少20%了,不过,做不过来也是没办法。”
  “做不过来,我们可以请更多人来做啊。”梅局长很是懊恼。
  姜志军立即警惕起来,道:“你们的人,我们的人,能做胚胎分割的没几个人吧。”
  “你们不是在请遗传工程实验室的人培训?把胚胎分割一起培训了不就成了?”梅局长眼神亮着,道:“这一轮赶不上了,接下来能赶得及也行呀。”
  如此一说,姜志军稍微有些轻松了,道:“也不是不行,我去问问好了。”
  姜志军现在也约莫的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同样有些愿意掌握技术了。
  实验室内。
  现在能做胚胎分割的依然只有谷强在内的少数几个人,谷强的动作最快,挥手间就能完成一例,比小学生做个课间操还简单。
  除了谷强之外的其他几个人就没那么利落了,最慢的要做三四十分钟,精力耗费的也多,一天做不了多少例。
  不过,总的进度还是不错的,七八个人边做边学,速度也是渐渐加快的,这原本就是一个熟练性的工作,以前的时候,研究员接触不到多少胚胎移植的实验,自然是做的极慢,手生导致机会更少,只有谷强这样的实验天才,才会越做越熟练,越做越多。
  现在有了大量的素材,哪怕开始做的成功率有点低,后面还是渐渐起来了。
  这稍微有些出乎杨锐的意料,但他也没什么意见。
  总得给研究员练手的机会,大家之所以为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壮大而兴高采烈,也就是因为越好的实验室,有越多的机会,包括利益上的,也包括实践上的。
  要是普通的实验室,好不容易弄一两个牛的胚胎来做分割,自然只有谷强这样的选手才有上手的资格,就是一个月前的遗传工程实验室,也是如此。
  但就目前,遗传工程实验室的第一批实验,已经是一口气要分割差不多2000个胚胎,谷强累死了也完成不了,那不给愿意做的研究员机会也不可能。
  事实上,在场的不光有遗传工程实验室的研究员,还有中牧派来的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员,杨锐基本是敞开了大门,让他们享受实验材料——当然,顺便做出的成果,是属于遗传工程实验室的。
  姜志军见到这样的场景,不禁有些着急。
  趁着一个空挡,姜志军就来到杨锐身边,道:“杨主任,您这可不公平,我们派来的技术员还没学到啥呢,您就开始直接教中牧的人了?”
  “你们的人基础都没学好呢,想做胚胎分割也不行。”杨锐解释的很不用心。
  姜志军气道:“这样也不行啊,到时候中牧的人都学会了,我们还玩什么?”
  “你们是做技术服务公司,但也不是只能做技术服务。再说了,他们只是学会了操作,手里没有材料,也是白搭。”
  姜志军不明所以的问:“材料?什么材料?”
  “超数排卵用的外源激素,胚胎分割用的试剂,冷冻的时候用的平衡液,解冻的时候用的解冻液。”杨锐随便数了几个,道:“现在能提供这些材料的,基本只有我们,中牧光学了点皮毛,没有几年的用心研究,学不会这些东西的。”
  就国内目前的环境,专利壁垒是没有用的,技术壁垒也不能靠人,真正可供依靠的门槛,仍然是平衡液、冷冻液这样的试剂。
  试剂是很复杂的东西,不仅有成分上的问题,还有比例上的问题,甚至不同厂商不同浓度的试剂,采用不同的顺序添加,都会有不同的效果。
  要在实验室里解决试剂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实验室解决一部分,实践中再做记录,尝试解决剩下的问题,或者凭运气做改进。
  杨锐拿出的试剂,都是后世工厂用了多年时间,尝试出来的成熟配方,是中牧等公司短期内无法仿制的。
  而且,他们若是用了杨锐的试剂,也很难再拿得出资源自己改良配方了,因为有现成的好试剂,估计中牧这样的国企,是不会下定决心,再投入资源在自己的试剂身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2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