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9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8/1306

  达尔贝科和沃森,依旧不得不为了获取资金,获取美国国会和总统的支持,而费尽心思。
  它的背景与同样庞大的“曼哈顿计划”,以及“阿波罗登月计划”完全不同。曼哈顿计划是在二战末期,原子弹的开发快慢,决定了二战结束的快慢,就实际结果来看,两颗原子弹的爆炸,至少提前几个月,促成了日本的投降,如果再快几个月的话,说不定还能缩短欧洲解放的时间。
  阿波罗登月计划则是诞生于冷战,其意义同样在于结束战争。美苏令人窒息的太空竞赛,与其说是为了登月,不如说是为了证明双方的技术和军事实力。伴随着阿姆斯特朗人类一小步的名言的,不仅有月球上的脚印,还有苏联对弹道导弹的削弱,以及核条约的签署,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大为减弱。
  基因组计划却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它是人类第一个和平时期的和平计划,目标却是数十亿美元的长期投入,自然很难获得美国政府的通过,更不要说,它还有参与合作国家的资金来源,确认经费更加困难。
  事实上,也就是因为美国政府觉得自己单做这个基础性科研不划算,才将达尔贝科的倡议拐成国际合作的。
  这自然加倍了难度,以及达尔贝科的焦虑。
  短短的一通电话,达尔贝科已经两次提到关注了。
  杨锐于是主动道:“其实要利用这次的话题也不难,我只要保持沉默,让记者们不能确定我是否得到了诺贝尔奖,那话题应该就能延续到颁奖前吧。”
  “你愿意这样做?”
  “没什么难的。我并不需要撒谎,只是保持沉默而已。”杨锐耸耸肩道:“很多被诺贝尔奖提名的学者,都会这样做吧。”
  许多学者都是不喜欢抛头露面,或者与记者打交道的,这就使得沉默在学术圈内很流行。另一方面,确认自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学者们来说,也不是什么理所应当的回答,许多人甚至找不出做的理由。
  达尔贝科轻呼了一口气,笑道:“你如果也能这样做,那就太好了。当然,我不能代替你做决定……”
  “我最近并不想接触媒体,至少,不愿意回答他们有关诺贝尔奖的问题,我有研究要做。”越洋电话里的声音沙沙作响,杨锐的回答却是很明确的。
  达尔贝科再说了几句话,满意的挂上了电话,人体基因组计划正在最紧张的时间,他需要一切能够获得的力量。
  杨锐更加满意。几个小时前,他还不知道“人类走出非洲”的消息呢,至于保持沉默,更是符合杨锐目前的心情。
  就像是一切诺贝尔奖候选人那样,没人愿意在答案公布以前,就宣布自己的退出,这不仅是一种情感上的需求,也是一种理智上的需求——诺贝尔奖可是只颁给活人的,万一今年的获奖者突然挂了呢?
  虽然有点恶劣,但是午夜梦回,这么想一想,睡觉似乎也更安稳了呢。
  挂断电话,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就涌了上来。
  做科研的,永远都不会没事做,尤其是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闹个大新闻什么的,都是大家追求的,杨锐最近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遗传工程实验室,来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时间就少了,大家都积累了一堆的问题。
  不过,学术期刊的投稿,在此期间可是不能停止的。
  杨锐一一解答,又看了几个人发表的论文,才算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这个时候,杨锐已经很有些做“老板”的感觉了。
  科研实验室里的老板,其体力工作强度,大抵与小饭店的老板差不多,凌晨睡觉五点起来买菜什么的,都属于正常行为。不过,相比小饭店的老板,实验室老板的脑力工作强度就非常大了,无时无刻的思考基本是日常属性,如果做不到的话,其科研发展也就止步于此了。
  不过,能够做到的科研人还是很多的,在此基础上,同时管理几个实验室就变成了时间问题。
  杨锐尚在摸索当中,但也有了相当的心得,最起码,在处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的问题的时候,杨锐已经比以前成熟的多了。
  自然,这也意味着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能够直接得到答案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这也是大型实验室发展的必由之路了,研究员们必须不断的成长,才能追赶上大型实验室的发展脚步,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也是研究员们的成就所在。
  如果只是为了得到答案的话,不少研究员或许都会去产业界任职了——反正都不怎么需要自己天赋超群的大脑,不如找份工资高的地方养老。
  稍微耽搁了一下,杨锐再骑自行车回到西苑小区,已经是八点钟了。
  “等久了吧,又回来晚了。”杨锐推门进来,就见景语兰坐在窗台上静静的看书,厨房里有微微的热气,且有淡淡的香味。
  杨锐的肚子,立即不争气的叫了起来。
第1100章
受益
  景语兰不由一笑,看了看手表,道:“8点钟,差不多也算准点了,我现在都是按照这个时间做饭的。”
  “也不用每天做饭……”杨锐声音弱弱的。
  景语兰好笑的看他一眼,道:“我如果不做饭的话,你就要让酒店给你送餐了吧。”
  “我随便吃一点也可以。”杨锐掩饰着自己的嘴馋,说过又觉得掩饰的不好,补充了一句:“华锐体育馆里就有餐厅的,他们给顾客做饭是做,给我做饭也是做。都一样,都一样。”
  杨锐对自己名下的商业机构,向来是不怎么看重。地处五道口的华锐体育馆,现在虽然能给杨锐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但从杨锐的角度来说,无非就是他所拥有的几只现金奶牛中的一只罢了,杨锐并没有特别放在心上,平日里也就是关注一番财务和人事而已。
  最近几个月忙着遗传工程实验室的,杨锐甚至没有太多时间关注离子通道实验室,以及华锐实验室,对于华锐体育馆的关心就更少了。
  说到此处,杨锐拍拍脑袋,问道:“你今天做了什么?”
  “上课,还有看些书。”景语兰闲适的笑了笑,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什么野心,起身放下书,道:“我还做了番茄汤,熬了好几个小时了,你先换衣服,我来舀汤。”
  杨锐连连点头,随手将带着的公文包丢到沙发上,就卧室里好一阵脱换,清爽的出来以后,不禁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番茄是不逊色于土豆的多用途蔬菜,而番茄汤的配伍亦是超多,有用牛肉的,有用猪肉的,甚至有用猪肝的,杨锐耸动着鼻子,猜道:“是用鸡汤烧的番茄汤?”
  “你又不吃煮过的鸡肉。我用虾头和虾皮烧的,虾肉取出来了,可以做龙井虾仁。”景语兰说话间端上两碗汤,坐在了杨锐对面。
  杨锐立即坐了下来,抱起碗来,吸溜吸溜的喝了个一干二净。
  暖洋洋的浓汤,驱散了脾胃中的寒冷,杨锐顺势将的拖鞋蹬掉,在景语兰白嫩的小脚上蹭来蹭去。
  景老师娇媚的横了杨锐一眼,小脸微红,但并没有挪动,转而问道:“今天做了什么?忙不忙?”
  “去看了看姜志军,又到两间实验室里去转了一圈。对了,你知道‘人类走出非洲’的话题吗?据说是通过PCR做的,我还和达尔贝科聊了聊。”杨锐蹭的很认真,目光在景老师脸上巡游。
  景语兰的脸更红了,道:“我知道人类走出非洲,是《自然》上的文章吧?”
  “咦?是《自然》上发表的吗?我都不知道。”杨锐拍拍脑门,转瞬醒悟过来,文小满是不会去看《自然》的,他不由奇怪的道:“是什么时候发表的?应该有社会媒体发表了文章才对吧。”
  “应该是有吧,我们学校里都有很多人讨论。我们学校的吴教授那天请我们系的周老师翻译文章的时候还说,这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景语兰说着有点担心的问:“是不是真的有问题?”
  杨锐更加诧异,问:“为什么说是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因为文章的结论,是说人类共同的祖先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女人吧。”景语兰显然对此也是印象深刻,道:“吴教授把这个称作夏娃理论,和周老师在办公室里,一边查字典一边骂。”
  杨锐这下子醒悟了过来,惊讶道:“加州伯克利大学的cann和stoneking?线粒体?”
  这下子,景语兰就不知道杨锐说什么了。
  杨锐自己,却是一跃而起,在房间里猛走了两圈。
  通过线粒体细胞来追溯人类起源,在杨锐的记忆里,这是87年1月的著名文章,不过,既然PCR比历史上更快更好的推出了,分子生物学家们的研究更早完成,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而这项研究所产生的意义,可不仅仅是一篇《自然》所能涵盖的。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这篇《自然》所产生的争论,太过于激烈了。
  不仅仅是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参与到了其争论中去了,还有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以及不知道哪里的雪茄,都想冒一冒烟。
  不仅是有人不能接受,人类来自于非洲的这个结论,还有人不能接受所谓的“夏娃理论”——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家们一向担任的是神话摧毁者的角色,欧美文化圈子以外的学者,更是不喜欢这项“夏娃”研究。
  不管是87年,还是85年,冷战都还没结束呢,这项理论研究,毫无疑问的又罩上了意识形态的浓艳。
  不过,这些激烈争论的中心,都是人类学的研究,PCR只会在此过程中受益。
  杨锐转了两圈,问道:“你们学校里讨论的激烈吗?我是说,这个夏娃理论,有很激烈的讨论?还是只有这位吴教授在说。”
  “生物系的好几位教授都在说吧。”景语兰因为杨锐的原因,颇为关心生物系的事。
  “是学术讨论呢,还是花式讨论?”
  “花式讨论?”景语兰很快醒悟过来,掩口笑了笑,道:“都有吧,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学术讨论,那就多半会局限到学术圈子里,如果是花式讨论的话,估计很快就会传导到社会媒体了。”杨锐其实也猜到了会有花式讨论,否则,文小满首先不可能看到这个话题,其次,人类走出非洲的议题,也确实太社会化了。
  80年代的中国,最骄傲的就是历史了,而人类起源可谓是一切历史的起源。
  结果,中国人竟然是从非洲来的?
  很多中国人都接受不了啊。
  别说80年代人接受不了,到21世纪了,人类学在基因层面上的研究都那么多了,还有人指望着用周口店的猿人来翻盘。
  然而,并不能。
  人类不仅来自于非洲,甚至就来自于非洲的某一个种群。进化是如此的残酷,能有一支人类基因突变,从而成为万物之灵已是侥幸,全球化多角度同时间的基因突变,还互相融合不产生生殖隔离,那几率得多小啊。
  可惜,现实并不是浅显的真相就容易得到人们的承认,现实是越浅显的话题越容易得到更多人的讨论。
  普通人也没什么资格讨论艰深的话题,所以讨论政治经济和荤话的永远是最多的,人类学偶尔屈尊降贵的将一个脚踝踩在了地上,社会媒体大约是不会放过它的。
  “让他们讨论吧。”杨锐耸耸肩,道:“估计欧美人讨论的更热烈,还好我不是搞人类学的,我隔岸观火好了。”
  “如果有人问你呢?我看媒体挺喜欢找你的。”景语兰又端了一碗汤到桌上,递给杨锐,返身将另一个先炉盘的火开大了一些。锅盖轻轻的跳跃起来,嘟嘟的吐着气,冒出浓浓的香气来。
  杨锐抽抽鼻子,笑道:“我最近不准备接受媒体采访了,和达尔贝科商量好的,让他好给他的基因组计划做宣传。”
  杨锐随口说过,又道:“媒体一定要采访我,我也不怕的,我对人类学,应该也是知道一点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8/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