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9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7/1306

  牛肉干是他准备的最好的礼物,本来是没有杨锐的份的,但他既然把杨锐提到了部长级,那就得算上他了。
  孙明哲再重新看了一遍自己的笔记本,觉得没什么问题了,才整理一番,出门培训。
  培训地址就在华锐预定的酒店内,基本按照老外、中国人、老外的顺序参杂着来,一人讲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样子,接着又是团体分组的模拟。
  课程基本都是捷利康的培训部给提供的,美国的绿石角公司也给帮忙找了几名培训师。对于跨国公司来说,给自己公司的医药代表做培训,或者给第三世界的医药代表做培训,都是驾轻就熟的工作。
  孙明哲等人也听的极其认真。
  80年代人,对于学习都有点异乎寻常的认真,许多人平时都会备一个本子,将所有能够记下来的知识记下来。像是世界十大知名建筑,全球活的最久的人,中国宋代官窑的特点等等,都会用正楷字,一笔一划的写在本子上。
  一些认真的人,十年二十年下来,都能积累上百个笔记本,直到他们第一次用到搜索引擎为止……
  华锐做的短期培训,又是即时能用的知识,孙明哲等人简直像是在听秘笈似的听。
  实际上,在这个年代,华锐的培训教材,和秘笈也差不多了。
  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生活的人,是很难想象知识爆炸之前的人们,是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的。
  86年的中国是没有网络的,就是能上网,你也找不到多少中文讯息,理所当然的,掌握着最快的信息渠道的是报纸,而报纸,每天更新着国内外的要闻,知识的深度明显不够。
  书籍的深度是足够的,杂志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但是,不管是传播报纸、杂志还是书籍的成本都是很高的,即使住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你也不能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
  事实上,哪怕是不考虑买书的成本,80年代人也是买不到书的,因为市场上就没有这么多的书,新华书店人满为患,读者排队缴费的场景,在80年代实在普遍,却是后世中国人再难经历的。
  更加严重的问题,还不在于传播,而在于内容本身。
  以管理学为例,中国有几十上百万家的企业,有上千万名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知道如何管理,至少,知道市场经济下,优良的管理是怎么样的。
  然而,截止80年代中期,中国是没有一本真正的管理学著作的,沿袭至今的苏式管理学书籍已不合时宜了,外国的管理学著作,要么太过于深奥,不能适应平均学历只是中学的国企管理人员,要么就是被翻译的乱七八糟。
  最终,风行于80年代的管理学著作,发行上百万本,造福于数十万国企管理人员的管理学著作,是《艾柯卡自传》——艾柯卡曾经是福特汽车的总经理,以总裁身份加入了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并让克莱斯勒扭亏为盈,赚到了超量的利润。
  虽然是很厉害的一名企业家,但是,以自传为管理学教程,可以想象80年代知识的匮乏,简直与拿着《三国演义》当军事教程一样无稽。
  历史就是如此的无稽。
  其实,80年代的中国人,也看到了自己的窘相,奈何时间有限,翻译人员有限,想要大批量的介绍国外的著作,却是任何出版社也做不到的事。
  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和懂英文才如此之重要。
  如果一个单位有接受了四年完整教育的大学生,最起码,这个大学生是用了大量时间扫过学校图书馆的,知道到哪里找资料,或者最好知道些皮毛——虽然只是些皮毛,也是没看过秘笈的基层干部们想破头也经验不出来的。
  若是能独立翻译英文著作,那自然更是上升到了一个量级,任何央企如果能招揽到这样一名学生或职员,尽可以自己建立起行业秘笈,甚至创立一个行业标准都有可能。
  对于华锐的员工们来说,医药代表是什么,老实说,并没有什么概念。
  经过了培训,才是渐渐的清晰起来。
  如此两日,再没有人谈逃课云云。
  到了第三日,杨锐上台,教室内更是热闹。
  孙明哲来的稍晚一些,就见不止有来培训的医药代表,他认识的国医外贸的海处长等人,还有一些不认识,却明显是官员或国企领导的中老年人,混迹其中。
  孙明哲往前走了几步,来到陈博年身边坐下,低声问道:“今天怎么来这么多人?”
  “知道杨锐要讲什么课题吗?”陈博年低声反问。
  “什么?”
  “《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GMP制度》。”
  “什么?”
  “这就是题目,杨锐的题目,《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GMP制度》,够大吧?”陈博年说着呶呶嘴,道:“前两天给咱们带项目的教授,都坐那里呢。”
  孙明哲一惊:“外国教授还听杨锐的课?”
  “人家是世界级的。”
  “这样子……”
  “还有厉害的呢。”陈博年又说着示意另一边,小声道:“政务院和卫生部的。”
  “咦,你认识?”
  “声音小一点。”陈博年拉了孙明哲一把:“我认识个鬼啊,戴部长开会前说的,就怕咱们不小心得罪了人家。”
  孙明哲望着低头记笔记的多名政务院和卫生部人士,突然捶了自己胸口一拳头。
  拳头很硬,心好痛。
第1175章
昂贵的爱好
  讲课是一件很消耗精力和时间的事情,对于杨锐这个级别的学者来说,尤其如此。
  因为他“们”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课程的后续影响。
  普通的教授,站在课堂上,可以挥洒自如,可以随意的生发,可以随意的讲述随意的课程,但是,站在一个学科顶端的学者,就不能如此随性了。
  这倒不是说,杨锐就不能挥洒自如了,但是,他非常明确的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有可能被人记录下来,并做进一步的生发和研究。
  “杨锐赞同XX的理论。”
  “杨锐对XX持否定态度。”
  “杨锐重视XX多过XX。”
  如果一名学者站在了某个学科的顶端,他就会感受到这样的风浪。
  所谓出口成宪倒不至于,但是,人们借此作为论据,或者猜测杨锐的科研方向,都是有可能的。而且,这种风浪,会随着杨锐本人的高度的升高而变大。
  正因为如此,许多第一阶或者第二阶的学者,都是长期处于沉默状态的,公开讲课几近于无。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是不在乎这些的,以至于常年公开讲课或演讲,但他们说错了话,以至于影响到了声望,最终影响到了科研经费的获取,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总的来说,聊些没营养的笑话是没问题的,可是,一旦讲课,那就得珍之重之。
  像是杨锐,他现在甚至不好用其他人编写的教材了。
  否则,除了让教材撰写者踏上青云之路,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若是教材有误,甚至教材撰写者在之后的几年里出现了重大问题,锅都有可能让他背一半。
  因此,虽然是给华锐的销售员工们讲课,杨锐依旧是要自己撰写教案,仔细勘合。
  相应的学术机构也知道此点,所以,高阶学者的讲课,总是有人愿意千里迢迢的来听,为的就是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的讯息。
  杨锐名下如今已有三所实验室,且规模都不能算小,论起来,弱小些的院士都不一定有他这个水平的实验机构,另一方面,杨锐刷脸也刷出了档次,因此,杨锐要讲课的消息放出去以后,不说千里之外是否有人愿意来,至少北京是来了许多学者。
  当然,所谓的多是相对的,学术演讲,自然不可能像是成功学演讲那样,轻轻松松的凑出几百上千人的阵列。
  毕竟,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却只有寥寥几人能接触学术。
  《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GMP制度》这样的命题,光是GMP三个英文字母,就足够阻止大多数人了。
  不过,对于听得懂的人来说,杨锐的课程就称得上引人入胜了。
  GMP是用来指导食品、药品、医疗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各国各有不同的情况,自然就有不同的GMP制度。
  对于尚在探索中的中国来说,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GMP制度,真的是说不清楚的,制定政策的官员不清楚,供官员们咨询的学者不清楚,受GMP制度影响至深的普通民众更是不清不楚。
  这种环境下,杨锐敢开课讲授《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GMP制度》,这就相当于竖起了一杆大旗,他要是讲的好,自然是云合景从,刷脸刷成医疗领域的明星学者,等于刘玄德加曹操的架势。
  但他要是讲的不好,大旗折了,第一个砸死的就是竖旗的人,等于没有铁骑的董卓加经脉尽断的三姓家奴的地位。
  就因为风险大,有身份地位的学者都不敢讲,等来等去的,终于是等到了杨锐。
  杨锐确实是敢讲。
  他有什么不敢讲的,GMP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他接触太多了,他不光知道最终结果是怎么样的,他还知道GMP制度建立之间的过程。
  所有这些,杨锐满意的可以继续支持,不满意的可以修正。
  他完全可以大胆的讲出来。
  以他当下的影响力,也已经有资格这样做了,虽然不见得GMP的制度就会按照他说的来制定,但是,这种话语权是他可资利用的,也是他体现自身价值的一部分。
  话语权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如果不是杨锐将CNS全通关,出版了外文的《基因组学》,搞出了诺贝尔奖级的PCR和离子通道相关研究,换一个普通的名校教授来讲这个课题,根本没有人例会。
  现在就不同了,知道了杨锐的命题,不止是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学术机构,就是主管政策的卫生部和政务院也来人旁听。
  华锐制药的人看到这样的场景,也意识到了课程的重要,一个个屏息凝视,仔细听讲。
  杨锐讲的很洒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7/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