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警官(校对)第6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0/861

  “他们没时间。”小絮絮对爸爸陌生,已经上小学的睿睿对舅舅一样陌生,有那么点放不开。
  “泰鹏和小芳接了一个大工程,商场的,天天盯在工地,实在抽不开身。”来前韩总交代得很清楚,一定要看好各家的孩子,李泰鹏的母亲坐在孙子后面,不无拘束地解释道。
  早知道姐姐姐夫来不了,只是随便问问。
  韩博回头笑了笑,起身把位置让给她,暗想这家庭教育搞得太夸张,外甥明明是思岗人却不会说思岗话,小絮絮同样如此,幸好能听懂一些。
  黑人司机起身往回看,韩博微微点点头,司机心领神会,关上车门摁了两声喇叭,提醒了一下保安,缓缓把车开出停车场。
  女同志和孩子们坐前面,男同志很有默契地全坐后面。
  韩博跟孩子们挨个打完招呼,分发完为小家伙准备的零食,捧着一箱纯净水坐到老爸和老丈人身边。
  “搞这么大阵仗,有必要吗?”老卢坐在最后一排,起身看看后面的保安警车,一脸疑惑。
  “有必要。”
  韩博一边分发纯净水,一边解释道:“南非枪支泛滥,4000万人口手中拥有至少00万支非法枪支,这个数字比南非军队和警察拥有的全部枪支还要多。如此多的枪支造成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平均一天就有50人死于非命,每年谋杀案高达两万多起,抢劫案达到10万多起,入室盗窃案不低于30万起。”
  老卢和韩总等人不是警察,觉得这只是一组数字,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老袁担任过近十年思岗县公安局政委,非常清楚这组数字意味着什么,惊问道:“犯罪率这么高?”
  “是美国的7倍,日本的35倍!”
  韩博指指窗外,苦笑着确认道:“而我们现在所在的约翰内斯堡被称之为‘罪恶之城’,犯罪率是全南非平均水平的3倍。我们这么多人,目标这么大,不能不请保安。”
  “他们有枪,他们可靠吗?”人是自己带出来的,必须把他们安安全全的带回去,韩总起身看看后面,不无担忧地问。
  “知根知底,非常可靠。那个年纪比较大的白人保安曾在伊拉克做过保镖,三个黑人两个是祖鲁族的,一个刚果(金)的退伍兵,他们之前不止一次为国内的商务代表团、新闻媒体提供过安保服务。”
  “可靠就行,就怕吃里扒外。”
  老卢不认为自己运气有那么差,会遇到劫匪,大大咧咧说:“各位,有保安,带枪的保安,没什么好担心的。当然,我们自己也注意点,一切行动听韩博和晓蕾指挥,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看住孩子别乱跑。”
  安全教育非常有必要!
  韩博重重点了下头,接着道:“在南非方方面面必须要注意,不是开玩笑。在南非的中资机构对安全都很重视,根据我们的建议把南非各地区的安全形势分成不同的层级,依据所在地安全级别的高低,为外出员工配备相应数量的持枪保安。比如,在治安状况一般的东伦敦,外出工作的员工要配备一名持枪保安;在治安状况较差的约翰内斯堡,外出员工要配备两名持枪保安。中方员工集体出行时由公司派出车队,一般由本地员工陪伴,而且不能因为有保安就掉以轻心。”
  “为什么,不是有枪吗?”老卢好奇地问。
  “南非的法律规定非常苛刻,如果对方只是持刀抢劫,你不能用枪进行反击;即便歹徒持枪抢劫,如果抢劫行为已经结束,也不能从背后开枪伤害歹徒。可以说枪只是一种威慑工具。真正动枪了,打成什么样都可能。说不定匪徒无罪释放,保安反而成了罪犯。所以保安遇到危险时大多会朝天鸣枪示警,召唤附近的保安或警察支援,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劫匪发生枪战。”
  “歹徒持枪抢劫,不能开枪防卫,这是什么法律?”
  “所以很多人买黑枪自卫,一是黑枪便宜,二来没有号码,没证据,如果有一天被人攻击,失手杀了人,把枪一扔就行了,不会留下什么证据。”
  老袁觉得很不可思议,又问道:“黑枪从哪儿来的,警察不管吗?”
  韩博轻叹口气,无奈地说:“袁政委,说出来你不敢想象,警察就是黑枪的源头。由于管理上的漏洞,许多南非警察在查出黑枪之后不会上交给警局,而是自己偷偷藏起来,找机会转卖给地下枪支店。除了警察,分布在约堡各个地区的帮派,也会定期从周边国家进口枪支。那些没有持枪证的人,或者因为有案底持枪证被吊销的人,都可以从帮派那里买到枪。因为民间枪支太多,没枪的人是很不安全的,所以人人都想拥有一把枪,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渠道可以买到。”
  来前在电话里、在视频时沟通过很多次,不去治安不好的地方,集体行动不落单,这边又聘请了保安,安全上应该不成问题。
  好不容易出来一次,韩总不想扫大家伙的兴,立即岔开话题:“小博,接下来怎么安排的,我们先去比勒陀利亚还是先在约翰内斯堡转转?”
  “先在约翰内斯堡转转,约堡有好几个必游的景点,曼德拉广场,比如能亲身到220米处的矿洞里走一遭的黄金城,狮子园,种族隔离博物馆,唐人街……全安排好了,现在先去希尔顿酒店休息,明天一早开始玩。”
  住大酒店安全,花老爷子钱韩博一点不心疼。
  老卢睡了一路,精神正足,欲言又止地问:“今天不行吗,这会还早。”
  “4点多,不早了,南非人生活节奏慢,上班时间是上午八点半,银行是九点,商铺营业是十点,下班时却是在下午三点,现在已经下班了,等会儿到市区你们就会发现街上空荡荡的,没什么人。”
  “这么早下班,他们天天干什么?”
  “南非上班族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不过下班后因为安全问题是不太喜欢出去玩的,大部分人都留在家里。不像国内有那么多夜生活,晚上几乎没人出来逛街。”
  李晓蕾抱着儿子跌跌撞撞的走过来,做到老李总身边补充道:“商店也会在4、5点钟关门,最晚的也不会超过9点,尤其是市中心的商铺,一般在6点钟之前就会关门。市中心治安最不好,所以大部分商铺都不敢开晚店,如果搞太晚,可能会成为匪徒的目标。”
第787章
“旅行团”(二)
  “以前总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东广不知道钱少,现在可以加上一句,不到南非不知道我们中国的治安有多好!”
  老卢拍拍大腿,由衷地感叹。
  作为一个老干警,老袁有足够理由骄傲,愤愤地说:“国内那些说公安吃闲饭的人真应该来南非看看。其它地方不知道,至少在我们思岗,晚上可以逛街,晚上可以大胆地出门,不用担心有人拦路抢劫,更不用担心有人持枪抢劫。”
  “这是现在,以前不也挺乱的嘛,所以说严打还是很有必要的。”老卢看问题很客观,对严打一直持支持态度,很怀念当年的公捕、公审、公判大会。
  跟他们这些当干部的有时候真聊不到一块去,三句话不离他们的本行。
  这次是来玩的,不是来研究南非治安的。
  韩总再次转移话题,饶有兴趣地问:“小博,听做洁具的钱老板说南非的钱好赚,是不是真的?”
  “相比国内,这边生意是挺好做的。南非许多商品依赖进口,而且南非人没什么危机感,赚多少花多少,敢消费,我们中国人吃苦耐劳,在这边干得都不错,几乎个个是老板,基本上都能赚到钱。”
  李晓蕾在使馆的时间比丈夫长,接受使馆领导的熏陶比丈夫多,笑盈盈地来了句:“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南非人懒惰,每个地方人的价值观不一样,节奏慢,乐观,这是人家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快乐。”
  “也是啊,累死累活赚那么多钱干嘛。”
  韩总身家上千万,绝对有资格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过想了想又不无遗憾地爆出句:“这是年纪大了,如果年轻二十岁,我倒想过来闯闯。”
  “爸,您幸好年纪大了,要是年轻二十岁,要是真来南非做生意,会把我们担心死。这边钱是挺好赚的,不过全是在枪口下赚的,在南非的华人谁没被抢过。”
  绕来绕去又绕到了治安这个话题!
  好不容易组织一次旅游,韩总不想让老伙伴们以为自己舍不得花钱,舍不得带他们去新马泰或欧美国家,再次岔开话题:“晓蕾,你现在是我们的导游,给我们介绍介绍南非。”
  “好吧,我先说说行程……”
  趁妻子讲解的空档,韩博很自然地抱过儿子,这次小絮絮没挣开,兴致勃勃地玩起警察爸爸煞费苦心为他准备的玩具。
  “对了,我们入住的酒店不像国内服务那么好,不会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前几天我们使馆接待了国内的一个省级商务代表团,也是在希尔顿,他们在酒店宴会厅开恳亲大会,因为要进行一些器材的摆设,需要酒店协调,在与酒店沟通时,服务员先是叫他们等二十分钟,结果,等了两个钟头都没下文。”
  “又比如酒店的叫醒服务,我们定在早上的六点钟,可能六点半才听到,甚至可能永远不会有人提醒,不仅是酒店办事效率慢,其他地方也一样。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南非的效率之所以慢可能跟总统的名字没取好有关。”
  “跟总统的名字有什么关系?”沙总趴椅背上笑问道。
  “前总统叫曼德拉,不就是‘慢的啦’;现任总统姆贝基,不就是‘莫着急’!”
  李晓蕾话音刚落,众人顿时哄笑起来。
  吕阿姨的退休生活最丰富,儿子移民美国,女儿嫁在澳洲,在国外的时间比国内多,挤过来好奇地问:“晓蕾,南非人对我们中国了不了解,南非人歧不歧视我们中国人?”
  这个问题真问对人了,李晓蕾在使馆领事部干过,经常参加使馆组织的活动(主要是帮忙),聊起这些如数家珍。
  “对绝大多数南非人来说,遥远的中国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中国的了解,仅仅限于知道风味绝佳的中餐、天下无敌的功夫以及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以前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二是南非过去推行种族隔离制度,加之两国距离遥远,形成相互了解的隔阂,人民之间自然生疏。”
  “而且,南非的报纸基本上由白人报业集团控制,它们在中国没记者站,对华报道受西方观点影响,有的报道干脆直接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稿件。这种通过‘西洋镜’认识中国的做法,报道的内容自然大多是负面的,不是说中国人权记录不佳,就是编造某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由于建立在不了解和片面的基础上,南非新闻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很少涉及,即使报道也是蜻蜓点水,缺乏深度。对前些年中国出现的非典,南非媒体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西方通讯社的稿件……”
  西方国家瞧不起中国,没想到南非黑人也有点。
  老卢很不爽,嘀咕道:“我们申奥成功,马上要举办奥运会,他们不知道中国,难道不知道奥运会吗?”
  “提起奥运会,南非国家电台记者还真去使馆采访过,他们对中国人吃狗肉表示难以理解,问余参赞中国马上举办奥运会,中国人是否还会继续吃狗肉。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余参赞做出三点回答:中西文化差异明显,中国人与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对狗的看法不同,你们认为狗是宠物,而大多数中国人则不然,他们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吃狗肉在中国并不普遍,仅限于部分地区的一部分人;就那一部分人而言,他们也不是顿顿吃狗肉。”
  不愧为外交官,回答起问题很有条理。
  众人不约而同点头,认为素未谋面的那位余参赞说得很有道理。
  李晓蕾笑了笑,继续道:“应该说,南非国家电台的记者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他们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南非人对中国的了解实在不多。对中国一知半解,了解一点皮毛的南非人大多能说一两句汉语,诸如‘你好’、‘谢谢’之类。但是,南非也不乏对中国了解全面深入的有识之士,新南非的两位总统对中国都比较了解。曼德拉读过毛主席的著作,对毛主席的思想、群众路线和游击战术进行过研究。知道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当南非华人艺术团在他官邸旁的中文学校排练节目时,听到乐曲声主动找上门来,要艺术团成员为他演唱《长征组歌》。”
  曼德拉,伟人,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
  吕阿姨兴奋地问:“是吗?”
  “是啊,他对我们中国真了解。现任总统姆贝基对中非友好史也颇为了解,在建行约堡分行开业典礼上,他讲述过几个世纪以前马林迪国王向明朝皇帝赠送长颈鹿的故事。”
  众人兴高采烈的样子,李晓蕾话锋一转:“前总统了解我们中国,我们中国人更知道他,香港有一个歌星甚至为他谱写过一首歌,但在南非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都尊敬他的。很多穷人抱怨自己住在贫民区,一个像样的家都没有,而曼德拉却花好个亿在约堡为自己建豪宅。”
  “真的假的?”
  “我也不知道。”
  这个话题很尴尬,颠覆了老卢对伟人的认知。
  他回头看看逗小絮絮玩的韩博,冷不丁问道:“韩博,感觉在南非工作生活怎么样?”
  “不怎么样,治安不好,不是发生这样的事就是发生那样的事,只能疲于奔命,今天去约见你、明天跟他交涉,后天再去敦促另一个,有劲都使不上。”跟“一手提拔”自己的老领导,韩博没什么好隐瞒的。
  “不顺?”老卢微皱着眉头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0/8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