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精校)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958

  这跟乡亲们赶早市的情景差不多,特亲切,褚青装模作样的,看着那些个精致的木鞋和陶器,不时来一句:“How
much?”
  他可不是装逼,兜里真揣着钱,不用像在柏林那样蹭余力为的团费。因为不知道这边的物价水平怎样,他跟范小爷苦恼了好久,想来想去兑了两千荷兰盾。
  原本这货还想高大上一把,换点欧元来花花,后来在银行小姐看傻逼似的眼神下败退。
  挑礼物,他没心得,他的标准,不是好看,而是好拿。这会他正抱着个车轮一样的乳黄色固体发呆,如果不是这玩意的味道明显独特,丫还当是个荷兰屁垫。
  摊主瞅他迷茫的样子,利索地拽过一个圆饼,用刀切下一小块,递给他。
  褚青犹豫了下,咬了一小口,尽量保持礼貌性的表情品尝。有点软,有点咸,有点坚果的味道,这些都罢,最难忍受的是那一股子乳味,浓得就跟麦乳精兑高乐高似的。
  人家都切了,也不好意思不买,于是这货抱着缺了一角的大乳酪,心惊肉跳的,生怕有只叫杰瑞的老鼠窜出来。
  逛了一早晨,所谓的特产其实都没啥区别,最后还是挑了双大码木鞋。
  呃,女朋友的脚比较肥……
  往回返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照在岸边建筑的大玻璃窗上,又散漫开来,跟水面的粼光纠缠相映,在冬日里见了,让人心情格外欢畅。城市也似乎不再那么冰冷,有了些暖意。
  到旅馆吃过早饭,汇合了小伙伴,四个人一起走去开幕式的主剧院。
  电影节的场馆高度集中,无论宾馆还是影院,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步行都不超过15分钟。
  褚青走着走着,就感觉同行的人越来越多。从各类奇葩的楼门里,一两个,三四个,七八个,渐渐汇集在一条路上。
  不同国家,不同面孔,说笑,闲聊,人群亦慢慢分成一小撮一小撮,共同的话题让他们更加亲近。褚青也不停跟旁边的人摆手致意,并不言语,因为他们的语速很快,口音也颇为古怪,他能听懂的,仍然只是那个单词“Film”。
  气氛居然显得有点安静,细细的碎语,友善的招呼,跟柏林真的不一样。这里没有豪车,没有大明星,没有啪啪啪闪得瞎眼的镜头,没有哭啊喊啊的脑残粉……有的只是电影迷,电影人,以及他们的眼光,口味,和无可代替的热爱。
  当只有你一个人在坚持时,你会颓靡,消沉。当你忽然发现,原来还有如此多的同伴在一起奋斗,前方那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就会瞬间变得踏实,乃至触手可及。
  褚青虽然不觉得自己在坚持某种东西,他还没达到那种悲壮的境界,但并不妨碍他把这些人,视作同伴。
  身前,身后,左边,右面,每个人都不相识,路,却指着同一方向。
  一种虔诚感在他们心底迸发,又自身上扩散,成倍成倍的加持成一个狂热的力场。
  这其实只是个狭小的区域,还不到鹿特丹的十分之一,可就是这十分之一,却点燃了整片冰湖。
第一百二十章
苏州河
  就在几年前,鹿特丹还是个规模很小的电影节。
  九七年,王小帅带着《极度寒冷》来这刷经验时,一场坐满也就五十来人,给他放了两场,加起来一百来人,已经是很不错的规格了。
  娄烨算赶上了它发展壮大的好时候,起码人数就翻了几倍。今年来参展的片子有二百多部,一共二十七个影厅,全部开放。每个厅每天放四五场,这样每部电影可以得到至少三轮的放映机会,对那些渴望一战的新丁导演来说,是个再合适不过的试验场。
  开幕片是部丹麦的电影,有个很古怪的名字,叫《Byebye
blue
bird》。这种低级的英文单词,褚青还是认得的,但抱歉,他也只是看懂了片名。
  这货其实很无聊的,柏林好歹还有些华语电影可以蹭蹭乡亲感,鹿特丹却完全像个异次元世界,看不明白,更听不明白。
  他还真掏钱去捧了两次场,随便找个厅钻进去的,没到半小时就败退。
  这里的电影,总是把自己和“独立”“实验”联系在一起,体现的当然不是一种优雅趣味,而往往是直接,生硬,粗糙,极具个人化。称不上好看,尤其对褚青这种俗咖来讲。
  《苏州河》被排到了第二天,单独的一个大厅,上下午各一场,三天后,又有连续的两场放映。
  娄烨拿到小册子的时候,跟耐安嘀嘀咕咕研究了半天,把每部电影的排片表都列了出来,最后一对照,才松了口气:主办方还是很看好这片子的。
  说不想拿奖,那是假的。娄导算妥妥的文艺青年了,可也知道拿奖才能卖出个好价钱,有了钱才能让他继续矫情。
  褚青自然也希望电影能获得肯定,但更大的期待是想看看,娄烨折腾了一年多,鼓捣出来的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24日,晴。
  昨晚跟女朋友煲了会国际长途,把室友肉麻得直叹气,两人对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男女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直至夜半。
  早上,褚青不由赖了会床。
  娄烨许是太过兴奋,精神奕奕,难得的显出了点急脾气,不愿意等他刷牙洗脸,跟耐安先行出门。
  褚青细细地梳理了头发,把珠子戴好,小跑着到了影院。门口贴着张海报,做得很精致,他看着上面的周迅愣了会,然后才走进去。
  耐安和娄烨正跟一个老外聊天,看见他,连忙招手。
  “这位是葛文先生,从电影节诞生那天就在这工作。”
  耐安介绍得很有技巧,她如果说这老外是电影节的选片人兼策划,褚青肯定不理解。但这么一说,立马就懂了:哦,开国元老,大人物。
  “你好,我是褚青。”他伸出手,对自己名字的发音还不太准。
  “嗨,很高兴见到你,我非常喜欢你的表演。”葛文很爽朗的样子,卷发,嘴巴很大。
  他负责的工作有很多,除了选片,还经常出现在一些亚洲电影的首映式上,为其撑场,放映前介绍新人导演,结束了还要主持问答环节。
  褚青了解后,就觉得倍儿亲近,中国人喜欢当热情的东道,也喜欢那些同样热情的东道。鹿特丹,就让他有这种被盛情款待的感觉。
  几个人接着聊天,他主要在旁听,不时看看进场的观众。随着首映时间越来越近,人也越来越多,占了将近八成的场子,不禁微微惊讶。
  葛文也觉着差不多了,便示意工作人员可以开始,娄烨和耐安有点紧张的样子,略傻地站在大幕前面。
  褚青本来要溜进坐席,被葛文拦住,笑道:“不不,褚,你可是男主角,得站在这。”
  此时,幕前大灯亮起,打在身上,他的发根猛地被一阵炙热焦灼,不自在地挠了挠后脖颈。
  葛文拿着话筒,简短开场后,便逐一介绍这三个人。
  褚青站在灯下,手都不晓得往哪放,只得负在身后,看着对面的百十来号,愈发的不自然。余光偶尔扫到旁边的娄烨,他嘴角似乎都在抽动,遂稍稍低头,忍住笑。
  在介绍到自己时,僵硬地挥挥手,鞠了个躬,等程序走完,逃命似的缩在座位上。
  灯光暗下,荧幕却没有亮起,还是一片黑暗。
  观众很淡定,安静地看着,虽然仅仅过了一天,他们已经见识了很多离奇古怪的电影,这点拍摄手法还不至于惊诧莫名。
  过了片刻,里面才传来一阵细细碎碎的声音,很模糊,分不清是什么。紧接着,周公子那低沉沙哑的嗓子,徐徐揭开了故事。
  “如果以后有一天我走了,你会找我么?”
  她说得很轻,充满伤感,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慢悠悠地燃着香烟,然后摩挲着自己的爱情记忆。
  “会啊。”
  “会一直找么?”
  “会啊。”
  “会一直找到死么?”
  “会啊。”
  这几句对话,很屌。
  即便大幕底端印着串雪亮的英文字,破坏了娄烨刻意营造出的淡淡的装逼气氛,可仍然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对话结束,荧幕终于有了波动。
  似一块石头投了进去,那丝波动慢慢亮起,越来越清晰,能看出是汩汩的纹浪,最后,一摊老绿色的河水才显现出来。
  镜头自水面上移,对着岸边一栋栋拆成空屋的老楼,从西向东,配着诡异的音乐,扫过高耸的烟囱,呆板的行人,斑驳的渡轮……摄影机好像就在船上,慢慢滑动着,记录它能看到的一切。
  这就是娄烨后来扛着机器跑去上海,特意补拍的开头。加上他自我吹嘘的,性感又有磁性的旁白,把那种颓艳,衰败,哀伤,矫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苏州河》开篇的这段剪辑和影像,以及镜头中所涵盖的意识,国内至今仍未有能超越的。此刻,也非常成功地震住了一帮子老外。
  褚青却在发呆。
  事实上,那个哑哑的声音一出来,他就呆住了。思绪一下子飞回到那条老绿色的河水之岸,有苍灰的天空,踩在大石上想捕捉阳光的周迅,还有她挂着泪珠的小脸……
  他的情况太过奇葩,从拍片到上映的间隔过长,有些事情已经淡忘。看《小武》是,看《苏州河》亦是,反而更多的,像对自己,以及对身边那些人的一场回忆。
  镜头开始无规则地摇晃,以第一人称的主视角推进剧情。这样的方式还是让观众们感到了一些新鲜。
  摄影师,也就是我,混迹在这座城市中,跟它一样的迷茫冷漠。有天,我遇到了一个酒吧老板,他为了招揽生意,想让我帮他拍几个美人鱼的镜头。
  这世上哪有什么美人鱼?
  我,却偏偏看到了。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
  曲子柔柔软软地响起,裹着霓虹闪烁的夜色。周迅化着眼妆,嚼着口香糖,镜头抖得厉害,毫无顾忌地拍着她的侧脸,正面,把她摇动得格外好看,甚至让人目眩神迷。
  一只手,绕过她的脖子,把烟喂在嘴里,她抽了一口,然后,轻轻吐出一个烟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9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