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精校)第1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7/958

  她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却没通知褚青。
  翻译则负责给北京方面传递消息,主要是她的经纪公司。李小婉当时的感觉,就像走着走着忽然被张馅饼砸中了脑袋,虽然肚子不饿,可也挺幸福的。
  她了解巴黎国际电影节是个什么层次,老实讲,还真没看上眼。别说连拿三项大奖,就是整个包场,也说明不了啥问题。
  就如冯小刚的文艺试水作《一声叹息》,下半年会在开罗电影节上包揽五项大奖,风光无限。结果王朔兜头就浇了盆冷水:拿个非洲的乡镇企业奖,有什么可嘚瑟的?
  乡镇企业奖……呃,《苏州河》大概也是这么个概念。
  可好歹也是国际影后啊,忽悠忽悠观众,刷刷逼格还是没问题的。
  你想想,从第五代冒头到2000年上半年,大大小小的影展都算上,掰着指头数数,拿过帝后的华人演员有几个?
  十七个!
  更主要的是,拿奖的那些人,要么是老前辈,像赵丽蓉;要么是大咖,像巩俐;要么是港台巨星,像张曼玉。
  而周迅才多大?
  二十六岁!
  如此,她未来的路线就很清晰了——国内新生代演员的领军人物。
  这个Flag,还是有立的价值。所以李小婉收到消息后,马上召集公司人员开会,定制了一整套的宣传方案。
  她现在力捧的就两位,周迅和陈坤,铺开大路往前飙,资源倾斜得特丰厚。而且两人正准备拍部电视剧,叫《像雾像雨又像风》,顺便还能打打广告。
  方案定下,还有个麻烦事,就是褚青,该怎么个尺度?
  完全不说吧,人家也是共同参演的,还拿了最佳男演员;可要说吧,老觉着这孙子像沾光似的。最后,只好折中,提及,但不夸赞。
  从写作结构上讲,这叫,背景介绍……
  有公司和没公司的区别就在这,有经纪公司为你打理,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会有专业公关来帮忙刷粉。
  褚青这种跑单帮的,就只能刷大白。
  周迅在巴黎又呆了一天,配合主办方宣传采访,《苏州河》在法国的首映也定了,10月11日。
  6日中午,她终于回到北京。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要马上到公司,接受惨无人道的围观。
  李小婉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媒体关系,包括北京的几家主流纸媒,以及初成势头的门户网站,甚至还有家党报掺和进来。
  周迅从容,or累得不想多说,坐在台子后面,对着十几家媒体的记者,有条不紊的一一回答。
  先聊了聊获奖的经过和感受,又回顾了下自己的从影历程,最后谈了谈下一步的发展计划。还是很有料的,因为她当红,《大明宫词》正在热播,台湾那边已经先轰动的《人间四月天》,也即将在国内播出。
  记者们知道读者爱看什么,问的都在点上,李小婉在旁边陪着,相当满意。
  直到快结束时,一个哥们边往包里装采访本,边随意地问了句:“那你打算怎么把这个奖杯给褚青?”
  “我,我想……”周迅眨眨眼睛,放弃了,她说不出。
  李小婉忙接道:“我们一定会找个稳妥安全的方式,把奖杯送到他手里。”
  采访结束,李小婉去送几个关系较好的记者,同时交流下稿件的必备要点。
  周迅独自坐在那,一手拄着脸颊,一手摩挲着桌子上的奖杯,指尖顺着长长的金胶片,滑到铁塔镂空的支脚。
  她笑了笑。
  仅仅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自己就能跑到汾阳去,亲手把奖杯给他。
  但是,她一个理由都找不到。
  ……
  新闻稿这东西,有时候不是靠事实,而是靠记者的文笔和节操。
  周迅拿奖,有报道的价值,但总体上还属于公关稿的性质,写多写少,写好写差,凭的都是李小婉的人脉。
  有的随便糊弄,有的就负责些,真正当一个新闻来做。既然是新闻,那首先就得完整,光从周迅采的那点料,显然不够。
  然后,娄烨就被逮住了,知晓来意后,极其配合地唠叨了一大堆。
  再然后,那几个记者就疯了,因为找不到褚青。这货出道至今,居然从来没接受过采访,媒体圈的,没人知道他的联系方式。
  奇葩中的奇葩!
  还好有聪明的,跟同行要到了范小爷的电话,她可是上过不少电视的。
  话说丫头拍完《乱世飘萍》就一直在北京呆着,等下部戏上门。以往有空闲的时候,都是跟老妈出去走穴,现母后在安胎,懒得搭理她,也就乐得自在。睡大觉,逛逛街,去两味爷找黄颖哈拉半天,简直快活得不得了。
  她接到记者电话时,略蒙,啥情况,男朋友怎么就一下子成影帝了?
  可还是老实告知了褚青的去向,说在个山沟沟里拍戏呢。于是记者又悲摧了,这怎么采?见不到本人,光电话采访,真没什么劲。
  想想,只得作罢,最多在稿子末尾加一句:“丫由于正在外地拍戏,没能前去领奖,对此深表遗憾。”
  范小爷顾不上他们咋想,立马给男朋友去了消息,褚青以为她在逗逼,后来丫头一通乱吼,这才相信。
  感觉挺怪的,没能去现场,体会不到那种气氛,连奖杯都没见过长啥样。而且,这个结果还是女朋友通知的,愈加削弱了兴奋度,惊讶反倒更多些。
  就像媳妇晚上回家说,哎,下个月起,你零花钱涨二十块……
  我该兴奋么?
  但他也纳闷,那俩货在搞什么幺蛾子,为毛不告诉自己。
  玩惊喜?梗也忒俗了点。
  他不清楚事情到底怎样,甚至连周迅去电影节都不知道,而娄烨,则以为他已经知晓,就没费口舌。
  其实无所谓了,褚青懒得再打电话去问,无论周迅怎么做,起码不会坑他。
  第二天,《苏州河》在国际上大获成功的消息,直接铺满了北京。
  在那些记者笔下,这部电影,这个电影节,以及这位女演员,几乎所有的元素,都被拔高了数个档次。
  娄烨的名声瞬间鹊起,成为又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导演。而小姑娘的实力也得到了认证,卓尔不群,秒杀同期的演技派风范,终于顺利扯起了大旗。
  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褚青,仍然躲在山沟沟里拍着他的电影。
  或者说,还是有那么一小丢丢变化的,跟老百姓被煽动得热火朝天的追星不同,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电影评论界以及品质传媒的视野之内。
  当天下午,他就接到了电话,说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很想跟他聊一聊,而且主动应允,可以来汾阳。
第一百三十七章
名记与土鳖
  三联,在国内可以拿出来装装逼的刊物里,算挺另类的一撇。
  它总喜欢把新闻和文化掺杂在一起叙述,看起来特小资,特煽情。而实际上,它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在说一个概念:生活观。
  三联自1993年复刊以来,初期是非常焦灼的,连年亏损经营,直到2001年由半月刊转为周刊,摸清了面子和里子的平衡点,才开始盈利,品牌也愈加打响。
  当然了,现在亦是高逼格。它前身是邹韬奋先生在抗战期间主持的《生活周刊》,有此等壮烈的革命家史打底,三联的记者所行之处,还是能挣到几分薄面。
  卞智洪,97年入职,目前周刊最资深的娱乐记者,主要做些电影方面的采访和评论。后来转行当了编剧,第一部电影本子是跟人合编的,叫《满城尽带黄金甲》。
  李小婉帮周迅竖旗那天,他也在现场,没提任何问题,他不喜欢群访,一人发一通稿,跟批作文似的。
  本来想过后约周迅出来专访,可又改主意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家伙。
  其实,在《小武》的时候,他就对这演员很感兴趣。不过由于某些人的告状,导致这部电影在国内被全盘压制,只有几家无所谓的小报纸露了条边栏消息。
  但《苏州河》不同,虽然没能上映,却身家清白,又赶上了推波助澜的媒体环境,就被人为的催红。
  这不能简单的代表,老贾幸运E,娄烨幸运S,只能说各自造化,后者机缘已至,前者还需积累。
  卞智洪把收集到的,关于褚青的资料整理了下,一眼扫过那四部电影,加上据闻正在拍摄中的《站台》……然后,坐在办公桌前呆了半天,忽然就兴奋起来。
  从这些零碎的资料里,他察觉出这个演员的背后,若有若无地形成了一张很有趣的关系网。
  他最初还在犹豫,光凭褚青一人,撑不起大稿子,现在就完全放心。
  因为站在他后面的,不单单是那几位导演,而是一种正在弥漫开的电影现象,是一股不断壮大,甚至可能干翻传统的革新力量。
  绝对有的做!
  卞智洪马上报了选题,主编朱伟点头同意,还特意给他增派了人手,一个非常能干的新人记者。
  是个小姑娘,叫孟静,日后跟《南方周末》的袁蕾,稳稳占了娱记圈的两把交椅,江湖人称“南袁北孟。”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7/9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