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精校)第5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5/958

  昆汀是本届影展的评审团主席,丝毫不拿自己当外人,主人一样拽着褚青走到跟前,道:“法兰西最性感的演员,贝阿女士!”
  “很高兴见到你,褚!”
  艾曼纽·贝阿站起来,言辞客气,轻轻握了握手。
  “我更加荣幸!”他也微微躬身。
  这个女人有一双好看的蓝眼睛,嘴唇突出,浑身透着某种古怪的性感和傲慢。对很多男人来说,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褚青却不太喜欢,总觉着对方像个病人,忽然就会歇斯底里地疯掉。
  “艾维治,非常出色的剧作家!”
  昆汀又领他到下一位,那是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
  “你好,褚,我很喜欢你的《盲井》。”
  “哦,非常感谢您!”
  然后,是一位上了点年纪的金发女人,五官粗犷,有着典型的美国野性。
  “凯瑟琳女士,哇哦,她的《体热》当年可让我发狂!”
  昆汀简直是个多动症加话痨的逗逼,莫名其妙的就很嗨皮,边说边挥舞胳膊,好像不这样就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激动心情。
  “你好,褚,你是个很棒的年轻人!”
  “谢谢,您也同样的迷人。”
  算上主席,一共有九位评委,身份多样,包括导演、演员、编剧和影评人。褚青依次走下来,一一问候寒暄。其实根本就没听说过。
  不多时,便到了最后一位,在桌子的边角处。
  她坐着还没感觉,可一起身,嗬,瘦高瘦高的直冲天际。短发,肤色苍白,面部线条极其硬朗,若不经意瞧去,还以为是个俊俏小哥。可仔细看,那藏在里面的女人味就出来了,反而形成一种奇妙的吸引力。
  “你好,蒂尔达·斯文顿!”
  没等昆汀介绍,她就自报家门,同时伸出手。
  “你好,褚青!”
  他同样回礼,不知为何,这些人中唯独对她印象颇佳。
  介绍了一圈,待全体坐定,马上有工作人员送上九份材料。
  昆汀站在最前面,拍了拍巴掌,很努力地想装出纵横阖闾的样子,可惜怎么瞅都像个瘪三。
  “先生们,女士们,现在我们全员到齐,我很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在戛纳的历史上留下一段精彩而独特的记录。在座的都是最出色的电影人,虽然文化环境不同,但对电影都保持着一颗令人尊敬的虔诚之心……”
  这货巴拉巴拉地说着开场,照旧自嗨无比,好容易结束,大家挺给面子的鼓鼓掌,便齐刷刷地开始翻看材料。
  从今天下午开始,直到电影节闭幕那天的流程,密密麻麻地写了十几页纸。
  每天早上,先到这个工作中心签到,然后开碰头会,说下当天的安排,或者看电影,或者参加活动,或者出席各方山头的记者会。
  因为在影展期间,不光是放映电影,还有数不清的晚宴和研讨会,这些都需要评委出席,九个人便各自包揽一摊儿。
  褚青主要看电影场次和之后的交流会,基本是看完一场,开一次会,如果意见不统一,再重放。
  今年的入围作品有十八部,有的拷贝已经送到,有的还在磨叽,比如王家卫的《2046》,特么的还在补拍镜头。
  所以,评委的空闲时间还算不少,并不是每天都要观影。至于对大家的要求,除了客观公正外,最重要的就是嘴严,绝不能对媒体透露半点内幕。
  今儿上午的会,就是彼此认识认识,没什么事情研究。大家看过流程,皆无异议,便纷纷散去。
  ……
  “他们哪天过来啊?”
  “行,那人知道我电话吧?”
  “嗯嗯,那好了,拜拜!”
  酒店房间,褚青挂断了电话,神情很微妙。
  “谁啊?”程颖问道。
  “冯导!不知道谁出的幺蛾子,丫剪了个片花托人带过来,让咱们宣传宣传。”
  “托谁,不是张艺谋吧?”
  “怎么可能,说是中影的一个人,他们要组团过来搞推广。”
  “那咱们还得租个展位?”她也觉着麻烦。
  “展位就不用了,直接给杜特龙看看,成就成,不成就拉倒!”
  褚青耸耸肩,对《天下无贼》的海外发行根本不抱希望,就那片子跟筛篓子一样的破逻辑性和立意,西方人会中意才怪!
  话说两人简单地吃过午饭,很快便到了下午三点钟。
  他们赶到卢米埃尔电影宫的一个小厅,在这里要放映评审团的第一部观影作品《摩托日记》。
  这属于专门的观摩影厅,非常小,只有几十个座位。九个评委到了八个,蒂尔达·斯文顿似乎有事,要迟一些。
  大家散散乱乱地找位子,多数跑到了前两排。
  褚青没凑热闹,跟程颖闪到第三排,坐下没多久,蒂尔达·斯文顿便推门而入,先站在那儿扫了两眼,随即直直地往他这个方向走过来。
  “我可以坐在这吗?”
  那女人特有礼仪地问了句,她出身正统的苏格兰贵族,举手投足都带着一丝高端范儿。
  “当然,您请!”
  褚青不敢怠慢,稍稍抬起屁股,点头示意。
  “请问这位是?”她瞄到了程颖,不由问道。
  “你好,我是褚的助手兼翻译。”
  风风火火的大小姐,貌似也被对方的气场压制,变得特乖巧。
  “翻译?”
  蒂尔达·斯文顿有点不解,随后反应过来,掩嘴笑了笑,没有多问。
  褚青却按捺不住好奇心,偷偷地瞥人家,她没穿上午的那套裙子,而是换了件白衬衫,再配上溜直的白裤子,愈发的另类高张。
  “嘶!”
  他忽然心中一跳,隐隐约约的有种感觉:自己和这个女演员,在某些事情上肯定是同类。
  众人又坐了片刻,只见灯光暗下,大屏幕亮起,先是一段较长的黑暗,然后闪出一段文字,写着: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进!”
  文字是西班牙文,而字幕是英文,还好没有生僻词,褚青能看得懂。正是害怕出现类似情况,他已经把官方资料上的影片介绍记得滚瓜烂熟。
  这片子的导演,是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有一部经典之作《中央车站》。
  而这部《摩托日记》,是讲述一位23岁的医学生恩内斯托·格瓦拉,和29岁的阿尔贝托·格兰纳多成为旅伴。两人骑着一辆破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穿越南美大陆和各个国家的社会人群,开始感受到生活的真相与苦难。
  当旅途结束时,男主角作了一个异常伟大的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切·格瓦拉。
  就凭这个名字,褚青便挺有兴趣的,虽然他对此人的了解,仅限于国内那些几十块钱一件的大头T恤衫。
第四百二十九章
位置与眼界
  《摩托日记》是由格瓦拉家族提供的真实日记改编,像这种传记类作品,基本可以忽略大部分的电影元素,因为它卖的就是题材。
  褚青第一次以纯粹评价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觉得片子很闷,没什么冲突和高潮,而且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南美风俗和贫苦世情。只有格瓦拉到亚马逊河深处的麻风病人隔离区时,见到那种心惊胆战的愚昧落后,他才被震撼了一下。
  不过,影片结束后,他自己又想了想,这恰是塞勒斯技巧高明的地方。不刻意煽情,不掺杂主观意识,只是清淡如水地展现了切格瓦拉的年少时期。
  看不到革命的燎原,但能看到梦想的样子。
  九位评委就在小厅里,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很快达成统一意见:《摩托日记》是部优秀的电影,可距离经典还差那么一点。
  昆汀为了明确大家的判断,搞了个5分制的小游戏,只限于内部交流,结果有4位给了3分,4位给了3.5分,1位给了4分。
  褚青并未讲太多的话,仅是准备了一个厚厚的本子,不停地记录,感受,思考。
  其实,若以他的成长过程而言,极其鲜明地印证了那句话:站在什么位置,就看到什么风景。
  当他是一名小演员时,考虑的是工作和酬劳;当他是一名大演员时,工作就变成了对表演的领会,酬劳也不过是那几位单薄的数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5/9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