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精校)第5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3/958

  褚青觉着有点冷场,便做了个打气的手势,笑道:“加油!”
  “嗯!”
  那姑娘总算缓过神,拎着挎包转身,嗒嗒嗒的走向安检。
  外面,漫天飞雪。
  ……
  “狗子必须死!”
  芦苇啪地拍了下桌子,脖梗子挺得直溜溜的,道:“而且必须是以杀人犯的罪名,不然这力度半点都出不来!”
  对面,则是一脸憨相的述平,说话也慢悠悠的,道:“现在不是力度的问题,是能不能过审的问题。狗子不死,变成植物人,这样多好啊。上面不踩线,中间不逾矩,对故事也有交代,皆大欢喜嘛。”
  “你这是,这是……”
  芦苇被堵得词穷,指着对方讲不出话。
  “哎,两位老哥,消消气,消消气!”
  褚青从机场回来,刚进办公室就见到这幅场景,便连忙拉架,一手拽住一个好声劝慰,这才散了火气。
  话说《凶犯》的剧本改编进行了一段时间,前面的脉络都已经理清,唯独对结尾的处理,两人一直争论不休。
  今儿是第N次碰头会,不出所料,仍旧吵吵闹闹。
  芦苇的意识和风格始终特立独行,他就是极为尖锐,犀利,赤裸裸地把人性撕裂在你眼前。
  比如《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无外如是。甚至于,因为他的笔触太过敏感,导致相当一部分的作品都没人敢用,白白的浪费掉。
  而述平呢,同样很牛逼,写过很多黄线题材的本子,像老姜的《鬼子来了》,以及吕乐的《赵先生》等等。
  可他的认识就完全不同,觉着编剧是一个次要性的工作,不能越位。说白了,他非常顾着导演的态度,顾着剧本的通过率……要非嚷嚷我这个写得特牛逼,谁拍都行,没那码子事。
  如果芦苇是创作者,那述平就是协助创作者,水准相差不多,无非是思维的区别。现在两人吵归吵,但对事不对人,不伤感情。他们的分歧点,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结尾,狗子是死掉还是变成植物人?
  一个是当地政府,要不要写个青天大老爷来主持公道?
  后边的选项,自然是迎合主旋律,褚青制作这片子可不是为了被禁的,他还想在国内公映。不过正如芦苇所言,这么一改就缺了点震撼性,所以他也难办。
  “青子,你给个最终意见,我可没心思拖了!”
  芦苇点了根烟,直接扔出一句话。同时,述平也不急不躁地瞧着他。
  “呃……”
  褚青挠了挠头,将这两天考虑的结果讲了出来,道:“要不先这么着,就按述平老师的那个写,把本子过审了。然后拍的时候,咱们具体再研究。”
  “那你即便拍出那意思,局里也不能让你上映啊?”述平奇道。
  “这个……我实话实说啊,这种片子在国内没有市场,我一开始就打算送出去参展。到时候咱们弄个双结尾,海外一版,国内一版,不就妥了吗?”他笑道。
  “啧!”
  芦苇摸了摸下巴,道:“青子,你非要这么弄也行,就是得万分小心。”
  “小心什么?”他问道。
  “哎哟,这世上小人多着呢!”
  述平难得跟对方口径一致,道:“双结尾这种事儿,电影局通常睁一眼闭一眼,可就怕有人举报,举报就得查,一查就一个准儿!”
  “……”
  褚青抿着嘴,顿了几秒钟,忽笑道:“没关系,做事总得担点风险,您二位就先写着。”
  “那行。哦对了,导演你准备找谁?”芦苇又问。
  “我这不愁着呢!哎,你们觉得管虎怎么样?”他道。
  “管虎?”
  两人琢磨片刻,不约而同地摇头:“火候差点!”
  “贾樟柯呢?”
  “拍小市民还成,狗子嘛,他拍不出那份儿壮烈!”
  “那娄烨呢?”
  “忒矫情!”
  “呃,要不找个香港导演?”
  “噗!”
  两人差点没噎死,断然否决。
  “那,那我真想不出来还有谁了。”他也没辙。
  “不用急,先把剧本完成,时间足够。”述平安慰道。
  ……
  2月19日,第55届柏林电影节落下帷幕。
  此次华语军团大放异彩,顾长卫凭借处女作摘得评委会大奖,蔡名亮的《天边一朵云》拿了特别艺术贡献奖。另有两位年轻导演的作品,也刷了两个不太起眼的小奖项。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还是《孔雀》,在柏林大受欢迎。作为女主角的张静初,当晚穿着一身深蓝色的长裙子,在红毯上淡然自若,更是一举成名。
  国内的媒体亦纷纷赞赏,称其清新典雅,有大将之风,又是一位颇具竞争力的新生代女明星。
  而两口子身在国内,时刻关注着那边的消息,几乎每天一通电话,得知万事安好。唯有一样,《孔雀》的投资方华亿,仗着银熊奖的威势漫天要价,生生吓跑了海外片商,正在无限苦逼中。
  褚青对此表示遗憾,也压根懒得管,还是忙叨自己的那摊事儿。
  《凶犯》改编的调子定下之后,述平和芦苇很快写完了剧本,取名《天狗》。他马上传给了张平,人家的回复也很迅速,说可以。
  随后,他又亲自跑了趟电影局,带着一千字的剧情梗概、编剧的授权书、单片拍摄申请,以及银行出具的资金证明等等。由于立项阶段不强制要求提供主创人员名单,官方亦没什么刁难,便盖章批准。
  至此,他算暂时松了口气,以为能缓一缓。可谁承想,不知道哪个碎嘴的,居然把消息给漏了。
  这下好嘛,褚青低估了自己的咖位,一听说他要开新戏,媒体乌泱乌泱地跑去堵门口。最后不得已,公司搞了场简单的发布会,说电影正在筹备中,你们别瞎嚷嚷。
  但记者们不管那个,该怎么写怎么写,都开出花了。于是乎,公司几天之间就收到了上百份简历,以及大量经纪人的推介。
  其实挺有意思的,就国内这一票电影人,单论影响力,那绝对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三驾马车。只要能搭上大导的戏,多少明星脱了裤子还哭天喊地的。
  人家有这个本事,一部戏就能捧你上位。
  而次一点的,便是徐克、刘伟强、陈可辛那些香港导演,也是很快的蹿红途径。再次点的,就轮到贾樟柯、王小帅这帮人。
  他们完全走另一条路线,虽然片子没人看,但能在国际上刷脸,运气好的还能拿奖。
  前两种导演的吸引力,无论新人还是大咖,通通都逃不过。后一种导演就比较怪,新人不太感冒,反而某些明星劲劲儿的想攀交情。
  尤其那些已经在商业上证明自己,急需一座奖杯来转职演员的。
  至于褚青呢,最特殊,不会写剧本,不会当导演,就是投资一部牛逼一部,从未失过手。所以在那帮家伙眼中,他大概相当于职业导师,小手一挥,噼里啪啦的各种BUFF。
  而接下来的日子,这货就围着三件事打转了:挑演员,找导演,与扶持计划的启动。
第四百五十九章
电影新力量
  宁浩是个闲不住的人。
  他用半年的时间就拍完了《绿草地》,并且搞定了后期。像这种题材的电影需求淡薄,甚至说根本没有市场,公司便备了两条路子:一个卖给电影频道,一个送去参展,还不能是欧美影展,人家不好这口。
  与其类似的,还有《我们俩》,都更符合东亚人的审美观。所以褚青就想着,等马俪文杀青了,便打包发去东京电影节。
  这才年初,原以为宁浩得歇一阵子。谁承想,丫颠颠的又找上了门,手里还攥着一部剧本,叫《疯狂的石头》。
  这个故事的最初想法,在2000年便有了,当时找不着款爷投钱。现在却不一样,某人就跟金闪闪似的普度众生,惹得一票苦逼导演劲劲儿地往前拱,不利用太浪费了。
  何况,宁浩也有相当的自信,可以抓住对方的眼球。
  果不其然,褚青还没等翻到最后一页,就拍板定论。稍有意外的是,他还提出两个要求:1,必须以扶持项目的形式投资运作;2,加入公司。
  宁浩有点蒙,可随即就明白了,简单讲,就是包装上市的意思。不过呢,他也不怎么反感,甚至还带着一丝抱大腿的窃喜。
  于是乎,这货便成了公司的第一位签约导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3/9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