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0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5/2322

  注定就是要去将一切敌人撕碎和碾碎的王牌。
  这样的话,凸显自己的存在,增加自己的气势,让人更加注意和紧张。
  就很有必要了。
  况且,胸甲骑兵的冲锋,与现在世上所有现役骑兵的冲锋,都不一样。
  他们是沉稳的大山,倒卷的潮水和雪崩的山陵。
  “何止是气势跟卖相啊……”有来自云中郡的司马感慨:“这样的集群,吾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能阻拦他们的前进!”
  在方才的演练之中,虎贲卫和羽林卫向在场所有的士卒将校,展示了他们最基本的作战战术。
  就是他们最常用的正面碾压。
  不管敌人有多少,我自如泰山压顶,碾过来。
  挡得住要死,挡不住更要死!
  汉军的胸甲骑士,身高八尺一寸,臂展全部在八尺以上。
  其主战的兵器,是一柄长达一丈的骑枪。
  当他们冲锋起来,平端骑枪时,动能的巨大力量,足以让前方的一切生物全部被串成一条烤肉串。
  更何况,有聪明人发现,这些骑兵的背上还挎着一柄马刀。
  这是一种大家前所未见的马刀。
  因为,它比之现役的所有汉军马刀更加小巧,但也更加致命。
  因为它们是弯刀!
  在方才的演练中,虽然这些骑兵没有展示这些马刀的使用方法。
  但,只要不蠢的人都猜得到。
  在冲锋的第一阶段,这些骑兵用整齐的阵型和骑枪,冲散敌人的阵型,撕碎敌人的防御。
  然后,他们就会利用自身的阵型优势和无比强大的防御,用那些马刀,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将那些狼狈溃散和哭泣的敌人,一个个的砍成肉泥。
  简单粗暴直接,但非常有效。
  然而,这仅仅是展露在众人眼前的表像。
  义纵非常清楚,羽林卫和虎贲卫,花费重金,集中了最优秀最好的军人,打造而出的这两千胸甲骑兵。
  他们,可不仅仅只是人高马大,装备精良,这么简单。
  纪律性和宛如一人的协调性,才是他们真正强大的地方和致命所在。
  这两千人之中的每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都有着非常深的默契。
  他们就仿佛是一台精密无比的机械。
  每一个个体都是这台机械里的零件。
  这使得他们,能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条件下作战。
  哪怕战至最后一骑,只要中军收兵的命令没有下达,就依然会继续作战。
  同样的道理,哪怕敌人已经崩溃,狼奔豚突,收兵命令一下,立刻就会转向撤退。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纪律和协调,胸甲骑兵,才是无敌的骑兵。
  没有了纪律和协调、团结。
  义纵觉得,所谓的胸甲骑兵,很可能会在战场上被人玩死。
  所以……
  “全天下大抵只有我汉家能养得起这样的强兵!”义纵在心中感慨着。
  除了汉室外,整个已知世界都不存在,第二个能培养和训练胸甲骑兵的国家了。
  想要让胸甲骑兵,形成战斗力。
  那么,就需要一个随时可以调集数以万万计资源的少府,更需要一个幅员数万里,拥有数千万人口,能从中挑选出足够合格的士兵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一个完整的军事体系,一个系统的文明民族。
  有个墨家,在发明创造,根据军队反馈,调整和改进装备,有个法家,制定律法,动员民众,有个兵家,建立军法,教育士卒,甚至还需要有个儒家,普及知识,启蒙民众。
  没有这些,就算把胸甲骑兵的装备丢给他们,他们会保养吗?会使用吗?养得起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只有文明的先进程度和国家的强大程度,能达到汉室这样的程度。
  才有使用和装备胸甲的可能。
  所以,这胸甲骑兵的强大与无敌,不在于骑兵们身上的装备和他们的技战术。
  而在于汉室国家民族在整体上已经远远的甩开了周边一切竞争对手。
  千余年前,周人骄傲的宣告世界: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为夏。
  如今,作为继承了三代先王遗训和制度的汉室,已然可以再次骄傲的宣告世界:有文明之美谓之华,有制度之大是为夏。
  再现宗周让八荒六合万国来朝四夷威伏的伟业!
  让中国再次成为那个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朝上国!
  这样想着,义纵就有些心潮澎湃。
  他明白,今天,他领军出战匈奴,是踏出复兴中国,让诸夏再次主宰世界的第一步。
  “轩辕黄帝在上,小子义纵必执虏首,以献陛下灵前!”
  义纵在心中发誓着。
  然后,他就下达命令:“全军宿营,明日一早,拔营北上,潜行武州!”
  他统帅的这支接近万骑的军队的使命,就是要潜伏到武州塞附近的深谷,择机而动,将入侵的匈奴关在马邑城下,让他们全部灭亡在汉军的怒火之中!
  ……
  与此同时,在距离高奴数百里外的武州塞。
  气氛开始有些不太对劲。
  屯驻于此的是汉军句注军的一个司马。
  按照制度,本来,汉军应当在此屯驻一个完整的曲。
  但是,随着汉匈近年来关系转好,尤其是直面的河套匈奴诸部族,开始减少对汉室边境和长城的侵扰。
  所以,很多边境上的临时哨所和烽燧台都被裁撤。
  许多突出地区的边塞的兵力,也大大减少。
  汉军选择将兵力回收。
  一来,减少消耗。
  毕竟,在远离长城的地方,屯驻军队,单单是补给,就非常困难,而且还有危险。
  二则,士卒们也不愿意,孤悬塞外,被风吹日晒。
  相比长城外的艰苦屯驻生活,长城内的繁华世界和和平气氛,无疑更受欢迎。
  所以,在这武州塞里的屯驻兵力,也从五年前匈奴入侵后的五百人巅峰,一路跌落到如今的不过一个屯,两百来人。
  这两百人里,还有几十人是跟着大军来此屯垦的罪犯和刑徒。
  种田,这是诸夏民族与生俱来的天赋。
  自古以来,哪怕是在最危险的时候。
  诸夏民族也没有停止过种田的脚步。
  在屯区种田,不仅仅能减少后勤压力,也能让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变得对屯驻当地的士卒,更加有利。
  但现在,武州塞的驻军,明显闻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危险信号。
  “三日前出塞的一支商队,至今未归……”武州塞的塞尉衙门中,武州尉田奋凝视着摆在他身前的地图以及各方汇总的情报,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两天前,我派出去巡逻的一个伍,也没有消息传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5/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