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0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8/2322

  “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他抬起头,拔剑出鞘:“自平城之后至今凡五十六年,是时候对匈奴讨还血债了!”
  ……
  三个时辰前,拂晓时分。
  句注军的前锋,在距离马邑城六十里的一处山峦路口,停下了进军的脚步。
  程不识策马从山峦上而下,带着数十骑,巡视了这路口的地理地貌,然后点点头,吩咐道:“传令全军,在此扎营,构筑工事!”
  几万大军的对战,其实不是人们想象中,两军主帅将兵力全部压上去,然后就分出胜负这么简单的事情。
  自战国以来,战争的节奏就越来越快,但战役的时间却越来越长。
  当初,白起崭露头角时,攻打韩国的新城,新城战役,只打了三个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战役的耗时开始不断增加。
  到其巅峰之战,秦赵长平会战,从两国交兵开始算起,到战役结束,前后总耗时超过五年。
  即使是只算赵括被秦军包围在长平的时间,也足足有数个月。
  而赵军的败亡,更用了四十六天。
  国朝鼎立之战,亥下战役,其实也打了足足有两个月。
  这还是只计算韩信、彭越加入战场后的时间。
  而平城之战,虽然号称只有七天。
  但,前面可是打了晋阳、太原、磐石等大小数十战,才有了平城的王见王。
  在冷兵器时代,想要在阵地战里,消灭任何一支人数超过万人,而且士气没有溃散的军队,其实都是水磨工夫。
  很多时候,比的就是双方统帅的耐心和意志力。
  当然,即将发生的马邑会战,将与过去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战役都不同。
  这次,交战双方,都将把骑兵,作为主力。
  也全部都会用骑兵来相互试探和交锋。
  过去在战争中唱了数十年主角的弓弩兵和步兵方阵,将在这场战争中彻底沦为配角。
  但,程不识很清楚,句注军和飞狐军中,依然有着超过一半的兵力是步兵和弓弩兵。
  自己辅佐直不疑,统帅这两支汉军主力的战略目的,也不是要消灭多少匈奴人,或者给与匈奴人多少重创。
  从一开始,朝廷交代下来的任务,就是让句注与飞狐两军,在正面吸引匈奴主力,给绕后的细柳营和埋伏在武州山麓里的骠骑大军创造有利战机。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那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个:告诉匈奴人,快来打我吧!
  “拿地图来!”程不识下马说道。
  很快,就有负责保管和携带地图的汉军士卒,背着一副木制的地图,来到了他的面前。
  这是句注军绘制的老式地图。
  虽然不如程不识在长安时所用的那些纸质地图。
  但,总的来说,这副地图还是很有帮助的。
  看着地图上的山峦和平原以及烽燧。
  程不识就慢慢的在心里构筑起了一副作战的战图。
  此刻,在他的眼里,这武州塞以内,马邑城以北的方圆两百多里,都必将成为战场。
  所以,在这个地区的每一个制高点,每一个关键的道路路口,以及每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村寨,都将成为汉匈两军争夺的关键所在。
  而胜利的关键,就在于,谁能在战争中,占领更多的关键点。
  尤其是匈奴这样的敌人。
  压缩他们的活动空间,在程不识看来,是走向胜利的关键。
  毕竟,一支骑兵的活动空间是两百里跟一百里,其所能发挥的作用,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若其活动空间不过数十里,那其实跟等死没有区别了。
  被关进笼子里的毒蛇,再怎么有毒,也咬不死人。
  凝视着地图,再想着心里面构筑的三维战场。
  程不识的手就点在马邑以南三十里的那个在平原上的村寨。
  “请转告前将军……”程不识叫来一个传令兵,嘱咐道:“请将军立刻下令,全军加快速度,抢占黄氏亭!”
  在这个地图上,黄氏亭位于马邑城与雁门关之间的直道中心。
  向北三十里,就是马邑,向西,可以迂回到匈奴军队侧翼的软肋,向南,则是汉军的后方。
  扼守住这里,就可以防止匈奴骑兵渗透到雁门关下,更可以随时随地支援马邑城的守军,匈奴将无法包围马邑。
  而匈奴无法包围马邑,又无法渗透到雁门,那么,他们的选择,就只有一个——回收自己的兵力。
  而这,正是程不识所需要看到的。
  匈奴兵力一旦回收,就等于汉军兵不血刃,将战线整体向北压缩了五十里。
  ……
  “发现汉军援兵?”
  匈奴右贤王的大纛之下,尹稚斜闻讯,吓了一大跳。
  “他们到哪里了?”尹稚斜紧张地问道:“有多少人马?”
  “大王,前锋游骑在距离马邑城六十里处,发现了来援的汉军先锋部队,初步估算,其先锋约为两千骑兵,现在驻屯在距离马邑五十里处的一个路口,已经扎下营盘……”尹稚斜身旁的一个匈奴贵族回答道。
  “五十里!”尹稚斜马上就跳了起来。
  这意味着,汉军的援兵,与马邑城之间的距离,只有不过最多两个时辰的路程。
  他抬头看了看,已经被匈奴骑兵,团团包围的马邑城,咬了咬嘴唇。
  然后,他神使鬼差的问了一句:“白羊、楼烦和折兰,三部族都知道了吗?”
  “回禀大王,负责警戒和清理马邑之南的汉军的游骑兵,皆是大王麾下,奴婢还没有来得及去转告白羊等大王!”那贵族说道。
  “先别告诉他们……”军臣勒住缰绳,然后伸长了脖子,眺望远方。
  此刻,他心中有着一个巨大的疑问——汉朝人怎么提前出兵了?
  在已知他没有跟汉朝私通消息的前提下,尹稚斜的心里变得非常不安。
  “东胡王也不太可能知道白羊、折兰两部族南下的消息!”他在心里想着。
  折兰和白羊两部南下,走的是昆邪王和休屠王的地盘,而且,当这两个部族从河西走廊进入河套平原时,为了保守秘密,全部换上了昆邪和休屠的旗帜和服饰。
  单于庭为了不让东胡王卢它之闻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甚至,派人专门去东胡部族的王帐,专门盯着卢它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卢它之也不太可能侦查到白羊和折兰的南下。
  那么问题来了!
  汉朝人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前锋探头,就有两千骑兵的汉军。
  可想而知,这支援军的规模,会有多大!
  起码也会有三四万人!
  这样的力量,已经不是汉朝的某个边塞郡国能调动和组织得起来的力量了。
  在汉朝的体制下,有且唯有长安的皇帝,能够用他的权力,调动这样规模的军队。
  而尹稚斜很清楚,哪怕是在匈奴,想要调集三万以上的军队,也不可能单于下令,就能马上调来。
  而在汉朝,一支军队要调动,从准备到拔营,哪怕是最精锐的军队,也需要七八天时间做准备。
  将装备和后勤,全部组织完毕,才能出兵。
  换句话说,至少在十天前,长安皇帝的命令,就已经从长安抵达了汉朝的某个重要要塞,调动了该地的军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8/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