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6/2322

  “南军司马秦牧,从骠骑将军出武州塞击匈奴折兰王,率先出战,阵斩匈奴骨都侯一人,得首四百八十三级,又于马邑之西,生得匈奴白羊王……”周亚夫捧着一个表章念着:“北军司马张复,从骠骑将军出武州塞,随秦牧之后,与匈奴折兰部交战,大破之,首先生得匈奴骨都侯一人,俘虏百余……”
  “虎贲卫校尉张枫,羽林卫校尉杨敢,从骠骑将军出武州塞,列阵武州之外,当面击破匈奴折兰王大纛,又随骠骑转战马邑,阵斩匈奴右贤王,生得匈奴骨都侯数人……”
  周亚夫每念一个名字,就有一个昂首挺胸的汉军军官出列,跪到周亚夫身后,他们用着诸夏民族古老的士礼,俯首而拜,严肃的道:“末将秦牧(张复),赖陛下之威,社稷之灵,幸不辱命,虽有薄功,不敢称雄!”
  当周亚夫念完最后一个名字。
  大殿中央,已经跪下十三位有功的高级军官。
  他们有的是在正面作战,率部表现出色,屡立战功的大将。
  有的是在侧翼做保障工作,率领和指挥民夫青壮,及时可靠的保证了大军供应的文官。
  更有远征上千里,深入草原,端掉了尹稚斜老巢的骑兵军官。
  这也是全新的战功计算方法改革后的第一批受益者。
  在以前,只有前线勇敢作战的将军,能风光,能收益,能获得好处。
  而在后方做保障工作和为大军侧翼掩护的人,却只能捞到点汤水。
  这当然是很不合理的。
  正面作战的将军和士卒,固然应该受赏。
  但后勤工作和侧翼掩护以及牵制的军队和官员,难道就活该吃糠喝稀?
  长此以往,后勤工作和掩护任务,谁还愿意去做?
  而且,也不利于军队内部的稳定。
  刘彻看着这些人,站起身来,对着群臣问道:“卿等以为,这殿中诸位司马校尉,其功劳当如何评定?”
  虽然,刘彻自己早就已经跟自己的心腹亲信们商量好了怎么册封和赏赐。
  但这样子还是要做的。
  反正,刘彻现在有的是愿意给他当托的马屁精。
  果不其然,早就已经知道了刘彻心思的少府令刘舍和舞阳侯樊市人以及复阳候陈嘉、中水候吕青肩,就几乎同时跳出来,拜道:“陛下,臣等皆以为,司马校尉,遵奉陛下的诏命和将军的指挥,奋力杀敌,用心辅佐,有功,当录其名讳于大鸿胪,奏于太庙,布告天下,使天下英雄豪杰,皆知陛下重英豪,用豪杰之心!”
  汉室,列侯们统一归属大鸿胪登记在册,录名讳籍贯和祖先名字以及家族主要成员的大名,然后报告太庙,告诉列祖列宗,今天,大汉帝国又多了一位得力干将。
  所以,刘舍等人的话意思很清楚了。
  那就是要封侯!
  顿时,殿中上下,都是鸦雀无声。
  尤其是那十三位军官,更是只觉得自己的小心肝扑通扑通的狂跳不停。
  列侯啊!
  这可是列侯!
  人臣的顶峰,汉家爵位制度的最高点。
  一旦受封,就能享有封国食邑,可以合法的蓄养家臣、家兵,并且拥有出任将军、郡守和重要职位的优先权。
  同时,在汉室,丞相,有且只能从列侯集团中选择。
  不仅如此,成为列侯,还意味着可以为父母妻儿争取诰命和出生。
  自己的子孙后代,从此,在起跑线上就已经领先了其他同龄人一大截。
  别人还需要一步步熬资历,捞军功,他们就已经直接跳过了这些步骤,可以出任都尉、校尉甚至郡守、将军!
  更重要的是……
  假如他们果然被封为列侯。
  那么,他们立刻就成为了今上的绝对心腹!
  原因很简单,今上即位四年来,在理论上来说,自己等人,才是真正的受封今上,受命今上的功臣。
  这种关系,天生就比其他列侯更亲近。
  因为,将来自己百年之后,按照传统,必然会陪葬茂陵。
  生是臣子,死为侍从。
第860章
封赏(二)
  刘彻看着跪在周亚夫身后的那些军官。
  这些人中,有他熟悉的人。
  譬如羽林卫和虎贲卫的那两位校尉以及三位司马。
  这些都是过去三年,手把手教出来的。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升迁之时,都要先到刘彻身边,侍从一个月,仔细观察后才托付大任。
  毕竟,胸甲骑兵,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兵种。
  这是西元前科技含量和要求最高的兵种!
  没有之一!
  哪怕是个小卒子,也要有一定数学基础,还得有着足够优秀的身体素质和合格的身高。
  至于军官……
  司马以上,已经必须拥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军事技能知识和数学知识。
  不然,根本玩不转胸甲。
  因此,这些军官,每一个,刘彻都很熟悉,闭着眼睛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籍贯和喜好。
  但,其他军官,就让刘彻有些陌生了。
  即使细柳营和南北两军的军官,刘彻也根本叫不出名字来。
  至于飞狐军跟句注军以及北地、代国和雁门的边军军官,刘彻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对对方的喜好、习惯和为人,一无所知。
  不过,这不要紧!
  在古典中国时代,皇帝不需要了解他的每一个将军。
  只需要抓住关键就可以了。
  更何况,这些人,无论之前他们是什么人。
  今天之后,就必然会是刘彻的死忠。
  他们也只能全心全意的忠于刘彻。
  不然,全天下的唾沫星子和口水都能淹死他们了。
  对古典时代的中国士大夫和贵族来说,知遇之恩,是要拿命来报答的。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绝大部分新皇帝登基后都会迫不及待的提拔官员,在朝堂安插自己的心腹。
  于是就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而被新君提拔和安插的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背叛也不可能背叛提拔他的君王。
  他们私底下或许会有小动作,或许会有小算盘。
  但在维护自己的君王的利益和权力的问题上,却肯定会不惜一切。
  刘彻登基将近四年了,到今天,才通过马邑之战,开始扶持真正属于他的势力和利益集团。
  这已经很难得了。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他所图甚大。
  他不愿意随便提拔一些阿猫阿狗,与旧式贵族和官僚没有区别的家伙。
  因为,那样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除了换了一批大臣,换了一批不同样貌的贵族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6/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