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2322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晁错就是个欺软怕硬的主。
  不敢对吴楚下刀子,只敢朝自己人动手……
  ……
  晁错岂会不知道吴楚若反,齐赵肯定也会反?
  只是他承担不起齐赵吴楚皆反的局面,或者说他不敢面对那样的局面。
  齐赵吴楚诸国加起来有十个藩国,加上吴王刘濞的千年小弟三越,就是十三国,另外,淮南、衡山、庐江这三国同气连枝,也未必不会跳出来凑热闹,这就是十六国了!这十六国倘若全部反叛,等于汉室的版图一夜之间,有将近三分之一叛乱。
  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天子还会不会支持他削藩,那就说不准了。
  说不准一旦出现那样的局面,甚至只要看到有出现那样局面的可能,天子就会把他晁错推出去当替罪羔羊,用他的脑袋来给齐赵诸王消气了……
  毕竟,天子只是想加强中央权威,可从没想过,要面对这众叛亲离的局面。
  “为今之计,只能硬撑着了……”晁错心里叹了一口气,到这时候,他才发现他的削藩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打击面太广了!
  倘若只针对某系诸侯,那还好,可他太过心急,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将几乎所有诸侯王都得罪了一遍。
  假如不是还有荥阳跟梁国可以作为长安的屏障,那么,这天下恐怕就要再次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乱之中了!
  这样想着,晁错嘴上却一点都不放松,他看着申屠嘉,道:“况且,齐赵诸王的兵权,俱在朝廷所遣之丞相、都尉之手,朝廷所遣大臣,俱为忠臣,就算齐赵诸王有心反叛,其国中将军、都尉岂会从命?”
  在理论上来说,晁错这样说,确实没错。
  前世齐王、济北王、淮南王的谋反企图都是被自己的臣子所破坏,军权也被亲汉的大臣把持着。
  可是,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做过诸侯王的刘德太清楚汉室的诸侯王监督体系存在着怎么样的漏洞,不说别的,几个刀斧手,砍了国内亲中央的大臣,然后就能简单轻松的控制兵权了。
  胶西、胶东、济南、淄川皆是如此。
  而且,刘德现在很害怕出现蝴蝶效应。
  举个例子,倘若张释之没有成功的软禁刘安,又或者济北王的郎中令没有拿刀子架在刘志的脖子上逼着他封闭城门,那么叛乱的规模就会上升。
  刘德怎么可能冒这样的风险?
  于是,他起身对着便宜老爹拜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说吧……”天子刘启看了看自己的儿子,挥挥手道。
  “儿臣年幼,不怎么懂军国之事……”刘德跪下来道:“但是儿臣听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自古明君,必慎而察之,是以,古来庙算,未算胜,先算败,既是所谓的以最坏的结果做打算!”
  刘德看了看申屠嘉,又看了看晁错,奏道:“儿臣以为,内史所言固然有理,而丞相所虑未尝没有道理,因此,儿臣恳请父皇,委派一位宗室外戚,亲厚大臣,以慰劳齐赵诸王,加赏故赵幽王、故齐悼惠王的名义,持您的节杖,监齐赵兵,于荥阳会操,如此即不失诸侯的颜面,又可消弭祸患!”
  天子刘启一听,眼睛顿时亮了。
  这个办法好啊!
  用给人家祖宗加赏,进封和祭祀的名义,派个大臣过去,谁敢说闲话?
  而一位持天子节的宗室外戚在荥阳,马上就能跟齐赵诸王国内的亲汉大臣联络起来,立刻就能收了齐赵兵权,没有军队,齐赵诸侯还拿什么反叛?
  刘德趁热打铁的道:“另外,儿臣恳请父皇下诏,推恩齐赵诸侯,许其百岁之后,诸子皆封!”
  这就是釜底抽薪了!
  齐赵诸王本来就是一帮摇摆的家伙,有了这么个台阶下,就算心里再怎么愤恨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忍了。
  最要紧的是,就算这些人还想反,他的儿子们就未必肯反了!
  毕竟,就算叛乱成功了,推翻了长安的天子,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反之,假如尊奉长安,他们就能在将来至不济也混个彻侯,运气好的称孤道寡也不是不可能!
  “刘德所言,诸卿以为如何?”天子刘启的脸上终于放松下来笑着问着在场的将军大臣。
  “老臣以为殿下所言甚是!”申屠嘉第一个表示赞同。
  “末将也以为殿下之策最佳!”一位将军出列道。
  晁错思考了一会,也不得不站出来道:“殿下所虑,臣也赞同……”
  毕竟,刘德还是给了他一个台阶,没让他太过难堪。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同样的事情,申屠嘉说出来,会危及晁错的根本,动摇他的削藩策,但刘德说出来,就能勉强让他接受。
  既然大臣们都同意,天子刘启就道:“那派谁去呢?诸卿可有人选?”
  刘德这时候很识趣的坐回自己的位置,这种事情,就不是他能插手的了!
  身为皇子,提意见可以,但要谈论一位掌握荥阳甚至齐赵诸国兵权的重臣人选,那就犯忌讳了!
第158章
军议与蝗灾
  其实派谁去,已经用不着再想了。
  外戚之中,薄氏外戚自从薄昭死后就没了声响,也没一个带过兵的人。
  只能从窦氏外戚里选择。
  而窦氏外戚里,就一个窦婴勉强还算成器,有带兵的经历,于是,毫无疑问的,众口一词,皆推窦婴。
  刘德在一旁捂嘴轻笑。
  他虽没有推选,但实际上宗室外戚这个条件一抛出来,就等于限定了只能选择窦婴……
  其实在场的将军们也有不少合适的人选。
  将军栾布,先帝之时曾经驻节荥阳,也参与过对匈奴的反击,战功赫赫,是个合适的人选。
  曲周候俪寄更是威名赫赫的战克之将,曾协助周勃平定诸吕,当初先帝下诏嘉赏他说:带砺山河,永光休烈,朕命尔惟懋哉!前世,俪寄一将北下,赵王刘遂直接缩进邯郸城中,三月不敢出城,可见其威名。
  只是这些人虽然合适,但奈何跟刘德没太大关系。
  况且,外姓大将,掌握数十万大军,刘德怎么看都不怎么合适。
  这枪杆子,还是得抓在刘家自己手里!
  荥阳方面既定,天子刘启只觉得心都安了,只要荥阳方面能压制住齐赵诸侯,甚至进一步收其兵权,那么,汉家的力量就大大增强了,最起码不用担心齐赵在背后捅刀子了。
  于是他立即将话题转移到了怎么对于吴楚,特别是吴王刘濞的事情上,问道:“诸卿以为,吴王若反,其将如何?”
  “启奏陛下……”一位将军出列拜道:“臣与俪将军、栾将军并诸都尉商议之后,臣等愚见,吴王可能有上中下三策!”
  刘德认得,这人就是条候周亚夫,现在的中尉,日后的太尉、丞相,绛候周勃之子!
  “中尉请说!”天子刘启闻言立刻笑道。
  周亚夫站起来禀报道:“臣等愚见,吴王上策乃是趁我汉家大军未集,循江淮而上,兵临淮南、长沙,入武关,凿通其与齐赵的联系,如此大事将坏,天下将难以收拾!”
  天子刘启走到地图前,一看,脸上的神色有些不自然了,若吴王果然采取此战略,整个长江以南瞬间不为汉有,而且更麻烦的是,吴兵进逼淮南,必然使得淮南、衡山、庐江三国不稳,若此三国落入吴王之手,吴王最大的软肋,补给线过长就没有了,这样一来,就算汉室能打赢,最后也必然是惨胜,到时候匈奴肯定要跳出来摘桃子了,而稍有不慎,变成拉锯战,那就又是一次楚汉争霸……
  周亚夫看到天子脸色不怎么好,忙道:“陛下勿惊,臣等以为吴王必不取此策!”
  “何也?”天子刘启问道。
  “吴王今年已经六十有二,他若反叛,其心必急,用此策,三年难分胜负,故其必不取!”周亚夫自信十足的道。
  周亚夫继续道:“至于中策则是,起兵之后,过城邑而不下,直疾去,以兵贵神速,直趋雒阳武库,食敖仓粮,阻山河之险,吴王虽未入关,然天下人心已散,胜负再难料!”
  这个中策比上策更让刘启难以接受,倘若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他这个天子就算最后能打赢吴王,又能得到什么?
  雒阳都丢了,武库也被人占据了,他这个天子恐怕就要去太庙告罪了!
  到这个时候,天子刘启终于从先前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清醒了过来。
  军国大事,兵凶战危,岂是他自己跟晁错两个人一厢情愿就可以得出结果的?
  周亚夫连忙又道:“陛下勿忧,吴王多半也不肯用此策!何也?其年岁也高,安敢冒此风险?况且臣等也有谋算,趟吴王果真如此,臣与诸将军帅轻骑南下,截其粮道,断其后援,使之陷入孤军奋战,必可令其死无葬身之地!”
  天子刘启这才脸色稍稍好转,点头道:“卿果真孙武再世!”
  “至于下策……”周亚夫看着地图道:“出会稽,合楚兵,过梁棘壁,直趋函谷,一战而定天下,若吴王如此,取死之道而已!”
  “梁国兵多将广,梁王陛下骨肉兄弟,城坚墙高,岂是轻易能下?”周亚夫自信十足的拜道:“届时,臣等率军南下,择机击其软肋,一月可定吴楚!”
  刘德在一旁听着,也不得不感叹,周亚夫在军事上的才华,果然是无人能及。
  听他分析局势,活灵活现,宛如将吴楚可能的行动步骤和进军路线摆在了眼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