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3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2/2322

  只要他们能收上税,增加国家收入,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吧!
  汉家对工商业已经放羊放了几十年了。
  那些遍及天下市集的擅权们,其实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商人官吏。
  现在,天子用个主爵都尉衙门的名头,来将之正规化。
  也在情理之中。
  反正,周亚夫只要这些商贾子弟不来掺和国事就好了。
  刘彻观察着周亚夫的神色,心知,周亚夫现在虽然还没有表态,但实际上已经接近了被说服。
  这也正常。
  一个皇帝,拉下架子,苦口婆心的跟丞相交底,而不是用皇权来强行推动政策。
  这个丞相一般都会比较容易接受。
  特别是周亚夫这样的人,他是出了名的吃软不吃硬。
  刘彻折身,望向晁错。
  晁错与周亚夫,在这个问题上的诉求,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而最大的不同,就是晁错的法家意识形态,对商贾的憎恨和提防,是与生俱来的。
  周亚夫能在得知了商贾肯定会被束缚在主爵都尉内部不得超脱后,能够撒手。
  这是因为周亚夫的立场与价值观,并不在乎商贾们当不当官,他只在乎商贾和他们所代表的群体,会不会来破坏和扰乱他所为之奋斗终生的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名为大汉的社稷。
  但,晁错就不同了。
  首先,晁错是士大夫,而非贵族。
  士大夫与贵族,思考问题的方式,本身就不同。
  士大夫更爱惜羽毛。
  也就是自己的名声。
  晁错喊抑制商人,贵粟,喊了一辈子。
  临到头来,却放了商贾聚团。
  这传出去,他的同僚和他的弟子门徒以及师长怎么看他?
  其次,法家对商贾的恨意和提防,是根深蒂固的。
  法家能接受工匠,但无法接受商贾。
  这与儒家刚好颠倒过来。
  当然,作为与商贾接触比较频繁,同时曾经常年与基层事务打交道的事务官。
  晁错也知道,这个世界根本不可能完全消灭商人。
  商人的作用,暂时来说,无可取代。
  就连李悝、商君,变法之时,都需要与商人进行合作,以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但你要让晁错眼睁睁的看着商人们和他们的力量抱团起来。
  那是不可能的。
  刘彻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斟酌了一下用词后,对晁错说道:“此外,朕还将命天下郡国监郡御史及未来之刺史,领有监督、审查、纠核、罢免郡国主爵都尉诸官之职责,主爵都尉上下官署官吏升迁任免,先由御史大夫衙门审查,然后方可批准!”
  这算是束缚在商贾子弟们身上的又一道枷锁。
  晁错听了,顿时就眉开眼笑了。
  这个可以有!
  商贾们被束缚在主爵都尉衙门内部,然后,主爵都尉又要接受御史大夫衙门的全方位监管。
  这样一来,这些商贾子弟,哪怕是背生双翅,也难逃法家的控制。
  只是,晁错还是没有说话。
  他与周亚夫一样保持了沉默。
  这让刘彻知道,还差最后的临门一脚。
  刘彻笑着,对两人道:“丞相,齐鲁郡国,自元德三年起,动荡至今,郡国百姓士大夫或有不安之心,丞相,朕之肱骨,请待朕巡视之,安抚郡国士大夫,明之以朕意!”
  周亚夫闻言,立刻匍匐而拜,恭领诏命:“诺!臣谨奉诏!”
  刘彻又看着晁错:“自安东成立至今,已有两年!安东新固之地,带山海之膏腴,方圆数千里,其中或有不明于礼法,不知于朕命者!御史大夫,朕之柱石也,请代朕督查安东上下,明晓诸郡县、藩国、屯垦团士民,示之以法,散之以威,使之明晓汉家制度,汉官威严!”
  “诺!”晁错也是长身而拜:“臣,谨奉诏!”
  “善!”刘彻笑着起身,将两人扶起,说道:“朕不日将下诏,以故少府岑迈为上林苑大使,总督上林苑上下内外诸事!”
  晁错与周亚夫对视一眼,笑着拱手说道:“圣明无过陛下!”
  ……
  送走周亚夫与晁错。
  刘彻看了看一直恭身侍立在身后的公孙弘与主父偃,说道:“有敢泄今夜事者,族!”
  “诺!”包括两人在内的其他所有在殿中之人,全部叩首而拜。
  唯有一直端坐在屏风之后,提着纸笔,记录着皇帝起居的太史官,沉默不语的在纸上忠实的记录下今夜的事情。
  然后,将之封装起来,送去了石渠阁。
  在那里,太史公司马谈或许会笔削起居,将整晚的事情,都浓缩到一两句话之中。
  但,依然可以为后世留下足够多来还原和复原今夜之事的信息与证据。
  刘彻带着公孙弘和主父偃,走在夜色下的宫廷走廊之中。
  今天晚上,公孙弘和主父偃还真是学到了许多。
  有生以来,他们第一次目睹了君臣之间的谈判与博弈。
  虽然很多地方,他们现在一直都没有弄懂。
  但毫无疑问,今夜之事,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在二三十岁之时,就能亲身接触最高层的政策博弈与制定的全过程。
  刘彻一直悄悄的观察着这两个臣子。
  尤其是公孙弘。
  “皇长子去病,明年就要开蒙了……”刘彻忽然无厘头的说了一句,然后意味深长的道:“两位爱卿,久在市井,可知天下现在治学之人,何人最贤?”
  公孙弘和主父偃闻言,都是浑身寒毛竖立。
  他们两个几乎都有立刻要想天子推荐自己的老师或者长辈的冲动。
  但,在下一刻,他们都将嘴巴闭住,将到了嘴边的话,活生生的吞了回去。
  给皇子选择蒙师,这是天子的权力。
  何事轮得到臣子瞎逼逼?
  况且,当年天子怎么看也不像是那种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君王。
  那么,很显然,他的话,另有所指。
  至少,不是让他们来回答的。
  刘彻看了看他们两人,笑了笑。
  这确实一个递话的过程。
  当然,递话的目的,不是真的要给刘去病选老师。
  刘彻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孩子在宫廷里接受教育。
  皇子们的路,早就铺好了。
  刘彻不会再让自己的孩子们如鲁哀公一般,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既不知喜,也不知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2/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