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99/2322

  真正让刘彻觉得有趣的是——王朝即有,马汉何在?
  因此,还没见面,刘彻就已经决定了。
  “二师兄就是你喽……”轻轻的在此人的名字上提笔划了一条线。
  反正,副使这种位置,完全可以随便委派人选。
  而且,刘彻觉得,使团这一路上未必安全。
  历史上,张骞的使团,刚出河西,就被匈奴人拦截住了。
  要不是张骞自带了幸运Buff,早就成了河西峡谷的一具枯骨。
  即使如此,十三年后,能活着再次回到长城,看到汉家衣冠的,也就剩下了张骞和他忠心耿耿的匈奴仆从堂邑父。
  其他使团成员,一个也没能活下来。
  这次的使团,在刘彻眼里,其实是几乎不可能成功。
  甚至,他们很可能连河西都过不去,就会被匈奴人拦截。
  本次的使团,在本质上来说,在刘彻眼里,只是一个吸引匈奴人注意和防备的烟雾弹而已。
  是为了给汉军争取时间和迷惑对手的行为。
  甚至,刘彻都不会在乎,匈奴人会不会上当……
  匈奴人上当了,固然很好,不上当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大国之争,很多时候,都是广撒网,勤播种。
  一百个烟雾弹里,只要对方信了一个,那就是胜利。
  一如毛子被米帝的星球大战所忽悠了一般。
  不仅仅这个使团是烟雾弹。
  实际上,过去数年,汉匈之间大部分的外交往来,都是烟雾弹。
  甚至包括了刘彻跟匈奴人达成的贵族换百姓协议,也是如此。
  为的,只是迷惑和麻醉匈奴人。
  让他们以为,汉室暂时不会对他们动手。
  但实则,汉军却已经是磨刀霍霍。
  所以,对于这个使团,刘彻也没有抱着他们可以成功抵达大夏,联络上月氏的希望,完全就是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
  在事实上,比起指望几万里外的月氏人和希腊人,为了大汉帝国而拖住匈奴军队的部分力量。
  刘彻现在更关心一个问题:汉匈战争的借口是什么?
  无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尽管,如今在公羊派二三十年,持之以恒的鼓噪和宣扬下,大复仇理念深入人心。
  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对现在的中国士大夫而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那才叫君子。
  至于那些被人抽了左脸,还把右脸送上去,美其名曰:以德报怨,感化之类的玩意。
  如今的主流舆论,恐怕只会给出两个字的评价:蠢货!
  换句话说,其实刘彻完全可以用“复平城之耻,雪吕后之辱”这样的借口,宣布匈奴是BOSS,一切邪恶的象征,然后再以华夷之辨,作为主旨,完全就可以拿来当做对匈奴宣战的借口。
  这样的理由,也很高大上。
  舆论界和思想界也都会很满意。
  但是,刘彻却感觉有些不妥。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国家战略,必须走一步看三步。
  大汉帝国,不能只是破坏者,还必须是建设者。
  复平城之耻,雪吕后之辱,这只是对汉室的宣传方式。
  必须还有一个针对匈奴内部部族的宣传口径。
  毕竟,这场战争,假如想要尽快结束,并且不至于陷入泥潭。
  那么汉室就必须争取匈奴内部的势力的臣服和认可。
  从古至今,一直到未来,战争,尤其是两强之间的战争,其实就如孟子所说的那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历史上汉室能最终压服匈奴,并将之肢解。
  最大的原因,就是拉拢了乌孙。
  汉与乌孙,前后夹击,重创了匈奴,还使得匈奴无法控制西域诸国。
  最终,呼韩邪单于,不得不低下自己的头颅,臣服汉家,而不听话的郅支单于,哪怕跑到了葱岭,也照样被陈汤割了脑袋,带回去炫耀武勋。
  所以,怎么争取匈奴内部的部族,尤其是那些附庸部族或者干脆只是挂个匈奴名头,实际上跟匈奴半毛钱也没有的部族的认同和支持就成为了关键了。
  这就要求刘彻和汉室,拿出一个类似汤的汤誓那样的极具煽动力和诱惑力的缴文。
  别人信不信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人看到汉室的态度。
  在战争初期,这样的缴文或许没有半分作用。
  但到了相持阶段或者结束阶段。
  这却肯定是核弹一样威力巨大的政策。
  能让无数部族,不战而降,能使大量部族,保持中立。
  而匈奴若是失去了那些可以充当炮灰和肉盾的部族的掩护,那么,它就像一只没毛的老狗一般。
第1012章
小麦的推广问题
  正因为刘彻觉得这次的使团,十之八九,大概要被匈奴人吃了。
  所以,他在选择使团成员时,尽量的摒弃了汉人。
  除了正副使外。
  使团的其他成员,全部都是归义的匈奴人,或者逃来中国的乌孙人,以及投降的匈奴战俘。
  对外打着的借口也是:俺们中国人不懂西域地理啊。
  除了副使是王朝这个熟人外,正使也就是大师兄,刘彻从剩下的九人中,选择了来自北地郡的一个名为张孺的男子。
  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此人是外语专家。
  他懂得超过四门外语。
  包括,匈奴语、羌语、乌孙语以及义渠语。
  他的语言才能,或许能让这个使团的命运,发生奇迹也说不定!
  就这样,西汉版的取经队,或者说使团组成了。
  大鸿胪将会在八月择机将他们送出长城,并且在部分“友人”的帮助下,穿越河套。
  但过了阴山,他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将这个算是插曲的事情搞定。
  北国的秋收,就已经来了。
  但,近几年来,随着冬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北方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尤其是关中,到今年为止,种植冬小麦的家庭,已经跟种植粟米的家庭不相上下了。
  所以,关中也就出现了一副奇特的景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99/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