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1/2322

  但是,那些有权有势的豪强大族,倘若收买了地方官员,或者,他本人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不触犯法律怎么办?
  一个大地主在一个地方扎根二十年、三十年,就必然会在地方建立起庞大的人脉与盘根错节的关系。
  假如不能在这个地主尾大不掉之前铲除掉他的势力,用屁股想都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是,光靠地方郡国官员,并不一定可以完全的限制和扼杀地主豪强,可能会出现漏网之鱼。
  这时候,帝陵工程就显示出了其的重要性,从高皇帝迁关东豪强及六国贵族之后于长陵起,历代天子都会持之以恒的迁徙地方上的豪强大族于自己的陵寝之旁,名义说的好听,是为帝守陵,为天子奉祀。
  但实际上人人都清楚,这就是割韭菜。
  天下豪强倒下一批,就必然会站起来一批。
  只靠地方官,并不能做到完全抑制和限制豪强的势力。
  所以,汉家天子索性釜底抽薪。
  以帝陵工程和建邑帝陵的名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断的利用帝陵建邑,充实陵邑的名义,将那些地方官不好处理或者买通了地方官的豪族大贾,迁徙到关中,帝陵之旁居住。
  虽然这种迁徙表面上还是很温情脉脉的,汉家天子一不抄没迁徙者的家产,二不会用严刑苛法来对待他们,更会赏赐许多钱财给迁徙到陵邑的百姓。
  但是任你家财万贯也好,占地良田万顷也罢,一旦被强行迁徙到关中,那些财产和土地虽然还是你的,但要不了几年,就会烟消云散。
  于是,地方上的豪族大贾就像韭菜一样,被历代天子割了一茬又一茬。
  虽然每次审计,总有能逃过被强制迁徙的落网之鱼的幸运儿。
  但奈何汉家天子年年都会审计,每三年更会进行一次大计,全面审查和审核地方报上的豪强名单,先帝在位时,北平侯张苍为丞相,更发明了将数学模型和概率运用到审计之上的办法,这张大网就越收越紧,迄今为止,能逃过三五次朝廷审计的豪强或许有不少,但次次都能逃过的,就没几个了。
  而且,这样一来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凡被迁徙到帝陵之旁的人家,基本都是原来地方上的大地主、大商人,家财万贯,基本人人都有着不错的知识文化,这就大大的增强了关中的力量,使得汉家中央政权,在人力资源上永远都保持对诸侯国的碾压优势。
  正是在此背景下,朝野上下,对于汉家天子大肆营建规模宏大的帝陵不仅没有任何意见和非议,更将帝陵工程视为社稷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陛下,河东急报……”说话间,一位宦官行色匆匆的跑来,禀报着,同时将一份帛书呈递在手上。
  “朕看看……”天子刘启接过那份帛书一看,顿时脸色涨红,怒目圆睁,将那帛书狠狠的扔到地上,道:“混账!谁给他的胆子!”
  丞相申屠嘉捡起帛书,偷瞄了一眼,只见帛书上写着:儿臣刘德叩首以拜皇父:河东郡守周阳由杀郡长史、司马、督邮,以挟天使,唯父皇定夺!
  申屠嘉正要说话,这时候,又有一位骑士疾驰而来,那骑士下马之后,一路跌跌撞撞的跑到天子跟前跪下来禀报:“陛下万岁,刘德殿下在汾脽发现了宝鼎……”
  说完这句话,这骑士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直接瘫软在地上了。
第201章
麻烦
  汾脽,汾阴侯府邸。
  这已是发掘出“九鼎”之后的第三天了。
  这三天时间里“九鼎”出现的事情,持续发酵,天下为之震动。
  刘德听到消息,甚至连远在齐鲁的当世最有名望的大学问家,齐鲁诗派的开创者,曾经做过楚王刘戊的老师的申公都已经被惊动,据说要亲自来汾阴一睹九鼎的仪容。
  刘德听说后,自己也被吓了一大跳。
  对申公,刘德的印象太深刻了!
  前世之时,刘彻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创建元新政。
  建元新政的标志之一,就是申公入朝长安。
  当时,这位申公的弟子已经遍及朝野,建元新政的两大干将郎中令王臧与御史大夫赵绾,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那时候申公声望可谓是如日中天。
  刘彻使使以古代天子征辟贤臣的礼节,用最高规格的束帛加壁之礼以驷车将其接到长安,奉为贵宾,尊崇无以复加。
  这位申公到了长安以后,刘彻就问他该怎么治理天下。
  申公也以为少年天子是真心求教就直言不讳的道: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意思就是,牛逼吹的再多,嘴炮放的再响,也不如做一件实事。
  但当时的刘彻那里听得进去这些话。
  那时候的刘彻满脑子都是大功业,要超越父祖,申公的话,显然既不动听,也没有勾画出什么五年平辽,赶英超美的美好愿景,正值中二期的刘彻自然立刻就感觉索然无味,从此不再召见申公。
  然而,即使刘彻不喜欢申公,但却一点不妨碍申公成为建元新政的标志。
  于是,当窦太后出手,尽废建元新政后,申公也被毫不客气的赶回了鲁国。
  刘彻不喜欢申公,但刘德却非常尊敬这位当世的大儒。
  至少人家也是懂的这个世界还是要做实事才有出路,一门心思的嘴炮,老天爷怎么怎么样那是没前途的!
  因此,对申公的前来,刘德还是很期待的。
  除了申公之外,刘德还听到风声,宅在家里一门心思编纂《公羊春秋》和研究天人感应的大儒董仲舒,以及其师兄胡毋生也似乎要来汾脽看一看九鼎。
  对这两人要来的消息,刘德就没那么重视了。
  董仲舒嘛,学问人品道德什么的,自然是很好很好的。
  但奈何偏偏刘德不爱他那一套。
  至于胡毋生,刘德感觉,他要是跟他的师弟董仲舒见了面,说不定两人会打起来!
  作为重生者,刘德知道这对师兄弟分道扬镳很久了,如今两人对《公羊春秋》的理解,更是出现了偏差。
  正所谓,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
  于是,后来胡毋生的弟子公孙弘逐董仲舒于胶西国,也就很正常了。
  除这些人外,诸子百家的巨头,也各自纷纷放出了风声,要来一趟汾脽,瞧瞧汾阴的鼎。
  在这些巨头中威名赫赫的也不在少数。
  譬如,当年说的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只能“摄衣而起,再拜而辞”的当世最有名望的卜者司马季主,据说就已经从长安启程了。
  此人要来的消息,让刘德警惕万分,如临大敌,更派出了几个宦官侍者日夜守在曹阳亭渡口,只要看到司马季主就要立刻回禀刘德。
  实在是此人的名声太大了,见识太渊博了,名望太大了。
  当年贾谊何等人杰啊!
  在他面前被说的跟小学生一样,只能唯唯诺诺,连上车都不敢出声。
  在此时,司马季主的地位大体上相当于后世天朝微博上的千万粉丝大V,影响大,受众多,说句实话,他要是一口咬定,刘德挖出来的鼎是假的,那么,就将给刘德的计划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甚至还可能让刘德的名誉毁于一旦!
  因此,一听说司马季主要来,刘德立刻绷紧了神经,如临大敌。
  为了应付司马季主可能的质疑和刁难,刘德这两天一直都在督促和监督着找来的工匠和巫师们清理随着汾阴鼎一同出土的陶片、砖瓦和龟甲,以图找到确凿的文字证据,另一方面,在造假和忽悠方面,刘德也没落下。
  从清理出的陶片和龟甲中,刘德也找到两块具有一些价值的陶片,但却都没有明确指出埋在地下的鼎是从哪里来的,只是记述了魏王与齐王、赵王盟誓,合攻桀宋,并拔宋国都邑的功绩。勉勉强强,算是一个旁证吧。
  但仅凭那两块残缺不全的陶片上所记载的铭文,并不能让人特别是司马季主这样博闻广识的大牛心服口服。
  所以,刘德准备两个办法来让司马季主闭嘴。
  第一套自然是伪造一个魏王祀后土的祭文和一个记载了宋代国君初封之时的卜辞的竹简。
  另外一套嘛,当然是跟天朝学的。
  微博大V没事发发心灵鸡汤,造谣、借古讽今,不去管它,但他们要是想议论议论大长老,那就要请喝茶,查水表了。
  司马季主虽然身份地位比起一般民间的算明先生高大上了无数倍,但他终究还是个庶民白身,没有高爵也没有官身,这种人假如真的要让他闭嘴也很简单,两个汾阴县的衙役就足够了。
  最多等过两个月,再放他出来,然后说是临时工惹的祸就足够了。
  到那个时候,鼎早已经到了长安未央宫的深宫之中……
  但这个办法有些太过卑鄙,不到万不得已,刘德不愿用。
  “先去探探口风,看他是否识相吧……”刘德翻着记载着司马季主与贾谊论道的文档,心里想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德还是很欣赏司马季主的。
  此人才华见识都很高,而且思维清晰,懂的分析局势,认清自己的地位,更长着一张利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连贾谊那样的巨巨都被他说的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只是奈何这人脑子有问题或者说有着严重的洁癖,不愿意当官,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朝廷里都是一帮小人伪君子,像哥这样高尚的人真不屑与之为伍!(故骐骥不能与疲驴为驷,而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而贤者亦不与不肖者同列。故君子处卑隐以辟众,自匿以辟伦,微见顺德以除群害,以明天性,助上养下,多其功利,不求尊誉。公之等喁喁者也,何知长者之道乎!)。
  刘德看了看档案里记载的此人过去的言行,挠了挠头,刘德知道,像这种有洁癖的道德君子,是很难收服的,连先帝跟便宜老爹屡次征辟他都找着各种理由和借口推诿,甚至干脆跑到乡下躲起来。
  但是,他应该懂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吧?
  “哎,还是亲自去会一会吧,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德心中想道。
  只有确定了这人的个性和品行,才好决定要不要用临时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1/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