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校对)第18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3/2322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推断。
  因为哪怕是蒙古人,倘若长期围攻一个地方,时间一久,也会因为后勤补给和其他问题而撤兵。
  而匈奴人现在面临的问题,可比蒙古人要多很多。
  “匈奴人会跑?”冯勇闻言微微一愣,旋即神色严肃了起来。
  当前局势下,匈奴人确实有很大可能会跑!
  甚至可以说,只要匈奴的高层不蠢,就应该已经在思考如何撤退的问题了。
  毕竟,长安现在都已经知道了上谷的匈奴军队完蛋的事情。
  匈奴的高层,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情。
  倘若他们知道了这个事情,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想跑!
  但怎么跑?却是一个问题。
  这次匈奴入寇,可不仅仅只带了军队,还有大量的牧奴和牲畜。
  军队可以一拍马屁股就溜出长城,但那些牧奴和牲畜,却不是这么好跑的。
  这就决定了,匈奴人只能是逐渐的交替掩护撤退,才能将自己的主力撤出汉家边墙。
  但匈奴主力,究竟会从哪里跑?
  这却不是冯勇所能判断的。
  他毕竟太年轻,而且也从未去过渔阳,甚至是燕蓟一带。
  对于当地地理,根本不了解。
  而刘彻素来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他对臣子的要求,从来都是实事求是。
  放了嘴炮,却不能给出证据的人,一直都死的很惨很惨。
  所以,冯勇很知趣地答道:“陛下,此非臣所能知之事,不若陛下遣使去请元老俞候老大人,或许俞候能有所高见!”
  刘彻听了,也是点点头,道:“派人以安车驷马,请俞候入宫!”
  “诺!”冯勇得令而去。
  俞候栾布,是目前长安城里对燕蓟地区地理和环境最熟悉的大臣!
  他曾经在燕国,担任丞相,长达十八年,辅佐了两代燕王,更在任上完备了渔阳和右北平的道路桥梁以及交通设施。
  请他入宫,总是不会有错的。
  一个时辰后,俞候栾布就在两个孙辈的搀扶下,来到了刘彻面前。
  这位汉初之时,彭越的小兄弟,现在已经八十有七岁,垂垂老矣,胡须皆白。
  但他的身体却依然硬朗的很,一直在武苑担任材官和强弩教授,至今已经教导了三批共计两百余人的年轻军官,是武苑之中最受欢迎的师长之一。
  “未知陛下诏老臣有何吩咐……”栾布现在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是很棒的,说起来话也是中气十足。他来到刘彻面前,微微屈身拜道。
  “老君候快快免礼……”刘彻连忙让人搀扶着这位老将军坐下来。
  这可是现在老刘家的国宝,汉初历史的见证人和活化石。
  特别是他现在除了武苑的职务外,还是太史令衙门的史书编辑部门的顾问和参谋。
  主要负责对太史衙门的史官们口述和回忆彭越、臧荼的生平和细节,这对于还原汉初的历史,厘定历史的真相,给子孙后代完整呈现当初的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了栾布、田叔等老臣的加入,未来的《史记》,将不会再模糊。
  而是一部类似于《资治通鉴》那样,史料详实,记事精确,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甚至精确到年月日的史书。
  而这个工作,对于如今的汉室社稷,也有着重要作用。
  以史为鉴,乃知兴替。
  记住历史的教训,才能让现在的人,避免去犯曾经的错误。
  是以,对栾布这样的国宝和活化石,刘彻一直非常尊重。
  “今次请老君候入宫,是想请教老君候……”刘彻拍拍手掌,让人将一个沙盘搬进来,掀开沙盘上的罩布后,刘彻指着燕蓟一带问道:“君候曾经为燕相十八载,熟知燕国地方和边塞地理,若匈奴单于欲自燕蓟撤兵,以老君候之见,军臣会从何处撤兵?”
  栾布闻言,在两个孙子的搀扶下,走到那个沙盘前,凝视了一会,然后回忆了起来,道:“老臣旧在燕国,奉太宗皇帝命,辅佐敬王与康王,曾六次受命,走访渔阳、右北平、上谷诸郡边塞,以老臣之见,北虏倘若撤兵,其主力必自白檀出!”
  栾布的手指,指在了沙盘上渔阳郡与匈奴接壤的东部。
  “何也?”他解释道:“初,燕昭王设渔阳郡,渔阳地广而无县,至秦方设渔阳、白檀及泉州三县。而其中白檀为故秦大塞,有直道中通期间,可供人马快速通行!当初,臧荼伐韩广,既先下白檀,以堵燕逆去道,迫其决战耳!”
  刘彻听了,点点头。
  对于这些历史,他还是知道的。
  事实上,在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边郡,都是不设县的。
  这既是为了防备匈奴、东胡,也是出于加强集权的考虑,当时的边郡,就类似于后世的直辖市,是国君亲领,并且在当时,郡与县是分开的,郡、县是两个相对平等的行政单位。
  在本质上来说,郡守和县令,地位是对等的,甚至某位重要的地方的县令的地位是高于郡守的。
  所以,在战国时期的地图,边塞地区,通常都只有一个郡名。
  而到了秦代,局面开始改变,秦始皇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一个人就管得过这庞大的边疆。
  于是,各边境开始设县,并且移民。
  这就是郡县制的开端,从此,郡成为了县的上级。
  但在当时,边塞地区由于开发程度不够,人口稀少,所以普遍辖县只有个位数。
  渔阳郡更是只有三个县!
  隔壁的右北平郡更惨,干脆只有两个县……
  而等到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为了打击秦帝国的统治,陈胜派遣了赵国人武臣去招抚赵地,武臣跑到赵国,在赵国旧贵族和豪强的支持下,稳定了赵国统治。
  这个时候,武臣的心就大了起来。
  于是,他派了一个叫韩广的手下去燕国,想将燕国也吞掉。
  哪知道,韩广一到燕国,在得到了旧燕贵族和豪强支持后,就扯旗自立了,自号为燕王。
  武臣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捏着鼻子支持。
  后来,秦兵在章邯、王离的统帅下,进攻赵国,赵王武臣紧急向各国求援。
  燕王韩广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派了大将臧荼去支援赵国。
  然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奠定了自己天下头号强者的地位。
  然后,项羽干了一件事情,让韩广跳脚。
  他借口臧荼有功,封臧荼为燕王,让韩广去辽东当辽东王。
  韩广哪里肯?
  于是,在项羽支持下,臧荼果断进军燕国,与韩广这个旧日的主君打了一仗,结果,毋庸置疑,韩广输光了一切,脑袋都被臧荼割下来,挂在蓟城的城门上。
  但问题是——当了燕王的臧荼,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他想来想去,终于想清楚了——现在,项羽能让我当韩王,那么未来,项羽会不会让别人来当韩王,让我变韩广?
  这么一想,臧荼就深感大大的不妙。
  所以,在韩信进兵赵国的时候,燕王臧荼果断的跟韩信勾搭上了,背叛了项羽。
  让项羽气的破口大骂,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亲手扶持起来的小弟,居然会背叛他!
  但,项羽哪里知道,正是因为这样,臧荼才要背叛他!
  不过,臧荼也没有什么好下场,降汉后两年,就因为谋反被诛。
  这些事情,现在都被详细的记录在了石渠阁之中,作为臧荼本传的资料以及一些侧面反映韩信、项羽的史料。
  听着栾布的话,刘彻也开始思考起来。
  白檀县,这确实是一个很有可能的地方。
  但问题是——刘彻觉得,假如自己是军臣,肯定不会选白檀当撤退的通道。
  原因很简单:兵不厌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3/23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